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行自行車創始人的童年

作者:王嘟侖

第二章 童年

世事漫随流水,算來一夢浮生。

醉鄉路穩宜頻到,此外不堪行。

李煜 《烏夜啼·昨夜風兼雨》

人生如夢,世易時移。國民政府敗走台灣之時,許多官員都跟着遷往台北。韓汝智先生當時是先攜家眷去了香港,在那裡等候安排,他滿心以為可以像其他同僚一般,不久後便會舉家遷到台灣、開始新的生活,然而後來國民黨内并沒有派出任何代表和他聯絡或安排前往台灣的事宜。也許這和韓汝智先生平時為人處事太過一絲不苟、不夠圓滑和變通,有着很大的關系。老話說的好: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韓汝智先生做稅務局局長的時候,清廉忠直,從不睜隻眼、閉隻眼,放過那些逃稅漏稅、做假帳的企業和機構,更沒有A錢受賄過。那時共産黨内不時有人找他:“不管是哪個黨執政,你都可以用自己的專業繼續服務中國人民嘛。”他也曾有過一點點動心。韓先生的機要秘書,孩子們都叫她周大姨的,也曾經被懷疑是地下黨。韓汝智先生曾屢次替周大姨解圍,自認為對她非常了解,給出了非常高的評語:“工作認真負責,效忠黨國、實在不可能是共産黨”。直到廣州解放後,周大姨出任了廣州市婦女聯合會會長,韓汝智先生方如夢初醒。事後再回想,平時還是有一些蛛絲馬迹可尋的,隻是他太容易相信人、而且潛意識裡總是不想有什麼不幸發生在周大姨身上。其實他事後回想,就連周大姨的老公都是非常可疑的,整日裡沒有工作但貌似又一直有收入,應該是和周大姨一樣,同為共産黨的特工了。

論政治敏感性和搞人際關系,韓汝智先生可能不算同侪中的翹楚。論工作業績和态度,他一向是認真負責、鐵面無私,從不損公肥私。每個來送禮的人都被他罵了回去,有時候還要加上一句,“再來就要檢舉你”。在任何時候稅務局局長都是個有實權的肥缺,這沒有什麼異議。有些人想着當面送禮可能韓局長不太友善收下,便曲徑通幽,送禮時直接找官太太韓妻雷碧芳女士。韓汝智先生知道後,給太太也立了規矩:不許接受任何禮品;凡是送到家裡而當時又實在無法推脫的,當天晚上也必須安排司機送回去。雷女士經常以此教導孩子,也在朋友面前表揚自己的老公品行端正,以他為榮。

從韓汝智先生給兒子們起的名字上,也可以看出他對品德高潔的看重。“德琦,德玮,德璋,德璜,德璞,德珩”……無不是希望孩子們擁有美好的品德、行事端正。韓德玮記得小時候父親曾經對他說,玮就是鑲嵌在帝王寶劍的把手上的寶玉,美好的品德就像美玉一樣珍奇、貴重,希望他能夠代天行道。《後漢書》記載,“梁惠王玮其照乘之珠,齊威王答以四臣”。母親也說,德玮代表着捍衛道德的寶劍。韓博士小時候做錯事,或者苟同别人做錯事,母親就會問他:咦,你有沒有在捍衛道德啊?你是不是德玮呀?母親的教育方式主要是引導,她很少打孩子。有件事,令韓德玮至今印象非常深刻,有人往家裡送來了一套很名貴的首飾,母親特别喜歡那個樣式,等父親回來時就和他商量能不能留下或付給對方一些錢買下。結果父親發了脾氣,并讓司機載着母親連夜把首飾給送了回去。通過以上種種我們不難想像,因為韓汝智先生的清廉這一家人并沒有太多積蓄、在當時的國民黨官場上也不可能混得如魚得水。是以舉家搬到香港以後,生活異常窘迫也就不難了解了。韓汝智先生從一個稅務局局長,變成了一家小百貨店的老闆,而且店越開越小,生意每況愈下。

