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是一個謎一般的皇帝,也正是這般神秘,才展現出曆史的無限魅力,他在位十三年,所做的最大的事情,就是重新整理吏治,扭轉康熙末年的财政危機,是以,他可稱得上是一位頗具改革思想的政治家,當然這僅限于理财這個範圍,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雍正在用人方面,可以說不拘一格,所用的人都是能做事,做成事的人,再來看看“八爺黨”,雖然人才衆多,勢力龐大,但是真正能做成事的卻不多,可見,四爺用人取其精,而八爺用人取其勢,非常明顯,四爺要比八爺高明得多,現特舉雍正重用李衛一例,來說明四爺用人的獨到之處。
首先要說明,如《雍正王朝》《李衛當官》等電視劇中,将李衛說成是一個乞丐出身的地痞流氓,小名“狗兒”,這是不符合曆史的,李衛家中還比較富裕,康熙末年家裡還花錢給他買了監生資格,但是李衛為人确實靈活性和原則性兼顧,時不時還耍點詐,雖說官是買的,而且大字不識一個,但這個人是一心一意為雍正皇帝辦事,是以也逐漸引起了四爺的重視。

網絡配圖
李衛官還不大時,就展現出不畏強權的本色,在任戶部郎中時,管理銀庫,一次,某親王的下屬對于收繳的白銀每千兩要收十兩的庫平銀,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返點,辛苦費之類的,李衛堅決反對,并在銀櫃上寫上某親王“赢餘”,指明是非法收入,親王聞之,隻得作罷。
四爺登基以後,李衛的仕途生涯才發生了變化,雍正二年,李衛被任命為雲南布政使,雍正三年,又被提拔為浙江巡撫,雍正四年,兼理兩浙鹽務,雍正五年,被認命為浙江總督,雍正十年,被認命為直隸總督,一路青雲直上,可謂火箭提拔。
其實,真正展現李衛作為的,當屬他在浙江的政績,四爺改革的核心,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解決康熙末年以來的财政危機,于是,雍正一朝出台了一項非常重要的經濟改革措施——攤丁入畝,就以浙江為試點開始實行,因為江浙一帶是國家的經濟命脈,讓一個大字不識的李狗兒來具體負責這項前無古人的經濟改革,足見四爺對李衛的信任和寵愛,也展現了四爺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政治魄力。本文為趣曆史原創,未經趣曆史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什麼是攤丁入畝呢?說得簡單點,以前國家收稅按人頭收,導緻了地主以少量人口控制了大片土地,土地兼并越來越嚴重,貧下中農的日子很難過,而且為了少繳稅或者不繳稅,人口隐匿現象也越來越普遍,很多農民為了逃避稅收而成為了流民,對社會治安乃至統治的穩定性極為不利。
于是,四爺采取了新的辦法,徹底取消按人頭收稅,而把丁稅平均分攤到田畝中去,統一征收地丁銀,這可是個偉大的措施,因為國家收稅,至漢唐以來,都是按人頭收的,而四爺廢除了人頭稅,封建社會對于農民的人身控制得到進一步的松弛,人口隐匿情況也就不複存在了。
這是繼明末張居正改革,提出使用一條鞭法後,封建社會末期的又一次經濟改革,這也導緻了雍正以後,中國人口大幅度提升,至乾隆年間已達四億人,勞動力轉化為生産力,國家财富得以突飛猛進地增長,這次改革為沉悶的封建王朝注入了一劑強心劑。
不過這下那些地主可就慘了,因為丁稅分攤到了田畝之中,田地多的,兼并嚴重的,自然稅也就繳得多,這對于那些既得利益者可以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而在客觀上也緩解了土地兼并的情況,既得利益者是誰呢?官僚,地主,皇族等統治階級,而這些人的代表是誰呢?
不錯,就是一代賢王——八爺!八爺黨是官僚貴族中精英層面的代表,八爺之是以得到衆多官員的擁護,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放縱了這些官僚,是以,八爺得到了官心,但失去了民心,相反四爺這些舉措,失去了官心,卻赢得了民心,這也是康熙傳位給四爺的重要原因,因為隻有四爺才能重新整理吏治,扭轉财政局面,可見,攤丁入畝除了是一項經濟改革措施,更是一項政治鬥争,要想順利進行這項經濟改革,必須鏟除既得利益者的代表——八爺黨的阻擾。
當然了,最終讓農民徹底擺脫土地控制的,當屬此政策實施之後近三百年,在共産黨的上司下,終于取消了農業稅,不過,四爺“攤丁入畝”的改革措施在農民争取擺脫土地控制的曆史程序中,絕對是可圈可點的精彩之筆!而執行這項偉大舉措的,居然是一個連大字都不識的李衛!
