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縣的狗肉很有名,那你知道沛縣狗肉的由來是什麼嗎?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中國民間故事-沛縣狗肉的由來吧!
沛縣狗肉的由來
狗肉營養豐富,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謂之有強五髒、健腎脾、壯充力、化積痞、活水瘡、補五勞七傷之功效。我國各地很早就有食用狗肉的習俗,烤、蒸、煮做法各異,但惟有焖煮而成的沛縣狗肉才稱得上狗肉中之上品。
沛縣狗肉是漢高祖劉邦之故裡——江蘇省沛縣之名特産之一。在沛縣,狗肉是酒宴中之上等佳肴,外地人來沛縣尋覽漢皇遺蹤,必要品嘗狗肉。沛縣狗肉色澤鮮亮,醇香撲鼻,味美不腥,香味持久,肉質韌而不挺,爛而不膩。

沛縣狗肉已有2100多年的制作曆史。據《史記》載:劉邦手下名将樊哙,少時以屠狗為生。劉邦與他交深,常食肉不付分文,久之樊不快。為躲劉邦,樊将肉攤遷至湖東夏锬(今山東省微山縣夏锬)。劉邦聞訊趕去,遇河受阻,正苦于無錢乘舟,忽河中遊來一隻大鼋,馱劉邦遊過河去。劉邦找到樊哙,樊正愁狗肉無人問津,劉邦抓起狗肉就吃,經劉邦一吃,人們遂競相購食。其後,劉邦常乘鼋過河食之,樊哙惱鼋,殺之與狗肉同煮,不料狗肉更香,狗肉售完,至此鼋湯煮狗肉,香味不減。是以,沛縣狗肉又稱“鼋汁狗肉”。劉邦定天下後,樊哙将鼋汁湯傳給其侄,世代相承。 沛縣狗肉以涼食為主,食時用手撕肉不用刀切,其味尤佳。相傳,劉邦做泗水亭長後,得知樊哙殺了老鼋,非常氣憤,将樊哙切狗肉之刀全部收走,且令他今後不準用刀。樊哙無奈,隻好把狗肉用手撕碎出售。故“沛縣狗肉不用刀”的吃法一直流傳至今。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劉邦平定淮南王英布叛亂,途經故裡沛縣,宴請鄉親,以狗肉作飲,酒酣,賦《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内兮歸故鄉,安得猛士今守四方!”今天,沛縣狗肉伴随《大風歌》名揚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