由于香港生活太難了,韓汝智先生曾和妻子商量,畢竟自己還算是個人才,不如回大陸找份工作算了,二人分帶幾個孩子,總不會餓死。雷女士起初極力反對,選擇留居香港,但後來有點被說動了,還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和老公讨論五個孩子如何分開養的問題。韓德玮偷偷聽到一兩次,兄弟們知道後都吓壞了。後來三反五反開始,韓氏的祖母算是不大不小的地主,兒子也曾經是國民黨官員,經不起很過分的批鬥和淩辱,與一名已婚的孫女一同上吊自盡了。噩耗傳來,全家傷心大哭,父母也再不提回内地找工作的事。家裡後來也決定不做小買賣,開始嘗試制造業。

說起來父母都算是飽讀詩書,可是韓德玮兄弟五個裡面,除了14歲那年早逝的大哥,其他幾個學習成績都很差。韓德玮先生成年後雖然取得了名校的博士學位、并成為知名的雷射實體學家,可在童年時期,他是個令父母頭疼的調皮搗蛋鬼。解放前,他的幼稚園和國小一、二年級都在廣州培正國小就讀。那時小韓同學的成績就經常墊底了。韓德玮回憶說,當時他隻覺得學校裡的老師們,好像隻有音樂、美術和體育老師是可愛的,其他老師個個每天經常闆着臉,好像别人欠他們什麼一樣。他不喜歡那些老師、也從來沒有覺得那些老師喜歡他。小韓同學上課的時候完全不能集中精神,總是眺望窗外,有鐘看鐘盤,算着還有多久才能下課;下課了就飛奔出去蕩秋千、玩滑梯、爬牆上樹、又蹿又跳……玩的不亦樂乎,現在醫學上他這種可能算是個“過動兒”,當時大家說他“很調皮”,聽慣不怪。幼稚園的時候他更是休息時間忙着玩不上廁所,在班上當衆撒尿兩次以上,說起來都難怪當時老師們不喜歡他。

童年時代小韓同學的數學學得尤其差,簡直是差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已經二年級了,加減數的時候如果超過十,他就要手、腳指并用,冬天不穿涼鞋了沒有腳指可以用上他就根本算不過來。學校沒有辦法,隻好安排他留班重讀。當時身邊的親戚朋友都覺得這個小人兒又蠢又頑皮,真是上看下看、左看右看,也看不出這其實是一個智商很高的孩子。

不過也不是完全沒有小韓同學感興趣的課程,音樂、美術、體育他還是很喜歡的,在這些課程上成績倒也不算差。他經常在課餘時間畫畫、雕刻、自制玩具、吹口琴等等,有些甚至是無師自通,全靠自己琢磨出道道的。到了三年級的時候,韓德玮搬回香港,能言善道的母親幫他轉到了名校九龍塘國小,希望換個環境可以激發小韓的學習熱情。然而讓小韓的母親意想不到的是,換了新的學校,小韓同學非但沒有找到學習熱情,倒是找到了一個可以欺淩的對象——他的同桌女生葉文心(是香港名建築公司的富二代)。葉同學斯文可愛,小韓卻常在上課時欺負她,成為有模有樣的小霸淩一枚。

小韓同學在書桌中間劃了一條楚河漢界,同桌的葉同學每次不當心過界,他要麼把人家用力怼回去,要麼一拳揮将過去,打完還做個鬼臉……小女孩多次向校方哭訴,小韓是以成為校長室的常客。校長葉畢秋女士苦口婆心,小韓同學屢教不改。放學後小韓也常常是不準時回家,往往遊蕩在外,打架鬥毆的事沒少發生。“虛晃一拳,揮将過去”,單挑還是群毆都有,經常是臉上挂了彩才回家。韓母為此甚至打過小韓一兩次,無奈收效甚微、屢教屢犯。沒有任何意外,勉強讀了一個學期,小韓就被勒令退了學。巧合的是,六年之後韓母去到一個大戶人家做司機兼保姆,照顧五個女孩子的起居,而那家芳齡十六亭亭玉立的大女兒,竟然就是小韓同學當年的同桌葉文心小姐。再見面時葉小姐落落大方,好像不計前嫌,但大家都很腼腆,沒有多說話。小韓常替這幾位千金小姐畫畫明星像,各得其樂。當然這些都是日後的故事了。

小韓同學在三年級下學期被開除,母親思前想後,也為了節省家計,決定将最大的三個孩子再送回解放區廣州讀書,寄養在自己的大姐家。畢竟想當初,小韓的父親也是在廣州事業有成,成為很受親朋尊敬的人。

