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給大家交個底,本篇文章全是真的。
有一部美劇,叫《毒枭》,很牛逼,講的是哥倫比亞最大的毒枭巴勃羅·埃斯科瓦爾。四萬多豆瓣網友打分,現在還是9.3分。
9.3分的美劇,可以說是很難得了。但有一件事,讓衆多觀衆難以接受,并且哪怕内心認為沒那麼牛逼,也自願狂打高分,原因是,拍《毒枭》的時候,制片人被暗殺了。
這是真事,《毒枭》第三季剛剛播出不久,外景制片主任卡羅·穆諾茲在墨西哥為第四季尋找拍攝地點時被槍殺。他被發現時坐在車上,渾身充滿彈痕。大家認為,兇手就是他的拍攝對象——毒枭巴勃羅·埃斯科瓦爾——的家族成員。
可以說是用生命在拍劇了。
在這部片子的開頭,我們看到了一處不一樣的地方:
“魔幻現實主義是指,在高度細節化的現實的背景環境中,嵌入奇異得令人難以置信的東西。”
一般來說,美劇都是面向最廣泛的大衆群體,為什麼一上來就報了一串魔幻現實主義這種“雖然大家都在說,但一直不知道啥意思”的高深文學術語解釋?很明顯,這是在緻敬我們的老朋友,《百年孤獨》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
毒枭巴勃羅和馬爾克斯都是哥倫比亞人,巴勃羅最猖狂的時候,馬爾克斯就在國内。老馬當然很痛恨他了,因為他将整個國家攪得天翻地覆,光是警察就殺了一千多人。但巴勃羅應該很喜歡馬爾克斯,因為在他的住處發現過幾乎是市面上能買到的所有馬爾克斯作品。
但巴勃羅死前應該沒想到,他的文學偶像馬爾克斯,會把他的罪行寫成一本書:《一起連環綁架案的新聞》,國内最近剛上市了這本書的中文版。
下面,為大家介紹馬爾克斯筆下的這位主人公巴勃羅·埃斯科瓦爾。
1
傳奇始于貧窮
巴勃羅的傳奇始于貧窮,1949年,他出生于哥倫比亞麥德林的郊區一個叫恩威加多的小鎮上,他的他的父親是一個很平常的農民,偶爾也會做一點買賣牛馬的生意,母親同樣是毫無地位的國小教師,原本就經濟狀況不佳的家庭由于父親迷上了賭博,最終在鎮上把自家的農場輸掉而陷入絕境。之後父親就去向不明,母親一人擔起了家裡的重擔,心疼母親的巴勃羅曾說:“媽媽,等我長大了,我會給你一切。”此時,他才五歲。上國小的時候,他已經展露了一部分日後令他發達的天分——偷盜。他将偷來的墓碑刮掉上面的字賣給巴拿馬的走私集團賺取家用。後來他開了汽車修理店,在合法身份的掩護下制作“萬能車鑰匙”,開鎖率極高,使他迅速成為當地最厲害的偷車賊。對于一個三十歲就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來說,這隻是千裡之行始于足下的第一步而已。
美劇《毒枭》中,巴勃羅用卡車運輸毒品
不知道具體從何時起,巴勃羅開始做毒品生意。20世紀70年代早期,他和同夥在街上進行詐騙,販賣走私煙和假彩票,同時操起盜竊汽車和充當雇傭殺手的勾當,他身上還背了一個10萬美金的綁架案。據說巴勃羅曾經參與過哥倫比亞叢林中的遊擊隊,在那裡接受專業的殺手教育訓練。随後他追随了走私毒品的大毒枭阿爾瓦羅•普列托,很快就成為了百萬富翁。在他的上司下,大量可卡因在玻利維亞和秘魯被采購、加工并帶到美國。他聯合了麥德林地區的其他五到六家非法企業,建立了臭名昭著的麥德林卡特爾集團,一個可以同國家正規軍抗衡的武裝販毒集團,在建立後的20多年間,寫下一筆筆罪惡史。
從巴勃羅的雄心勃勃和不擇手段來看,他會走上毒品道路是極其自然的。更不用說還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原因,哥倫比亞一直保持着幾項“世界紀錄”而且經久不衰:年産大麻7500至9000噸,無論是數量、品質,還是銷售和獲利,都居世界第一。它還擁有年産3萬噸的古柯葉(生産可卡因的主要原料),是當之無愧的“毒品王國”。他控制每年運輸進美國的可卡因在80%左右,用自己的工廠制造,自己的飛機和船隻運輸,其中包括兩個無線電遙控潛艇的整個飛機隊,每月從哥倫比亞到美國運送70到80班次,每個航班高達11噸。與此同時,麥德林集團利用大量被毒品扭曲的白領,比如銀行家和律師,來幫助自己将非法收入洗白。
