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河内太守王匡之死:死心塌地當小弟的悲哀早年經曆名聲盡毀哭斬妹夫全軍覆沒覺醒而死

作者:代牧益州閻文平

看似衆志成城的讨董諸侯同盟軍,很快就随着豫州刺史孔伷死後兩大巨頭袁紹、袁術兄弟圍繞豫州的争奪而以鬧劇收場。

豫州很亂,兖州也不太平,兖州刺史劉岱殺了東郡太守橋瑁。不僅如此,還有一位反董諸侯在内鬥中不幸光榮犧牲,他就是出身兖州的河内太守王匡。

河内太守王匡之死:死心塌地當小弟的悲哀早年經曆名聲盡毀哭斬妹夫全軍覆沒覺醒而死

在曆史小說《三國演義》中,王匡的戲份并不多,怎麼死的也沒交代,在趙聰增修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中倒是提到他被董卓女婿牛輔設計大敗,逃跑時被張濟所殺。

曆史上的王匡要是真這麼個死法,也就談不上死于内讧了。

《三國志通俗演義》在提到王匡時,說他“仗義疏财,揮金似土”。這正符合《三國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英雄記》的記載:

(王)匡字公節,泰山人。輕财好施,以任俠聞。

王匡曾任國舅大将軍何進的府掾。漢少帝登基後,何進有意誅滅宦官張讓等,就派王匡回老家兖州泰山郡募兵。

王匡募集到了五百強弩手,準備到京城洛陽響應老大的行動,卻得知一個噩耗:張讓搶先動手,老大已經沒了!

這時候,司隸校尉袁紹站了出來:老大沒了,還有我呢,跟我幹吧,為老大報仇!

王匡仿佛找到了組織,當時就跟着袁紹闖進皇宮大開殺戒。

如果這場政變的最大赢家是袁紹,袁紹有肉吃,王匡應該少不了也能分到一些肉湯。可等外戚和宦官真的同歸于盡了,最大的赢家卻成了外來的軍頭董卓,王匡隻能回家賦閑去了。

董卓試圖拉攏士人,一些大臣向他推薦一些人才鎮守地方,他也都采納了。然而,讓我們看一看這些人才都有誰:

勃海太守袁紹、冀州牧韓馥、兖州刺史劉岱、豫州刺史孔伷、陳留太守張邈、南陽太守張咨……

除了安頓地方以外,董卓在中央也提拔了一些人,比如骁騎校尉曹操。

很快,當事人董卓自己就會意識到其中的問題了。

而王匡也是在這個時間段被征召為河内太守的,很難說這個任命不是士人們忽悠董卓的一部分。

等諸侯起兵推袁紹為盟主,王匡的河内郡就成了袁紹屯兵的所在。

打仗是要錢的,王匡需要錢,不知道這時候他會不會後悔以前散财太多了。鎮守一方是需要威望的,王匡需要立威。

要想同時達到這兩個目的,其實很簡單。

王匡派人視察境内犯罪,看誰犯法就抓起來要對方交錢贖罪,如果不交錢,不但本人要倒黴,還會殃及家族。

有一位常某人,就因為打了門客被告發而被捕,常氏家族人人自危。

好在常某的侄子常林機智,去找王匡的同鄉胡母彪求情:

王府君以文武高才,臨吾鄙郡。鄙郡表裡山河,土廣民殷,又多賢能,惟所擇用。今主上幼沖,賊臣虎據,華夏震栗,雄才奮用之秋也。若欲誅天下之賊,扶王室之微,智者望風,應之若響,克亂在和,何征不捷。苟無恩德,任失其人,覆亡将至,何暇匡翼朝廷,崇立功名乎?君其藏之!

于是胡母彪寫信責怪王匡:你怎麼能為了要錢失去人心呢!

這樣,王匡就放過了常某。但是,其他家裡沒有常林這等人才的家族,是不是都被王匡坑得很慘呢?

說完了王匡的内政,下面說說王匡的軍事。

先說整個讨董戰争的局勢發展。

董卓大将徐榮在荥陽之戰中大敗袁紹、曹操、鮑信、張邈、劉岱、孔伷聯軍,本就人心不齊的讨董聯軍開始出現松動。比如負責後勤的韓馥,因為對袁紹并不那麼放心,就開始在供應糧食的時候動手腳,不久,在酸棗駐紮的諸侯軍就因為糧盡而各回各家了。

其中曹操因為對酸棗諸侯失望,重新募集了一些人馬,來到河内投靠袁紹;而另一諸侯橋瑁,則幹脆被盟友劉岱殺掉了。

看起來局勢對董卓變得有利,但諸侯之間嫌隙再大,名義上仍然都是董卓的敵人。董卓也沒有一味尋求武力鎮壓,也考慮過采用和平手段。于是他以朝廷名義派大鴻胪韓融、少府陰修、執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吳循、越騎校尉王瓌作為使者帶上诏書去河内郡找袁盟主談談,希望袁紹不看在他董卓面上,也看在董卓背後的朝廷面上就此罷手。

然而袁紹做事很絕,完全不看朝廷面子,竟然把除了有名望的韓融以外的其他四個全殺了!

殺便殺吧,他還不親自動手,要找别的背鍋俠代勞。

而充當背鍋俠的,就是王匡和袁術。袁術負責殺陰修,王匡負責殺胡母班、吳循、王瓌。

雖然袁術是袁紹的弟弟,但顯然不及王匡聽話。在《三國演義》裡,王匡是第一個提出需要盟主的,然後曹操才率領諸侯推舉了袁紹。

河内太守王匡之死:死心塌地當小弟的悲哀早年經曆名聲盡毀哭斬妹夫全軍覆沒覺醒而死

王匡有多聽話呢?分給他的三個人頭裡,胡母班是他親妹夫。然而,為了讓袁紹滿意,王匡選擇讓妹夫去死。

胡母班在獄中寫信給王匡,大緻說:哪有諸侯舉兵讨伐京城的道理?我和董卓是同黨嗎?你再恨董卓,遷怒到我身上是什麼道理?我實在以被狂夫所害為恥啊!