這位孩子們尊敬的大姨媽是位虔誠的基督徒,也是基督教東山浸信會的傳道人。廣州群慶國小的校長是一位美國歸僑、人稱“豆腐博士”的科學家的太太,很和藹,常和師生打成一片。在廣州群慶國小四年級,小韓終于遇到了一個自己比較喜歡的學習環境和班主任黃老師。黃老師講的廣東話和國語都帶有福建口音,小韓倒覺得很好聽、很親切。黃老師很有愛心,小韓感受到了老師對每個孩子都很真誠的愛。他開始對學習文化課産生了一些興趣,也開始學國語,并展現出在遊泳上的天賦,但他依然是個不太乖的學生。

當時小孩子們很流行玩“簡易橡皮筋彈弓”(把橡皮筋挂在拇指和食指之間,用三公分寬的紙張卷起來再彎成“v”型扣在橡皮筋上拉緊射出作為“子彈”)。孩子的天性就是調皮,主日學以後把老師和牧師教的什麼“夫妻如己、彼此相愛”都抛在腦後。小孩子們分成兩派,打起半真半假的橡皮筋彈弓群架,在人群中追來追去,吵吵鬧鬧不亦樂乎,偶爾也會誤傷無辜路人,給大人批評一兩句。為了避免傷人,大家通常是用紙圈起來做彈珠,而非鐵做的或玻璃做的彈珠。不料有些太頑皮的男孩子,竟然開始在紙裡包上兩毫米的鐵絲做彈珠,殺傷力一時大增。小韓同學知道但本身并沒有這樣做。然而在一次群架中,小韓方的某位男同學竟然用這種複合式的紙彈,打瞎了對方陣營一位小朋友的眼睛。因為是打群架,根本無法斷定到底是誰下的黑手,是以小韓方的二十幾位同學的家長們每一位都籌了一些醫藥費賠給受了傷害的小朋友。這件事對小韓的震撼很大,本來是小孩子頑皮、鬧着玩兒一樣的打鬧,沒想到居然給對方小朋友造成了失明這樣大的傷害。後來單眼失明的小朋友在隻有十歲的年紀,裝了一個假眼。當時廣州醫學不是很發達,假眼看上去就真的很假很不好看,他變得很自卑。小韓同學感到非常内疚和痛心,從那以後,再也不打彈弓架了,也開始對不幸者有了加倍的同理心。

還在香港的時候,小韓就開始和同住的表哥伍榮熙學遊泳。這位表哥是畢業于廣州體校的運動健将,動作和教學理念都比較專業(後來這位伍姓表哥更是成為香港先生選舉比賽的亞軍)。因為從一開始學的就是最正确、最省力的姿勢,再加上小韓同學自己在運動上也有些天賦,遊泳時好像一點不覺得累,他在不到八歲的時候就能在廣州的海印橋(位于廣州市市中心,橫跨珠江,全長1114米,河寬約兩百米)遊個來回。現在回想起來,遊野泳還是相當危險的。小韓猶記得有一次他在遊野泳時遇上了激流,被水卷着沖出了兩裡多地才勉強上岸。當小韓勉強摸着黑走回姨媽家時已經是晚上九點多,他整個人吓壞了也累癱了,一到家腿就軟了……姨媽在家等的也是異常揪心,不免訓了他一頓(姨媽很忙,平常沒太多時間關心她們兄弟,給罵也覺得很溫心,“原來她也這麼在乎我啊”)。直到現在他回想起來,仍然心有餘悸。小韓同學膽大心不細的特征,那時已初露端倪。韓母知道後,勒令他們不能再去遊泳,大哥聽話了,但小韓不聽大哥的勸告,周末照樣去海印橋附近和小朋友一起遊泳。又一次,看到有些小朋友光着腳走路,他認為很酷,有樣學樣,也不穿鞋子。結果炎炎烈日之下,他隻能忍痛走一下歇一下最後勉強走到目的地,腳掌都磨破了,以後再也不敢赤腳得瑟了。

當時學校還開了勞動課,給每個小朋友分了塊一米左右的農地,可以種菜。到了上課的時候,小韓同學才發現自己沒有按照老師的要求提前準備好蔬菜種子。于是他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跑回學校附近的姨媽家,剪了一株蕃薯藤回來。