真實的埃斯科瓦爾(左)總是衣着簡單,運動服和牛仔褲是标準搭配,這樣的形象也被如實還原到了劇集當中。
2
麥德林羅賓漢
雖然被視為美國與哥倫比亞政府的頭号大敵,巴勃羅對于麥德林地區的群眾來說是個英雄。從1974年開始,麥德林的坊間開始流傳着關于“羅賓漢大爺”——當然就是巴勃羅——的說法。他興建幼稚園、學校,作為體育迷的他,還為恩維加多創辦足球俱樂部、足球場和多種運動場地,以及資助孩子們的足球隊。這個昔日破落的小鎮因他的事業而蒸蒸日上,随後麥德林興建了哥倫比亞第一條、也是至今唯一的一條地鐵線路(連首都沒有),有人說也是因為巴勃羅的資助。曾有報道說他用一紙假公文、一把手槍就奪回了他父親輸掉的那個農場,然後告訴鄉親可以随便拿走農場裡的任何物品。接着他讓農民們不要再種植玉米和馬鈴薯,而改種古柯葉。有意思的是,據說經他的研究栽培出來的古柯,不但産量翻番,而且提煉出來的可卡因純度更高。巴勃羅非常注重興辦福利事業。麥德林1/3的産業勞工都直接或間接地從“毒品資金”中得到好處。除此之外,他還制訂過一項不使麥德林市存在貧民窟的計劃。在麥德林西面的丘陵地上,有一個叫做“羅列特”的貧民住宅處,如今這裡已經改建成了“埃斯科瓦爾地區”。他努力培養他的“羅賓漢”形象,并經常散發錢給窮人。通過住房項目和其他公民活動,使他獲得在窮人中顯着的受歡迎程度。是以,麥德林的居民經常幫助巴勃羅,向當局隐瞞資訊,或者做其他任何他們能做的來保護他。在《毒枭》劇中,美國緝毒局的警探在追捕巴勃羅的得力部下時,就曾因為突然拔槍相助的孩子而讓對方逃脫。
美劇《毒枭》劇照
有關巴勃羅的傳說更是神乎其神。恩維加多市的一位鞋匠盧漢講道,有一次,在乘坐了一段路途并不太長的出租汽車後,巴勃羅扔給了司機500萬比索(約合7500美元)。而他本人有一次為巴勃羅擦鞋,這位富翁順手給了他20萬比索。巴勃羅的恩惠并非神話。在被經濟學家們稱為“拉美失去的十年”中,恩維加多市确實出現了空前的繁榮。恩維加多是哥倫比亞唯一實行失業和老齡補貼的地方,其公共服務除得到補貼外還澤及99%的居民,這在全國也是獨一無二的。
埃斯科瓦爾是當年毫無疑問的哥倫比亞首富,《福布斯》雜志曾将他評為世界富豪榜第七位,但由于毒資之巨難以準确計數,沒有人能真正弄清他到底有多少錢。
他的婚姻也成為人們熱衷談論的話題,那一年他25歲,愛上最好的朋友的妹妹,這位名叫瑪利亞•維多利亞的姑娘竟然隻有13歲,她的家人沒有一個能接受他,是以他們決定私奔。兩年之後,他們結婚了。她很快就懷孕并有了孩子,也就是在那時他開始建造“那不勒斯莊園”——一個很大的秘密莊園,傳說莊園有600公頃,裡面除了豪華别墅,直升機的停機坪,好幾條飛機跑道之外,還有一處動物園,其中動物數目超過了哥倫比亞全國的動物園動物總數之和。為了飼養鹦鹉,每月買葵花籽當飼料的錢就等于一位哥倫比亞普通勞工一個月的工資。
巴勃羅的禦用攝影師厄爾•奇諾說:“他出生在一個很多事情是非法的、但卻被普遍接受的哥倫比亞社會裡,他确信那些貿易終究會變成合法的。”如果說幼年的巴勃羅想要改變的是母親的貧窮,那麼此時的巴勃羅決定要改變整個國家的命運。他天性追逐權力與金錢,在金錢不再有後顧之憂後,他便計劃将自己的總統夢變為現實。
3
最特别的議員
