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的曆史,非常奇特,喜歡他的人,盛贊為最有骨氣的王朝,不喜歡他的人,又把他說得一文不值。
一個王朝,将近三百年,中間有那麼多的人,發生了那麼多的事情,肯定有讓人激動的金戈鐵馬驅逐胡虜,也有血腥恐怖濫殺無辜的冤案。
任何一個王朝都會有這種情況存在,但明朝之是以讓人黑得那麼厲害,是因為他的冤案,是一再的發生,而且是從創立者朱元璋,到最後一個皇帝朱由檢,這種六月飛雪級别的冤殺一直都有。
這其中讓人提起來最氣憤,最冤枉的就是于謙了,其他人無論如何,都還能找出來一點點理由,但是朱祁鎮殺于謙,實在是一點點正當理由都沒有。
于謙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在大明王朝最危險的時候,用老弱病殘抵擋了瓦剌人的進攻,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用自己的心行動,印證了自己寫的那首詩,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于謙不但是挽救了大明王朝,也改變了中國的曆史,這次瓦剌一旦攻破北京,這又是一次北宋的慘劇,不但明朝會失敗,從此之後定都北京幾乎已經不可能。
于謙挽救了大明,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于謙是挽救了北京城,而且北京保衛戰之後,給于謙的封賞他都沒要,隻是要了一個少保的虛銜,而且他為官清廉,當時朝野上下都把于謙視為明朝的定海神針,那為什麼朱祁鎮要殺了于謙呢?
這一切都要從朱祁鎮說起,他是這一切的始作俑者,盡管古代中國一直的說法都是皇帝沒有錯,錯的是太監和大臣,但作為現代人的我們,完全可以說,這一切就是朱祁鎮的錯,從開始到結局都是他一手造成的。
當初土木堡之變,明英宗帶着20萬大軍的明朝精銳,這裡面就包括了明軍的主力部隊三大營,結果在土木堡被也先帶領的瓦剌人打敗,全軍覆沒,朱祁鎮也做了俘虜,皇帝做了俘虜,這也算是奇恥大辱了。
但命運總是喜歡給朱祁鎮開玩笑,在此後的日子裡,朱祁鎮像一個肉票,不斷地被瓦剌人用來向大明勒索錢财,除了最初得到些錢财之外,瓦剌人發現自己手裡的肉票不值錢了。
按照通常了解,瓦剌人兇殘成性,那惱羞成怒之下還不把朱祁鎮給撕票了呀,但是并沒有,朱祁鎮的命實在是太好了,也可能是這個人身上有一種獨特的氣質,總能在困境中讓人産生同情,這不是唯一的一次。
結果在明朝第一大忽悠楊善的超級出使模式下,瓦剌人居然放朱祁鎮回到了北京,為什麼說楊善是個大忽悠,因為他這次來根本就沒帶錢,來贖人居然不帶錢,就連國書上也沒有明确寫明要帶太上皇朱祁鎮回去。
沒錯,這個稱呼的變化是這一切發生的根本原因,被俘的皇帝朱祁鎮已經不是皇帝了,三條腿的蛤蟆不好找,兩條腿的皇帝換是很好找的。
現在的皇帝是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钰,很顯然他不喜歡朱祁鎮回來,于是贖金也沒有,國書也沒有寫明,但就是這種奇葩出使,楊善先生居然憑着三寸不爛之舌成功的把太上皇給迎了回來。
隻能說大明真是什麼樣的人才都有呀,但朱祁鎮幹出了瓦剌的牢籠,就又進了北京的囚室,他的弟弟朱祁钰,也就是現任的皇帝,顯然不喜歡這個哥哥,連做做樣子都不肯。
一頂小轎迎太上皇回宮,一個破舊的地方讓他住着,别看這地方破,但有個氣派的名字,南宮,而且安保措施那也是頂級的,外面的人想見太上皇,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為什麼曆史上有些當權者喜歡趕盡殺絕,這有時候跟個人道德沒關系,主要是有些人隻要活着,你哪怕是看管得再嚴,隻要主人還活着,就能掀起巨浪,朱祁鎮就是這樣的人,隻要有人知道他活着,就會有人想走捷徑,通過朱祁鎮來走向輝煌。
很快幾個在朝裡混得很慘的人就組成了小同盟,他們是徐有貞、石亨、曹吉祥,徐有貞是當年瓦剌人打進來的時候,主張南遷的人。
石亨是當年在土木堡之變中,逃回來的将領,曹吉祥是個不得志的太監,這幾個人湊在一起,目的就是想要朱祁鎮重制掌權,這樣他們幾個才能翻身。
這事看起來簡直不可能呀,因為現任皇帝已經當皇帝七年了,牢牢把握着局勢,前幾年還把自己的兒子搞成了太子,雖說後來太子沒那命死了吧,但起碼說明,現任皇帝已經牢牢把握了朝局,想要朱祁鎮複位,那簡直難如登天呀。
但是這幾個人,膽子真是夠大,他們趁着朱祁钰病重的時機,決定協助太上皇複辟,這是典型的宮廷政變,但這次政變與以往不同,政變的過程都是悄悄地,隻有零星的苦難,但最終當朱祁鎮重新坐到龍椅上的時候,上朝的鐘聲敲響了。
這些大臣們驚訝地發現,坐在龍椅上的人是朱祁鎮,他的那些支援者們就隻是喊了一句,太上皇複辟了,于是滿朝的文武在短暫的驚訝之後,就跪地磕頭,山呼萬歲。
這簡直跟八年前土木堡之變一樣,讓人難以置信,就這麼就換皇帝了?
錦衣衛呢,東西高手們呢,什麼都沒有,朱祁鎮回來了,回來的當天就逮捕了于謙,不久之後于謙就被處死了。
朱祁鎮被囚禁了7年,而朱祁钰的皇位也做了八年,這麼長的時間,為什麼一夜之間什麼都變了呢,這個問題看其離奇,但實際上多年前就已經有了答案,那就是朱棣的造反。
朱棣造反的時候,其實很多地方的政權都很暧昧,要投降可以,隻要你朱棣能進得了南京,說白了對于大臣和大明王朝而言,誰做皇帝無所謂,皇位的争奪不過就是他們老朱家的家事而已。
這是古代皇帝一家統治天下的必然結果,不就是換另個一姓朱的,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無所謂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朱棣攻入南京城之後,一切都變了别的地方紛紛承認朱棣的合法性,跟沒事人一樣,有的也隻是有個别的忠臣甯死不屈,但那是個人行為,絕大部分地方政權都是同樣的态度,我隻聽皇帝的,誰是皇帝我就聽誰的,誰是皇帝我也不在乎。
老朱家換皇帝玩,可憐了于謙,一個挽救了大明王朝的人,最後死在了自己拼死保衛的朝廷裡面,隻能是一聲長歎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