這幾株蕃薯藤也真是給小韓長臉,越長越旺,枝蔓都伸到了别的同學的地裡。老師找到小韓,要求他及時修剪,不要影響到别的小朋友。見自己種的蕃薯藤長勢喜人,小韓心中竊喜,老師的話他完全沒有聽進去。幾個月之後,小韓的蕃薯藤大獲豐收,不僅遮住了全班同學的地,還把手手腳腳伸到了隔壁班同學們的地裡。老師叫小韓同學清理,他說,“我一個人做不了,要動員全班同學才行。畢竟都長成這個樣子了。” 又過了幾個星期,蕃薯藤越長越霸氣,老師也動員不了其他同學,最後也就不了了之,任由整塊教學農地變成番薯地,前後還不到一年。要說當時的老師們還真的是很民主和開明的,沒有強迫學生們撥了多餘的蕃薯藤。其他同學一方面很開心勞動課可以玩别的去了,另一方面經常收成一些番薯回家也是大人小孩都高興的,當時大多數人家的日子很苦,不無小補,家長們也樂見其成,而小韓也不時帶朋友來挖掘零食。(番薯三四百年前從南美洲引進到歐亞大陸,人口進而高速膨脹,小韓親睹其利)。

小韓的母親經常到廣州看孩子,關心生活和學習情況。在小韓同學的記憶中,常帶香味的母親總是溫柔又不失剛強、有知識有主見,持家有方,并幫忙父親的生意。即使在經濟非常困難的日子裡,她也盡量滿足孩子們在求知上的各種要求,包括音樂、運動、繪畫、做玩具等,給他們盡量充分的經濟支援和精神上的鼓勵。有一次母親帶孩子們去廣州荔枝灣遊泳,竟然在遊泳場館遇到周大姨。這位韓汝智先生解放前的機要秘書當時已經是廣州婦聯主席,見到小韓的母親大吃一驚,“你來做什麼?”密談良久之後,周大姨叫她要盡快帶着孩子們回香港,留在廣州恐怕會有不太好的事情發生。周大姨沒有點明任何事情 (之後不久三反五反開始了,國民黨的官員和親屬,和地主惡霸們一起清算),不過話都說到了這個份兒上,雷碧芳女士自然也心知肚明有什麼事要發生,盡快地安排帶着三個小孩回了香港。這時小韓在廣州剛好讀完四年級,他遇到了幾位好老師,對學習書本上的知識也增加了一點興趣。

韓汝智先生的教育理念是:去學校不是求分、而是求學。(廣東話“分”與“婚”同聲音,很诙諧)他曾經反複對孩子們說:“隻要學到知識和本事,分數并不重要”。這個理念即使在今天也很新潮,當時自然非常受到孩子們的認同,卻苦了母親和老師們了。因為平時五個孩子讀什麼學校、念什麼書,更多是雷女士在張羅。回到香港的小韓,入讀灣仔知行國小(現已不在)。其時抗戰勝利不久,平常嚴厲的曆史老師講到近代史,經常要痛哭流涕,學生們深受感染之餘,也煥發了愛國愛民的熱情,就連小韓這樣的“差生”,也喜歡上了曆史,但考試分數照樣很差。他老是用阿q的精神勝利法:我不是來求“婚”的啊!我老爸都是這麼說的啊!

雖然考試分數依舊不佳,小韓的動手能力卻得到了同學們的認可。除了畫畫、雕刻和自創玩具以外,那時候他已經開始自己問媽媽要錢采買原材料如電線、鐵皮等等,按自然教科書簡易的說明,成功做出電鈴、馬達等小電動玩具,小夥伴們紛紛點贊,往往共享數日。相形之下,自然課老師對他卻沒有任何鼓勵和贊譽,讓小韓同學很失望,表面上卻裝出大咧咧的樣子對同學說,“我才不在乎呢!” 實際上他在乎的不得了,越發不喜歡讀書考試(“我為什麼要那麼辛苦去捧她們的場啊?”)。小孩子嘛,其實還是有點虛榮心的,希望得到大人們的認可和鼓勵。

​ 五年級時小韓同學的同桌是一個小帥哥關偉傑,美國歸僑子弟,成績優良,衣着幹淨,彬彬有禮。但他從不正眼看小韓同學,生怕小韓弄髒他一塵不染的校服。小韓心中不免酸溜溜的,可是後來和這位同學的緣份卻是不淺。

