天天看點

有袋類動物起源于亞洲的結論或将改寫

作者:鳳凰藝術

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雲南大學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畢順東教授與中國科學院生物演化與環境卓越創新中心等機關合作,在熱河生物群已出土的化石中,發現了一件迄今為止儲存最為完整的早白垩世哺乳動物化石,命名為“混元獸”。研究發現,以前報道的中國袋獸與混元獸同屬一支,均為早期真獸類,而并非有袋類的祖先,這就意味着有袋類起源于亞洲的結論有待商榷。

有袋類動物起源于亞洲的結論或将改寫

周氏混元獸複原圖。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提供

這一成果于中原標準時間6月14日淩晨線上發表于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上。

借助高精度ct掃描技術、數字化三維重建等新技術,研究團隊在這些“舊”化石中發現了混元獸,并被鑒定為一個新的物種。畢順東介紹,混元獸化石骨骼儲存完好、結構精美,研究人員基本上複原了每塊骨頭的形态特征。混元獸首次儲存了中生代哺乳動物完整的舌骨器——舌骨器懸挂在頭骨與喉結之間,是為舌頭和頸部某些肌肉提供附着處的一系列纖細的骨頭,是哺乳動物重要的進食、咀嚼和發聲器官,由于它們不與其他任何骨頭形成關節,是以在化石中很難被儲存。混元獸的舌骨由7塊骨頭組成,而人類舌骨是由一個u型的單塊骨頭構成。《自然》雜志審稿人認為,這一發現會為生物學與醫學諸多領域的研究帶來新的啟示。

有袋類動物起源于亞洲的結論或将改寫

周氏混元獸的正型标本。資料圖檔

更為重要的是,這一發現可能改寫有袋類動物起源的結論。現生胎盤類動物和有袋類動物占哺乳動物物種的99%,人類屬于胎盤類動物,袋鼠是有袋類動物。有袋類動物的最大特點是雌性在腹部有一個育兒袋,幼體出生非常不成熟,必須在母體袋内長期哺乳。我們現在知道,胎盤類動物的“祖先”是真獸類,有袋類動物的“祖先”是後獸類,但它們是從何起源,又是何時分異的?這被認為是哺乳動物進化研究中關鍵性的科學問題,極大地影響了現代地球生态系統的格局。

我國科學家曾在距今1.26億年前的熱河生物群中發現了多個獸類哺乳動物标本,被認定為3屬3種。其中,中國袋獸常被認為是後獸類最早化石記錄,也就是現生有袋類動物的“祖先”,是以有科學家認為,有袋類動物起源于亞洲。畢順東說:“受限于當時的研究條件,科學家們難以擷取詳盡的解剖學證據,是以這個結論一直存在争議。”

研究團隊在充分了解混元獸的基礎上,曆時3年建構了一個包括有56個早期哺乳動物分類單元和400多個形态學特征的大型資料矩陣,确立了可靠的早期哺乳動物譜系樹。研究發現,混元獸是真獸類的早期類型,但同時發育有真獸類和後獸類的混合特征,而系統發育分析結果表明,熱河生物群中包括中國袋獸在内的4種哺乳動物都屬于真獸類。這也就意味着,目前已知有袋類最早的化石記錄為發現于北美1.1億年前的三角齒獸,此前有袋類起源于亞洲的結論有待商榷。

畢順東介紹,混元獸的屬名,意為元氣未分,混沌為一,元氣之始也,訓示生物擁有真獸類和後獸類混合特征的特别屬性。種名周氏,是以中科院院士、古生物學家周忠和的姓氏命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