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德州英烈人物|陵縣抗日縣長吳匡五

作者:嘿回憶
德州英烈人物|陵縣抗日縣長吳匡五

吳匡五,1915年生于陽信縣溫店鄉後吳家村。原名吳觀志,幼年聰慧好學,7歲時入本村國小讀書,後在樂陵高小畢業,考入惠民中學。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他積極投身愛國運動,罷課、遊行、張貼智語,宣傳中國共産黨抗日救國的主張。為表示以武力殲滅日軍,收複國土的決心,改“觀志”為“贶武”,為便于書寫,“贶武”寫為“匡五”。國民黨地方當局開除其學籍,吳匡五輾轉到樂陵中學就讀,升入聊城師範,後肄業,任國小教員。

1938年9月,八路軍東進抗日挺進縱隊來到冀魯邊區開辟抗日根據地,在樂陵舉辦抗日軍政學校,招收抗日青年,培養志士,吳匡五入校學習。學習結業後,配置設定到《烽火報》編輯部工作。不久,調任慶雲縣抗日民主政府民訓科科長,由縣委書記李萍介紹加入中國共産黨。

德州英烈人物|陵縣抗日縣長吳匡五

1939年春,吳匡五任津南專署民訓科科長。為開辟陵縣抗日根據地,黨組織派他來陵縣組建抗日民主政府。同年7月9日,陵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吳匡五就任第一任縣長。當時,陵縣黨組織力量還比較薄弱。他首先把新編十八團第五中隊擴建為縣大隊,率此武裝活動在陵縣東部農村。面對日僞軍的“治安強化”運動、頻繁的掃蕩和國民黨地方頑固勢力的磨擦,他毫不畏懼,認真學習平原地區遊擊戰的經驗,率領縣大隊隐身敵後,宣傳黨的抗日救國綱領,聯系各界人士,廣招人才,參加抗日活動。同時,還廣泛發動群衆,組織農會,改造舊鄉、村政權,建立區、鄉新政權。本年底,縣大隊擴充到100多人,三、四、五區抗日民主政府相繼成立。這段時間,他表現出旺盛的革命鬥志。行軍途中幫助體弱同志背槍支,宿營後燒好水端到同志們跟前。戰士們入睡後,通盤考慮全縣的抗日工作,查崗查哨,帶頭為縣委創辦的抗日報刊寫稿。他平易近人,寬嚴适度,關心同志,愛護群衆,在幹部群衆中享有很高的威信,成為全縣人民愛戴的縣長。在縣抗日民主政府的上司下,群衆性的割電話線、鋸電線杆、站崗放哨等抗日活動開展起來。

根據陵縣的客觀實際,在對敵鬥争和根據地建設方面,吳匡五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針,取得了鼓舞人心的戰績。他認真學習毛主席的《論持久戰》和遊擊戰争有關理論著作,堅持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在戰争中學習戰争,不斷總結戰鬥中的經驗教訓,豐富自己的戰鬥知識。他率領縣、區武裝堅持地方抗日武裝鬥争,在艱苦的歲月裡,經常是白天打仗,晚上還要數次轉移,巧妙地與敵人周旋,常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打擊敵人。為粉碎敵人的“囚籠”戰術,他上司全縣人民進一步開展破路活動,将縱橫公路挖成了七回八折的道溝。縣大隊埋伏在道溝中,經常陷敵于十面埋伏之中。為配合百團大戰,他帶領縣大隊在平原城附近拆毀鐵路一段,使敵人一輛軍火列車脫軌,消滅押車日軍數十人,繳獲武器彈藥一批。在對敵開展武裝鬥争的同時,抗日根據地建設不斷鞏固發展。已建立政權的地方推行合理負擔和減租減息等戰時經濟政策,得到了全縣各階層人士的擁護和支援,加強了陵縣抗日根據地建設。在抗日鬥争最艱苦的階段,陵縣抗日根據地一度成為冀魯邊區二地委的活動基地。

他的威名與日俱增,敵人聞之膽戰心驚,處心積慮妄圖消滅他上司的陵縣大隊。1941年9月7日,他率領縣大隊活動在臨邑城北蘇家廟子(今屬臨邑縣),駐臨邑縣境内的日僞軍将蘇家廟子包圍。吳匡五指揮縣大隊沖出包圍圈,向臨邑方向轉移。在突圍中,他身負重傷,因傷勢過重,搶救無效去世,年僅26歲。

人生有涯,英靈不泯。為鼓舞人民鬥志,表彰英烈,經上級準許,陵縣于1943年更名為匡五縣。于1945年5月為烈士建墓立碑,以志永久紀念。

記者|李智群 通訊員|馮騰飛

德州英烈人物|陵縣抗日縣長吳匡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