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河内太守王匡之死:死心塌地当小弟的悲哀早年经历名声尽毁哭斩妹夫全军覆没觉醒而死

作者:代牧益州阎文平

看似众志成城的讨董诸侯同盟军,很快就随着豫州刺史孔伷死后两大巨头袁绍、袁术兄弟围绕豫州的争夺而以闹剧收场。

豫州很乱,兖州也不太平,兖州刺史刘岱杀了东郡太守桥瑁。不仅如此,还有一位反董诸侯在内斗中不幸光荣牺牲,他就是出身兖州的河内太守王匡。

河内太守王匡之死:死心塌地当小弟的悲哀早年经历名声尽毁哭斩妹夫全军覆没觉醒而死

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王匡的戏份并不多,怎么死的也没交代,在赵聪增修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倒是提到他被董卓女婿牛辅设计大败,逃跑时被张济所杀。

历史上的王匡要是真这么个死法,也就谈不上死于内讧了。

《三国志通俗演义》在提到王匡时,说他“仗义疏财,挥金似土”。这正符合《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英雄记》的记载:

(王)匡字公节,泰山人。轻财好施,以任侠闻。

王匡曾任国舅大将军何进的府掾。汉少帝登基后,何进有意诛灭宦官张让等,就派王匡回老家兖州泰山郡募兵。

王匡募集到了五百强弩手,准备到京城洛阳响应老大的行动,却得知一个噩耗:张让抢先动手,老大已经没了!

这时候,司隶校尉袁绍站了出来:老大没了,还有我呢,跟我干吧,为老大报仇!

王匡仿佛找到了组织,当时就跟着袁绍闯进皇宫大开杀戒。

如果这场政变的最大赢家是袁绍,袁绍有肉吃,王匡应该少不了也能分到一些肉汤。可等外戚和宦官真的同归于尽了,最大的赢家却成了外来的军头董卓,王匡只能回家赋闲去了。

董卓试图拉拢士人,一些大臣向他推荐一些人才镇守地方,他也都采纳了。然而,让我们看一看这些人才都有谁:

勃海太守袁绍、冀州牧韩馥、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陈留太守张邈、南阳太守张咨……

除了安顿地方以外,董卓在中央也提拔了一些人,比如骁骑校尉曹操。

很快,当事人董卓自己就会意识到其中的问题了。

而王匡也是在这个时间段被征召为河内太守的,很难说这个任命不是士人们忽悠董卓的一部分。

等诸侯起兵推袁绍为盟主,王匡的河内郡就成了袁绍屯兵的所在。

打仗是要钱的,王匡需要钱,不知道这时候他会不会后悔以前散财太多了。镇守一方是需要威望的,王匡需要立威。

要想同时达到这两个目的,其实很简单。

王匡派人视察境内犯罪,看谁犯法就抓起来要对方交钱赎罪,如果不交钱,不但本人要倒霉,还会殃及家族。

有一位常某人,就因为打了门客被告发而被捕,常氏家族人人自危。

好在常某的侄子常林机智,去找王匡的同乡胡母彪求情:

王府君以文武高才,临吾鄙郡。鄙郡表里山河,土广民殷,又多贤能,惟所择用。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华夏震栗,雄才奋用之秋也。若欲诛天下之贼,扶王室之微,智者望风,应之若响,克乱在和,何征不捷。苟无恩德,任失其人,覆亡将至,何暇匡翼朝廷,崇立功名乎?君其藏之!

于是胡母彪写信责怪王匡:你怎么能为了要钱失去人心呢!

这样,王匡就放过了常某。但是,其他家里没有常林这等人才的家族,是不是都被王匡坑得很惨呢?

说完了王匡的内政,下面说说王匡的军事。

先说整个讨董战争的局势发展。

董卓大将徐荣在荥阳之战中大败袁绍、曹操、鲍信、张邈、刘岱、孔伷联军,本就人心不齐的讨董联军开始出现松动。比如负责后勤的韩馥,因为对袁绍并不那么放心,就开始在供应粮食的时候动手脚,不久,在酸枣驻扎的诸侯军就因为粮尽而各回各家了。

其中曹操因为对酸枣诸侯失望,重新募集了一些人马,来到河内投靠袁绍;而另一诸侯桥瑁,则干脆被盟友刘岱杀掉了。

看起来局势对董卓变得有利,但诸侯之间嫌隙再大,名义上仍然都是董卓的敌人。董卓也没有一味寻求武力镇压,也考虑过采用和平手段。于是他以朝廷名义派大鸿胪韩融、少府阴修、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循、越骑校尉王瓌作为使者带上诏书去河内郡找袁盟主谈谈,希望袁绍不看在他董卓面上,也看在董卓背后的朝廷面上就此罢手。

然而袁绍做事很绝,完全不看朝廷面子,竟然把除了有名望的韩融以外的其他四个全杀了!

杀便杀吧,他还不亲自动手,要找别的背锅侠代劳。

而充当背锅侠的,就是王匡和袁术。袁术负责杀阴修,王匡负责杀胡母班、吴循、王瓌。

虽然袁术是袁绍的弟弟,但显然不及王匡听话。在《三国演义》里,王匡是第一个提出需要盟主的,然后曹操才率领诸侯推举了袁绍。

河内太守王匡之死:死心塌地当小弟的悲哀早年经历名声尽毁哭斩妹夫全军覆没觉醒而死

王匡有多听话呢?分给他的三个人头里,胡母班是他亲妹夫。然而,为了让袁绍满意,王匡选择让妹夫去死。

胡母班在狱中写信给王匡,大致说:哪有诸侯举兵讨伐京城的道理?我和董卓是同党吗?你再恨董卓,迁怒到我身上是什么道理?我实在以被狂夫所害为耻啊!