罵完王匡是狂夫,胡母班卻又寫道:

我的兒子是你的外甥,我死了還得你照顧。

王匡收到信,十分感動,抱着兩個即将喪父的外甥哭了起來,然後殺了胡母班。

既然講和無效,董卓隻能用拳頭和袁紹講道理了。

《三國志通俗演義》描述的王匡大敗之狀,其實是大緻符合曆史的,隻是史書沒記載牛輔、張濟參戰。背靠袁紹以後,王匡的面子已經大到足以讓董卓親自出動。

董卓向袁紹發兵,當然要殺向袁紹屯兵的河内,作為河内太守的王匡當然必須做好應對董卓進攻的準備。他派從事韓浩率軍駐守孟津、“泰山兵”駐守河陽津。聽說董卓要派兵從孟津縣東方的平陰縣渡河,他也安排了軍隊防守。

然而,董卓是身經百戰的邊将,早年因追殺涼州叛軍太過深入反被包圍時,就曾經假裝造堤壩捕魚充饑,實則偷偷涉水溜走,最終全軍而返。這一次董卓也是故技重施,玩了一手聲東擊西,就在王匡死守平陰抵禦董卓的疑兵的時候,董卓的精銳部隊已經從小平津渡河殺到了他的後方。

河内太守王匡之死:死心塌地當小弟的悲哀早年經曆名聲盡毀哭斬妹夫全軍覆沒覺醒而死

兩面夾擊之下,全無軍事經驗的王匡被董卓“大破之津北,死者略盡”。

虧得​《三國演義》不是曆史,不然王匡還要被呂布大敗一次。

河内太守王匡之死:死心塌地當小弟的悲哀早年經曆名聲盡毀哭斬妹夫全軍覆沒覺醒而死
河内太守王匡之死:死心塌地當小弟的悲哀早年經曆名聲盡毀哭斬妹夫全軍覆沒覺醒而死

年輕時與他交好的蔡邕,這時候已經成了董卓跟前的紅人,知道董卓大敗王匡,便上表祝賀:

今月十八日,臣以相國兵讨逆賊故河内太守王匡等,屯陳破壞,斬獲首級,詣朝堂上賀。

全然不顧昔日情分,直接罵王匡是逆賊了。

王匡雖然不會打仗,但當初在何進手下善于拉壯丁的老本事并沒有丢,“走還泰山,收集勁勇得數千人”。

但是這時候的王匡開始認真地思考人生了:這兩年我為什麼混得那麼慘?我是不是……從一開始就被袁紹忽悠了?

而且仔細一想,的确有可能。

何進和張讓彼此還是姻親,能有多大仇?都是袁紹從中拱火,想讓外戚和宦官同歸于盡,自己作為士人代表坐收漁利,隻是計劃出了偏差,才讓董卓摘了桃子。

但若要追究責任,大将軍何進是宦官殺的,車騎将軍何苗是何進部下吳匡和董卓的弟弟奉車都尉董旻殺的。宦官倒是袁紹殺的,但袁紹向宦官動手的時候已經讓自己政治正确了。

同樣,在對待董卓使者的問題上,袁紹也使了一招借刀殺人,把自己摘得幹幹淨淨。

王匡大概明白了,自己一直在被袁紹當槍使,甚至袁紹成為自己的大哥,都是袁紹自己一手操縱的結果。

河内太守王匡之死:死心塌地當小弟的悲哀早年經曆名聲盡毀哭斬妹夫全軍覆沒覺醒而死

我視你為大哥,為了你,我錢也搶了,名聲也壞了,妹夫也殺了,軍隊也打沒了……可是,你給了我什麼回報?

覺醒後的王匡決定在盟軍内部另外尋找出路,他找到了張邈。

然而,覺醒的開始,恰恰也是滅亡的開始。

袁紹甩給他的鍋開始發揮作用了,胡母班的族人來找他報仇了,還帶來了同樣屯兵河内的幫手曹操。王匡的軍隊再多再強,也架不住曹操中心開花。

這件事絕對沒有曹操熱心腸幫胡母族人報仇這麼簡單,這麼大的事在袁紹眼皮底下發生,袁紹能坐視麼?顯然,正被袁紹罩着的曹操有把握袁紹對此不會追究。

王匡另尋盟友,就是對袁紹的背叛,袁紹派小弟曹操清理門戶,天經地義,合情合理。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大敵目前還和盟友火并等于給自己既減少一個朋友又塑造一個敵人,但如果能迅速解決麻煩兼并其武裝,那就是大賺。盟友關系未必靠得住,你采取軍事行動是要問盟友是否樂意的,兼并以後就不用問了。

而且這樣一來,史書記載的殺死王匡的人是曹操和胡母家族,袁紹的雙手仍然幹幹淨淨。

讨董諸侯中,以劉岱、橋瑁、張邈、鮑信、袁遺、曹操為代表的兖州諸侯占了很大的比例。如今橋瑁、王匡皆死。雖然王匡的河内郡不歸兖州管,但身為兖州人的他這一死,就為張邈與袁紹生隙埋下了伏筆,兖州的政治格局自然也随之重新洗牌。

為了和袁術角力,袁紹當然需要一個能夠統領兖州的人成為自己的幫手。不久,青州黃巾就會給另外兩位兖州大佬派發便當,而活到最後的那個,将成為兖州角力中最終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