在他的事業發展到占據了這個國家經濟的1/3的時候,他進入了政界,這位頭号毒枭居然得到了各階層的尊重和好評。人們說他的産業“為人民做了許多國家辦不到的事情”。以此為形象,1982年,巴勃羅•埃斯科瓦爾居然以自由黨候選人的身份,當選為安蒂奧基亞省的候補國會議員。他的政治口号是“為民做主,強調做事,說話算話。”并繼續修建大量住宅,送給所有願意去他“公司”工作的窮人。他把自己洗白成年輕時通過租賃修理汽車、買賣樂透彩票和房地産緻富的成功商人,對待群衆十分親切,絕沒有高高在上的面目。比如,如果巴勃羅承諾“我将給球場加照明燈,讓學校粉刷一新,讓教堂響起鐘聲。”那麼,第二天你就會看到這些計劃開展。人們沒有見過這樣的政客,更不用提做到巴勃羅所做到的事。他在面對記者提問時,總是回答事先準備好的答案,這些答案經過反複的練習,保證回答的時候不出錯,永遠足夠狡詐且謹慎。
從小親曆過窮苦的滋味的埃斯科瓦爾,對待家人總是親切和善、關懷備至;經常散發錢财給窮人的舉止,甚至為其赢得了“麥德林羅賓漢”的美譽。
成為了政客的巴勃羅總是衣着簡單,運動服配藍色牛仔褲是标準配置(《毒枭》裡基本如實反映了這一點)。有意思的一點是,由于他非常喜愛貓王,曾經自稱是“哥倫比亞的貓王”,他留着一撇濃密的胡子,身材魁梧,像所有熱情的南美人一樣,很受人們歡迎。他的一個情人維吉尼亞說:“他有着十足的野心,愛自己勝過人民對于他得熱情,但他仍舊是哥倫比亞唯一一個對群眾慷慨的富人,要知道整個國家的富人不會施舍給窮人哪怕一片小小的面包。”
賄賂和恐吓是巴勃羅與哥倫比亞政治體系相處的主要手段,他在司法和政治上推行自己的“銀或鉛”原則(指金錢或子彈,在《毒枭》裡曾多次提到),這導緻了數百人,包括平民、警察和政府官員的死亡。 與此同時,巴勃羅賄賂無數政府官員、法官和其他政客。為了麥德林集團的壟斷地位還發動了一場緻命的毒品戰争,其主要對手是卡利卡特爾集團 。與卡利集團的明争暗鬥也成為《毒枭》第一季最後幾集的重頭戲。
美劇《毒枭》中的販毒集團聚會,左一為巴勃羅
4
以哥倫比亞之名對抗美利堅
一直将各大販毒集團視為心頭大患的美國政府在1979年終于得到哥倫比亞政府通過的引渡條款,巴勃羅得知此事以後就開始在媒體上抨擊總統賣國:“我們在為國家排憂解難,是對政府無能的補救,我們的存在,給了大量貧窮的人賴以生存的機會,帶來更好的生活,現在反而要聯合外國來消滅我們。”巴勃羅煽動了那些受他資助過的人。麥德林大學法學系的一位學生的支援:“其實我的父母也是流入麥德林市的農民。販毒集團雖然是一種罪惡的存在,但他們給失業者以救濟,給貧民以住房,這些都是政府難以做到的。我有時認為這是一場旨在摧毀政府特權的革命,我也許有一天也要參加他們的行列。”直到1983年之前,總統都沒有簽署這一條款。而引渡條款如果不生效,哥倫比亞的牢獄對于毒枭們而言,根本算不得是威脅。
1989年的總統候選人路易斯·卡洛斯·加蘭一度被視為哥倫比亞的希望,最後慘遭埃斯科瓦爾指派的兇手暗殺。
事情的轉機發生在1984年的新任司法部長之死,在那之後,巴勃羅面臨來自政府的壓力日益加大。司法部長的死源于他的一次演說。這位名叫拉臘的新任司法部長在議會的一次聽證會上揭露出身為議會候補議員的巴勃羅是臭名昭著的麥德林集團的首要人物,并将其混進議會斥為“哥倫比亞的恥辱”。巴勃羅本來寫了提案要對司法部長進行彈劾,一看形勢不對,隻好先行退場溜走。正是在拉臘的揭露下,人們才驚訝地發現麥德林集團竟然如此龐大,手下從事販毒的人員達2.5萬多人,他們在恩威加多擁有一支3000人的私人軍隊。那些政府官員要麼被打死,要麼被收買,幾乎沒有警察能夠對付他們。“他們是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兇惡、最危險、最殘暴、最大膽,但也是最有錢的犯罪組織。與這個集團相比,美國的黑手黨就像國小裡的學生,日本的山口組就像教堂裡的唱詩班。”美國禁毒局的官員表示。
之後巴勃羅在巴拿馬總統提供避難處與政府舉行了秘密談判,并最終達成了某種交易。本來此事或許就掀過一章,但拉臘的突然遇害使情況急轉直下。哥倫比亞舉國悲痛,此後在美國的參與下,政府與麥德林集團進入了全面戰争的狀态。