骂完王匡是狂夫,胡母班却又写道:

我的儿子是你的外甥,我死了还得你照顾。

王匡收到信,十分感动,抱着两个即将丧父的外甥哭了起来,然后杀了胡母班。

既然讲和无效,董卓只能用拳头和袁绍讲道理了。

《三国志通俗演义》描述的王匡大败之状,其实是大致符合历史的,只是史书没记载牛辅、张济参战。背靠袁绍以后,王匡的面子已经大到足以让董卓亲自出动。

董卓向袁绍发兵,当然要杀向袁绍屯兵的河内,作为河内太守的王匡当然必须做好应对董卓进攻的准备。他派从事韩浩率军驻守孟津、“泰山兵”驻守河阳津。听说董卓要派兵从孟津县东方的平阴县渡河,他也安排了军队防守。

然而,董卓是身经百战的边将,早年因追杀凉州叛军太过深入反被包围时,就曾经假装造堤坝捕鱼充饥,实则偷偷涉水溜走,最终全军而返。这一次董卓也是故技重施,玩了一手声东击西,就在王匡死守平阴抵御董卓的疑兵的时候,董卓的精锐部队已经从小平津渡河杀到了他的后方。

河内太守王匡之死:死心塌地当小弟的悲哀早年经历名声尽毁哭斩妹夫全军覆没觉醒而死

两面夹击之下,全无军事经验的王匡被董卓“大破之津北,死者略尽”。

亏得​《三国演义》不是历史,不然王匡还要被吕布大败一次。

河内太守王匡之死:死心塌地当小弟的悲哀早年经历名声尽毁哭斩妹夫全军覆没觉醒而死
河内太守王匡之死:死心塌地当小弟的悲哀早年经历名声尽毁哭斩妹夫全军覆没觉醒而死

年轻时与他交好的蔡邕,这时候已经成了董卓跟前的红人,知道董卓大败王匡,便上表祝贺:

今月十八日,臣以相国兵讨逆贼故河内太守王匡等,屯陈破坏,斩获首级,诣朝堂上贺。

全然不顾昔日情分,直接骂王匡是逆贼了。

王匡虽然不会打仗,但当初在何进手下善于拉壮丁的老本事并没有丢,“走还泰山,收集劲勇得数千人”。

但是这时候的王匡开始认真地思考人生了:这两年我为什么混得那么惨?我是不是……从一开始就被袁绍忽悠了?

而且仔细一想,的确有可能。

何进和张让彼此还是姻亲,能有多大仇?都是袁绍从中拱火,想让外戚和宦官同归于尽,自己作为士人代表坐收渔利,只是计划出了偏差,才让董卓摘了桃子。

但若要追究责任,大将军何进是宦官杀的,车骑将军何苗是何进部下吴匡和董卓的弟弟奉车都尉董旻杀的。宦官倒是袁绍杀的,但袁绍向宦官动手的时候已经让自己政治正确了。

同样,在对待董卓使者的问题上,袁绍也使了一招借刀杀人,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

王匡大概明白了,自己一直在被袁绍当枪使,甚至袁绍成为自己的大哥,都是袁绍自己一手操纵的结果。

河内太守王匡之死:死心塌地当小弟的悲哀早年经历名声尽毁哭斩妹夫全军覆没觉醒而死

我视你为大哥,为了你,我钱也抢了,名声也坏了,妹夫也杀了,军队也打没了……可是,你给了我什么回报?

觉醒后的王匡决定在盟军内部另外寻找出路,他找到了张邈。

然而,觉醒的开始,恰恰也是灭亡的开始。

袁绍甩给他的锅开始发挥作用了,胡母班的族人来找他报仇了,还带来了同样屯兵河内的帮手曹操。王匡的军队再多再强,也架不住曹操中心开花。

这件事绝对没有曹操热心肠帮胡母族人报仇这么简单,这么大的事在袁绍眼皮底下发生,袁绍能坐视么?显然,正被袁绍罩着的曹操有把握袁绍对此不会追究。

王匡另寻盟友,就是对袁绍的背叛,袁绍派小弟曹操清理门户,天经地义,合情合理。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大敌当前还和盟友火并等于给自己既减少一个朋友又塑造一个敌人,但如果能迅速解决麻烦兼并其武装,那就是大赚。盟友关系未必靠得住,你采取军事行动是要问盟友是否乐意的,兼并以后就不用问了。

而且这样一来,史书记载的杀死王匡的人是曹操和胡母家族,袁绍的双手仍然干干净净。

讨董诸侯中,以刘岱、桥瑁、张邈、鲍信、袁遗、曹操为代表的兖州诸侯占了很大的比例。如今桥瑁、王匡皆死。虽然王匡的河内郡不归兖州管,但身为兖州人的他这一死,就为张邈与袁绍生隙埋下了伏笔,兖州的政治格局自然也随之重新洗牌。

为了和袁术角力,袁绍当然需要一个能够统领兖州的人成为自己的帮手。不久,青州黄巾就会给另外两位兖州大佬派发盒饭,而活到最后的那个,将成为兖州角力中最终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