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王匡杀亲:他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典范,还是时代的牺牲品

从黄巾起义开始,汉帝国江河日下风采不再。仅仅5年之后,随着西北虎狼董卓进京作乱,这天下正式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诸侯割据。乱世少不了的是英雄,但多的是陪衬的走马灯,少的是台上一展风采的主角。

王匡杀亲:他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典范,还是时代的牺牲品

公元190年,随着上一年东郡太守桥瑁伪造三公文书遍传州郡号召讨董,关东多地州牧、刺史、太守纷纷起兵响应,也就是演义中广为人知的十八路诸侯会盟。当然,历史上没有那么多路,算上曹操一共只11路(一说12路,加上了张邈之弟张超),也没有全都聚集在酸枣,而是各自驻扎在不同的地方,真正来到酸枣的只有袁术、袁遗、刘岱、鲍信、张邈、桥瑁、张超和曹操8路,袁绍的盟主之位则是众人遥推的。

王匡杀亲:他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典范,还是时代的牺牲品

但事情就坏在这个“遥推”上了。不是说遥推不对,毕竟袁绍的声望和家世背景在那摆着,盟主之位非他莫属。而是他并非驻扎在酸枣大营,才有了后续这场令人心痛的灾祸。当时袁绍驻军在哪呢?河内。大概就是现在河南焦作一带。而驻扎在这里的,可不只有袁绍一军,同时还有河内太守王匡。

王匡杀亲:他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典范,还是时代的牺牲品

王匡何许人也?他是今山东泰安人氏,年少时便已经和清流名士蔡邕交好,可见他的出身必定不一般。而且这个人轻财好施、侠义热肠,因此很是有名。“小时了了”用在他的身上毫不为过。成年后,因为名声大,被大将军何进征辟,成为大将军府的一员,曾在谋诛宦官之前,被派回老家征兵。结果王匡兵是招上了,何进的脑袋也已经搬家了。没辙,王匡只好躲了。

王匡杀亲:他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典范,还是时代的牺牲品

后来他在袁绍的邀约下,再度参与了后续的除宦行动,也算名声大噪,不久后被任命为河内太守,紧接着便参与了讨董,成为一路诸侯。这样的人生,按理说是相当不错的了。但问题随之而来。

面对声势浩大的关东联军,董卓采纳了部下的建议,派出了多名朝廷重臣前往河内游说盟主袁绍。但董卓忘了,袁绍可不是善类,当初在洛阳就敢公然和他叫板,如今借着诛宦、讨董的名声,隐隐已经成为士族领袖的他,董卓又将袁氏留在洛阳的宗人满门抄斩,他岂肯听从董卓的号令?董卓派出的重臣,结果全成了阶下囚,不日问斩,以示与董卓势不两立。

王匡杀亲:他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典范,还是时代的牺牲品

但执行这项任务的却并非袁绍本人,正好是与他同在河内的王匡。而巧的是,就在这些被杀的大臣中,偏巧有一位是王匡的妹夫——胡毋班。

王匡这是大义灭亲啊。

到底是王匡为了表明态度主动请缨,还是袁绍逼迫他如此,借着王匡特殊的身份,营造一种关东联军与董贼没什么可谈的低压氛围呢?《三国志》引裴松之的注只有一句话:“匡先杀执金吾胡毋班”。并不能准确判断出王匡在整件事中扮演的角色。而在《后汉书》中,则明确写道:“绍使王匡杀班”。王匡就是个操刀的刽子手。

王匡杀亲:他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典范,还是时代的牺牲品

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王匡到底是主动请缨后,袁绍顺水推船命他专门负责,还是袁绍强令王匡杀人呢?因为胡毋班并非普通出身,他家人随之而来的报复必须有人担着。谁是负责人,谁就要承担责任,虽然以袁绍的家世背景,胡毋家还真未必能把他怎么样了。

如果是王匡请缨,那么这位以侠义著称的豪杰,可就真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典范了。曾经的古道热肠侠肝义胆,原来都只是给世人看的,捞够了名声后,转身在袁绍面前甘当打手、咬人的狗。可如果是后者,除了让人看到袁绍的恶毒(合着你家人被杀,你就非得让身边的这个人亲手杀了亲人才解恨是吧?与你袁本初有仇的是董卓,没见你亲提大军直捣洛阳、长安,只看到你杀朝廷重臣、夜夜笙歌、觊觎冀州害杀韩馥,袁本初小人也),同时不免让人对王匡最终不得不做出这样的抉择感到心痛。

王匡杀亲:他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典范,还是时代的牺牲品

因为乱世里,人在逐渐丢失自己的原则。

胡毋班在狱中曾写信痛斥王匡的行为恶毒,但最终也将两个女儿托付给他。这既可以理解为是他只能选择王匡,但也可能是他看透了王匡此举的无奈。袁绍此人,名声是大,才华也有,但却是典型的志大才疏。他不敢和董卓正面硬刚,又害怕随之而来的胡毋家的报复,又为了营造大义灭亲的关东军形象,于是狠狠地利用了王匡。但王匡却没得选。

他在读罢书信后,只能抱着胡毋班的女儿痛哭。他不能怨胡毋班书信中表达的滔天恨意——张虎狼之口,吐长蛇之毒,恚卓迁怒,何其酷哉!因为这件事的性质不过如此。但他已经无力改变任何,胡毋班的命运和他自己的命运,从这一刻已然被决定了。胡毋班必死,而他自己也将不久于人世。这或许是王匡接受了袁绍命令的那一刻,就已经知道了的答案。

王匡杀亲:他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典范,还是时代的牺牲品

大义灭亲的王匡,彻底成为胡毋家的眼中钉肉中刺。就在他被董卓击败,返回老家募兵数千人,准备前去与张邈联合时,早已憋着一口气的胡毋家人,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联合曹操将他杀害。

当侠义热肠的王匡,最终选择了向袁绍低头,双手沾满鲜血的那一刻起,我们看到的是人性的光辉从此一落千丈,他最终成了时代的牺牲品。那些慷慨悲歌的侠义之士,从此越来越少。乱世人命贱如草,如何活下去成为大多数人唯一要考虑的事情。他们没错,谁又想匆匆离别人世呢?但这却是时代的悲哀。袁绍则是彻底引爆这场道德滑坡的巨大推手。

而王匡,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王匡杀亲:他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典范,还是时代的牺牲品

往期推荐:黄巾起义这一年,未来的三国主角们都在干什么

文章图片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作者,立即删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