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一隻高科技灘羊的“裂變”效應
新華社記者 馬思嘉 唐如峰
偷牧、灘羊數量銳減、産業發展前景黯淡……作為甯夏“五寶”之一的灘羊,曾帶來嚴重生态問題,當地不少百姓一度因全面封山禁牧而不願養羊,這一肉質細膩、毫無膻味的國宴羊險些成為“瀕危動物”。
“要是灘羊價值提高了,老百姓就願意花錢買飼草了,誰還願意跑到山上去偷牧?”2003年,獸醫出身的寇啟芳聽日本留學歸來的丈夫談起價值更高的雪花牛肉,當即決定做雪花灘羊肉,發展這一優勢産業。
在甯夏吳忠市紅寺堡區羅山腳下,寇啟芳和丈夫牛文智借錢成立天源良種羊繁育養殖有限公司,請來科研院所專家、教授,研制出擁有大理石花紋的雪花羊肉。她擴大養殖規模,與高校開展合作,探索通過自然選育、分子育種、基因編輯等方式生産出一胎多羔、個頭更大、裘皮價值更高的灘羊。
如今,寇啟芳在羅山腳下建成甯夏最大的灘羊保種繁育和科研基地,且擁有飼料加工廠、灘羊肉加工廠、冷庫、實驗室等配套設施,實作了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
灘羊基地也成了科研寶庫。數九寒天,在導師帶領下,幾名研究所學生在羊舍中采集代謝籠中公羊的羊糞,制定精準飼喂方案,提高效益,同時減少羊糞尿中的氮、二氧化碳等帶來的環境污染。
“基地給我們提供了優越的試驗條件和充足的試驗羊,我們不但完成了科研項目,還培養了大量研究所學生,為畜牧業發展儲備重要力量。”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王小龍說。
科技成果也直接惠及周邊養殖戶。寇啟芳說,研究出的飼喂方案推廣到各村。這些年,她給附近村裡的雙老戶、貧困戶送種公羊和基礎母羊;請專家教授開展各項技術教育訓練和科普講座220多期,教育訓練人數達2.15萬餘人次。
雪花羊肉的經濟效益也輻射到農村。在龍源村,寇啟芳與地方政府合作建立了科技扶貧基地,托管村裡100名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兩千多隻灘羊。“一隻羊給老百姓補150元錢,養殖費用由基地承擔,協定到期後他們把大羊拉回去,羊羔我留着做雪花羊肉,銷售之後再給老百姓二次分紅。”寇啟芳說。
龍源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海玉祥在扶貧基地托養了30隻灘羊,得到4500元分紅。他家中還養了20多隻灘羊。根據紅寺堡區精準扶貧政策,養殖26隻以上灘羊,政府還補貼8000元。
扶貧基地解決了一些老百姓家中無處養殖的問題,還降低了飼草成本。“今年草料又漲價了,但是灘羊養殖收入多,也不在乎草料錢了,哪還想着偷牧?”海玉祥說,“以前村裡養羊的不到20戶,現在有兩百多戶了,養灘羊發展步子快得很。”
來源: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