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史蒂夫和白求恩

史蒂夫和白求恩

把這兩個人放在一起似乎有點不合時宜。我也不打算查詢曆史資料來對兩者做詳細的比較,但随便反複無常的想法,感覺好像挺有意思的。

兩人都是外國人,一個是美國人,一個是加拿大人。一個是士兵,另一個是醫生。兩人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來到中國,在抗日戰争中幫助中國。不同的是,史迪威幫助了國民黨遠征軍,白求恩幫助了八路軍共産黨。

兩個人的地位應該說有點不同。

史蒂夫是将軍,畢業于西點軍校,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來到中國已經是一名60歲的退役三星中将,應該說在美國也是一次成功。1942年被羅斯福總統任命到中國,曆任中國盟軍戰區參謀長、中緬印戰區美軍總司令、東南亞盟軍司令部副司令、駐印度中國陸軍司令,晉升為四星上将。但在我們國家,能知道這個名字的人恐怕不多,知道它具體事迹的人更是疥瘡。

白求恩是來自加拿大的胸部外科醫生,原本是一個不知名的小人物,1938年來到中國參加抗日運動,1939年因病去世。他在中國一年半的工作,即便是努力,也就是為挽救一些傷員,應該說,實際的作用和貢獻是很有限的。但在他去世後,毛澤東以一篇題為"紀念白求恩"的文章為他赢得了名聲。毛澤東稱贊白求恩: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潔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低品味的人,一個對人民有益的人。莫說的這五個評價是要一個人,也就是要五個人,要上千人,每個人都會願意死,雖然我去的幾千萬人。後來,該文本被選入中文教科書,影響了中國的幾代人。白求恩的名字和事迹也廣為人知,受到十多億中國人的喜愛和頌揚,堪比雷鋒。可以說是悲痛的終極!

為什麼兩者之間有這麼大的差別?仔細觀察就會發現。

史迪威是一個直言不諱的士兵,與蔣介石的政治和軍事觀點大相徑庭,盟軍抗日的名字對蔣介石的權威造成了一些沖擊,再加上對延安共産黨抗日傾向的同情,觸碰了老蔣介石的死洞,蔣介石不被允許,差點被趕回美國。1944年傳回美國後,他成為美國陸軍地面部隊司令和第10大隊司令,參加了沖繩戰役。1945年,他參加了密蘇裡戰役上的日本投降簽字儀式,并主持了琉球島的登陸儀式。他于1946年感染了胃癌并轉移到肝髒,在那裡他在舊金山的萊特曼陸軍醫院去世。

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出,史蒂夫是一個堅定的反日分子,直接或間接地為中國的抗日戰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戰争做出了巨大貢獻。但這樣一個英雄人物,卻被蔣介石之火燒死,其當時在中國的聲譽表現也被徹底抹殺。就連蔣介石也拒絕通過他的老上司馬歇爾将軍去北平探望老朋友,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回國。它的早逝,如果任其疾馳去想象,除了戰争的艱辛對它的健康造成傷害外,憤怒的情緒恐怕也是一個不可替代的原因。史迪威可以說是憤怒和幻滅。

對他來說,是共産黨是客觀和公平的。史迪威去世後,周恩來曾評價說:"中國人民心中永遠記得史迪威将軍的名字。1991年,史迪威紀念博物館在重慶舊址成立。2015年9月2日,史迪威被授予中國人民抗日戰争勝利70周年紀念日。

正義是人民的核心。史迪威和白求恩一生的差别,不僅是對自己好運和不幸的反映,也是對曆史必然規律的隐蔽反映:多幫助,無路可救。為什麼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産黨走向世界,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為什麼失去世界?這也是石白兩個人遭受痛苦的原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