小韓九歲回港後就由父母報名參加了香港的渡海泳,從尖沙咀碼頭一直逆流遊到了上環(自一九零六年起舉辦的“維港渡海泳”是香港一年一度的盛事,随着維多利亞港的航運交通日益繁忙及水質惡化,此項賽事于一九七八年停辦。二零一一年,随着水質的極大改善,賽事得以複辦)。要知道當時就算是成年人,成功渡海也并不容易,因為中途是不允許停下來休息的。小韓的哥哥也和他一起參加了比賽。父母對倆個兒子說:“誰能成功渡海,就可以得到五十元獎金(當時算得上大獎了)。” 然而小韓的哥哥平時把心思都用在了學習功課上,并沒太注意鍛煉遊泳,漸漸體力不支,不得不中途放棄,上了父母事先準備的救生小艇。 結果是小韓成功渡海,收獲獎金港币五十元,他用這筆錢買了兩條品質最好的jenson牌的泳褲,和哥哥一人一條。

當初兄弟倆要從廣州回香港的時候,哥哥在短短幾個星期内就用他自制的正規彈弓用石彈打了二十多隻麻雀,且鹵好了準備下來,想要送給父母做禮物。小韓也想跟哥哥學打麻雀,卻一隻也沒打到,反而因為不夠隐秘或安靜而給哥哥嫌棄,說:“以後不要跟我來搗亂”。雖然回到香港的時候,這些“禾花雀”因為處理不當已經有點異味了,但父母還是吃了一些,并且對他的這份心思和手藝大為贊賞。此事也在親朋中傳為佳話。小韓對此頗有些羨慕嫉妒,是以當他遊泳勝過哥哥之時,心中難免得意。他興沖沖地買了泳褲,送給哥哥的時候,說了些“雖然打鳥我不如你,但是遊泳你可是比不上我哦”之類的話。他清楚地記得當時哥哥很不高興,他也有點後悔不該跑到哥哥面前炫耀,讓他下不來台。

三年後,小韓的哥哥德琦在夢遊時仍然在做跳水動作,不慎從四樓跌下了樓,不治身亡,年僅十四。對此小韓同學很長一段時間不能釋懷。他總覺得當初他說的那幾句炫耀的話,極大地傷害了哥哥的自尊心,和哥哥在夢遊時都在想着遊泳有着脫不開的幹系。同樣一把口,說出的話或造就人或損傷人。小韓同學在那時就決心要多說造就人的話,不要再口出惡言。

哥哥隻比小韓大兩歲,卻非常懂事、會體貼人,朋友無數,他也是兄弟幾個裡面唯一一個在學習上不用父母操心的孩子。不難想象,白發人送黑發人,長子的離世讓小韓的父母肝腸寸斷。父母一直教育孩子們要誠實、體貼、禮貌、多做好事,這些可以說哥哥都做到了。經曆了喪子之痛,夫婦感情反而好了起來,這也是他們後來在經濟不太好的情況下,還決定再生一個孩子(德珩,henry)的原因。本來希望會是個女孩子,卻又是個男的,還是五個兒子!同住的表哥也很調皮,常常對表弟們開玩笑說:“你媽媽是“無女”啊!” “無”與“舞”在廣東話中發音相同。小韓告到母親那裡,她聽了沒有生氣,反而覺得很有創意很滑稽。

人生中難免會發生一些事情,比如曆經生死,會讓人瞬間成長、懂事。在哥哥離開以後,小韓由次子成為家中的長子。他竭盡所能,用心地做一個好大哥,幫助父母照顧弟弟們,就像哥哥活着的時候所做的那樣。但他經常覺得自己太本位主義、做的不到位、做的不夠好,尤其是學業成績一直不能跟哥哥相比。

其實又哪裡有什麼可比性呢,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優缺點。

就像所有死亡都有冗長的回音,所有的記憶也不會随時間而歸零。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陰陽相隔以後,那些一起經曆過的、哪怕是芝麻綠豆大的小事,回憶起來也讓人唏噓,讓人難過、心痛,有時又讓人振作。長眠的人,終歸會以另一種方式演繹生命的回響。願哥哥德琦的靈魂在天上得到安息。

人固有一天都要離開這個世界,之後屬世的黑暗,不能再壓制;人間的痛苦,不用再煩惱。隻是活着的人,日子還要繼續。蜜蜂采花,甘苦自知;水入器内,方圓自現。落在一個人心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

縱使心如雪原,依然要前行。縱使前方多風浪,依然要乘風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