美劇《毒枭》中的美國探員
真實的戲劇性在這場戰争中不斷上演,巴勃羅和政府之間竟然演繹了一出“無間道”:巴勃羅派了一名代号為“維他命一〇”的人打進了秘密警察内部,這個人是以後巴勃羅能夠屢次得以逃脫的關鍵因素;而警方也在販毒集團内部安插進了一個卧底,不過還沒等他發揮作用,就被巴勃羅暗殺了。那幾年,巴勃羅制造了無數謀殺案,如果有哪天城中沒有人死亡,反而會成為媒體的頭條。新上任的司法部長被殺死前被割下耳朵和眼睛,折磨了六個小時。他還在最高法院制造爆炸,旨在銷毀對麥德林集團的起訴證據。更誇張的是,他還炸毀了一架空客飛機,全機無一人幸免,而事發緣由僅僅是為了處死飛機上的幾名告密者。
1989年,總統候選人路易斯•卡洛斯•加蘭正在廣場演講之際被巴勃羅暗殺,終于哥倫比亞政府忍無可忍,答應與美國簽訂引渡條約,一舉摧毀了巴勃羅舉行秘密會議的“黃金莊園”。
繼任總統寶座的塞薩爾·戈維利亞繼續了與毒枭的戰争,至今仍活躍在哥倫比亞政界。
不僅僅是來自政府的壓力,随着販毒集團的壯大,巴勃羅手下也開始出現了反對派,他無法忍受手下的背叛,制定了若幹令人發指的手段來懲治那些背叛者,這樣的手段招緻了更多的反對派。很快,集團内部出現了一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組織,她們用巴勃羅的手段來打擊巴勃羅的忠實信徒,這個組織還勾結别的販毒集團,一步步蠶食掉麥德林集團的勢力,導緻集團最終的覆滅。
5
頭号毒枭給了自己一槍
巴勃羅被降服之後,政府答應其在恩威加多建立一座專屬監獄,用《毒枭》裡緝毒局警員的台詞來說,“這不是監獄,而是一座堡壘,獨屬巴勃羅的堡壘”。不必說,這座監獄非常豪華壯觀,他甚至在裡面給自己建造了一個足球場——他是一個狂熱的球迷。雖然他在最不像監獄的監獄中過的很舒服,但從未放下過對權力和金錢的掌控,他策劃了不止一次越獄。據說,他把自己打扮成一個村婦,在監獄設計了一場混戰,趁着戰亂成功出逃,警方後知後覺的進入監獄,才發現監獄局長和衛隊長被人綁起來了,獄警們基本被制服,犯人們戴着防毒面具進行混戰,裡面卻沒有巴勃羅。巴勃羅通過給電台的錄音帶表明自己呆在哥倫比亞西北部的某個叢林當中。可惜,機關算盡的巴勃羅在叢林躲藏了一年多後,因為與兒子的一通電話暴露了行蹤,死前他剛過完44歲生日,當時他還想通過兒子與新聞界溝通,東山再起。他其實知道一直有人在跟蹤他的電話,是以每次通話時間不會超過一分鐘,如此機警還是由于最後一通電話被警方定了位。最後一刻,他還沒來得及換上鞋子就逃到屋頂上去,在槍林彈雨中奔跑。緻命的一槍穿過了他的耳朵打進了他的腦袋。關于這一槍到底是誰打的,現在有許多争議。哥倫比亞方面認為是自己的追捕隊隊長打出的,美國人認為是美軍特别行動組的人幹掉的,而巴勃羅的家人則聲稱是巴勃羅自己開的槍,他的哥哥說:“他每天都跟我說,如果實在走投無路,他會給自己一槍,最終他果然這麼幹了”。最終的屍檢顯示這最後的一槍應該來自于一個不會超出手臂的範圍。真相或許不得而知,不管怎樣,也已經不重要了。
埃斯科瓦爾在一次緝捕行動中斃命,史蒂夫·墨菲(紅衣者)與他的屍體合影。
約有25000人出席了巴勃羅的葬禮,他家鄉的窮人們哀悼他的去世,他當年的投資的确在這片土地上産生了持久的影響。他的前首席辯護律師卡洛斯•阿列塔認為:“哥倫比亞自身社會有可歸咎之處,它容忍犯罪。我不認為巴勃羅是哥倫比亞所有犯罪的教父,在他之前,和他之後,哥倫比亞都是一個犯罪天堂。”曆史注定會記下這個極富争議性的傳奇,他的畫像出現在街頭巷尾,在“犯罪王國”哥倫比亞,人們需要一個英雄來崇拜,某種意義而言,巴勃羅就像哥倫比亞的切•格瓦拉,給予絕望的窮人一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