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今日科技話題:藤棗、揚子鳄、靶标害蟲、有袋類動物、超級絕緣體、火星地震

作者:科協身邊事

1

藤棗鑒定與保護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偉團隊通過整合分子和形态證據,澄清了具羽狀脈的藤棗才是真正的藤棗,而具三出脈的所謂“藤棗”實為防己科的中國新記錄屬(血果藤屬)的成員。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Taxon。

瀕危物種的正确鑒定是對其進行有效保護的前提。然而藤本植物,尤其是大的木質藤本,野外罕見花或果,僅基于營養性狀對其鑒定是極為困難的,錯誤鑒定時常發生。如防己科的藤棗是我國I級珍稀瀕危植物,但哪種植物是真正的藤棗長期存在争議。

——《中國科學報》

2

安徽廣德首次發現揚子鳄自然産卵

近日,安徽揚子鳄保護區廣德朱村片區從業人員在野外巡護中首次發現野外放歸的揚子鳄産下一窩卵,共計18枚。從業人員介紹,這是20年來廣德首次發現鳄巢鳄卵。

從2020年起,當地共放歸人工繁育揚子鳄77條。下一步,廣德将做好揚子鳄卵巢的日常監測和保護工作,確定小揚子鳄正常孵化,不斷優化保護區生态環境,快速複壯野生揚子鳄種群。

——《光明日報》

3

科學家發現靶标害蟲借共生病毒适應Bt作物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科研團隊聯合中國農科院深圳基因組所、英國蘭卡斯特大學等機關,在昆蟲與共生微生物互作領域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線上發表于國際期刊elife。

Bt棉花在中國有着20多年的種植曆史,該作物種植結構的變化對靶标害蟲、非靶标害蟲、天敵昆蟲、共生微生物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科學問題。研究發現,一種共生病毒HaDV2在Bt棉的靶标害蟲棉鈴蟲中廣泛存在,且可以通過調控棉鈴蟲免疫通路相關基因,使其獲得較高的适合度及Bt耐性能力。

4

首個基因修飾有袋類動物培育成功

今日科技話題:藤棗、揚子鳄、靶标害蟲、有袋類動物、超級絕緣體、火星地震

▲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生物系統動力學研究中心通過基因工程成功培育出第一個基因修飾有袋類動物——負鼠。圖檔來源:Eurekalert網站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生物系統動力學研究中心研究人員通過基因工程培育出首個基因修飾的有袋類動物——負鼠。相關論文發表于近日的《當代生物學》期刊上,其将有助于破譯僅在有袋類動物身上觀察到的獨特遺傳資訊。

基因修飾動物,尤其是小鼠和大鼠,是研究所學生物發育過程極其重要的對象。有袋類動物特征獨特,而負鼠被認為是所有有袋類動物的祖先,也是第一種完成全基因組測序的有袋類動物。負鼠的大小和繁殖特征與小鼠和大鼠相似,是以是迄今最好的動物模型選擇。

——《科技日報》

5

英國科研人員發明超級絕緣體

《參考消息》7月26日刊登美國《大衆科學》網站報道《世界上最糟糕的導熱體可能是氣候危機中一個改變格局的因素》。摘要如下:

英國利物浦大學的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材料。研究人員說,這種材料的熱導率幾乎是有史以來人類掌握的所有固體材料中最低的。這個研究方向聽起來似乎有點奇怪,但其實不然——熱導率極低的材料是一種超級絕緣體,像這樣的材料可以在全球實作溫室氣體淨零排放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研究人員日前在《科學》周刊網站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

6

科學家通過分析火星地震來确定火星地殼的結構

今日科技話題:藤棗、揚子鳄、靶标害蟲、有袋類動物、超級絕緣體、火星地震

▲ 圖檔來源:環球網

根據對美國宇航局InSight(洞察号)任務所記錄的火星地震的分析,火星地殼的結構現在首次被精确确定。在InSight着陸點下面,地殼大約有20或39公裡厚。這是科隆大學地質和礦物學研究所的地球實體學家Brigitte Knapmeyer-Endrun博士和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噴氣推進實驗室的Mark Panning博士上司的國際研究小組的成果。

InSight是 "利用地震調查、大地測量學和熱傳輸進行内部探索 "的縮寫。美國宇航局的這個登陸器于2018年11月26日登陸火星,探索紅色星球的地殼、地幔和核心。2021年7月23日,《科學》雜志發表了《從InSight地震資料看火星地殼的厚度和結構》這篇論文。

——環球網

來源:今日科協微信公衆号

中國科協各級組織要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推動開放型、樞紐型、平台型科協組織建設。接長手臂,紮根基層,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進軍科技創新,組織開展創新争先行動,促進科技繁榮發展,促進科學普及和推廣,真正成為黨上司下團結聯系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團體,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習近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