李狗兒沒什麼文化,為了推行攤丁入畝,也運用了不少“沒文化”的辦法,比如将攤丁入畝的要求,好處都編為快闆,或者讓說書先生編成故事,不要瞧不起這種通俗的辦法,确實取得了極佳的傳播效果,四爺曾多次叮囑李衛要多讀書,可李衛呢!最愛做的事,就是看戲和聽說書,通過戲裡的,評書裡的故事,李大人可以懂得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這些書外的見識可比閉門造車似的死讀書,讀死書高明的多,不過,也因為看戲,還受過四爺的訓斥。
李衛除了替四爺經營好江浙一帶的“錢袋子”,是一個理财好手,他還是一個刑偵專家,在他手上破了不少大案要案,比較有名的就是“甘鳳池案”,甘鳳池可是個大人物,先後曾拜黃百家、一念和尚為師,精内外家拳,善導引之術,江湖人稱“江南大俠”,著有《花拳總講法》傳于後世。本文為趣曆史原創,未經趣曆史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列位看官,黃百家是誰?此人乃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黃宗羲的兒子,一生以反清複明為己任,可見,甘鳳池骨子裡是反清的,野史記載,甘鳳池在康熙年間,曾參與反清的“朱三太子”案,雍正七年,李衛偵破此案,拿下了甘鳳池,但據說在李衛的誘導下,甘鳳池最終變節,對此說法,筆者認為,這出于李衛給四爺的奏折,是李衛的一面之詞,至于甘鳳池到底是否降清,并無定論,不過參與如此大案,甘鳳池居然可以活到八十餘歲,可以說實在是個奇迹,甘鳳池的弟子呂四娘,為報父仇行刺雍正,也成為雍正暴死的一種傳說。
李衛去世後,京城數萬百姓為他送葬,可見他深得民心,像李衛這樣非科舉出身,而且還是靠買官走上仕途的人為什麼會得到重用,深得民心呢?筆者認為,這主要還是取決于四爺的選材用人标準,康熙晚年選官,最重考察官員的操守,才幹倒是其次,而雍正上台之後,打破了這個标準,他常跟李衛說道,操守高傑的官固然是好,但如果隻有名氣而辦不了事情,如同是“木偶”,中看不中用,對社稷民生毫無裨益,是以,雍正用人,首先在才幹,至于什麼資格或者科舉出身之類,倒是其次,這一點與明末的張居正的用人原則倒是很像。
那麼,四爺這麼做,就不怕别人背後言語,說重用親信嗎?四爺在曆史上,就是一個不怕别人背後言語的主兒,黑四爺的還少嗎?那麼,該不該用熟人?該不該用親人呢?筆者認為,曹丞相其實給了我們很好的答案,那就是,唯才是舉,不管你是熟人,親人,恩人,或者是仇人,古人對于舉賢,還有一句非常經典的總結:“外舉不避仇,内舉不避親。”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不過,要真做到這一點,确實值得我們思考。
列位看官,任何曆史都是當代史,最近有部電視劇很火,叫《人民的名義》,裡面講了一個故事,達康書記是個能幹事的改革闖将,但為什麼他明知早年的搭檔易學習也是改革闖将,就是不向省委推薦呢?達康書記的老婆一語中的,他太愛惜自己的政治羽毛了,他害怕别人說他推薦熟人,他更害怕别人說他搞團團夥夥,為了自己的政治影響,他隻得放棄推薦這個有才幹的熟人甚至是親人,不能做到人盡其才,從某個意義上說這也是一種自私,也是一種不負責任,作為代表人民名義的人,他理當負起向人民推薦合适幹部的責任,無論此人與自己是什麼關系,隻要做到問心無愧,完全可以走自己的路,讓别人去說吧!
四爺對于李衛的特殊任用,确實展現了他獨到的政治眼光,恰如李衛的谥号“敏達”,既反映了李衛的為官之道,也充分展現了雍正的選官标準,正因為如此,李衛才脫穎而出,成為雍正一朝的一代能臣,生逢其世,恰逢貴人,真是人生一大幸事。本文為趣曆史原創,未經趣曆史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