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興能夠分享曆史小故事給大家閱讀,古人有雲“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可知曆史的重要性。
希望大家能夠從這些曆史故事當中學習到一些人生哲理,同時增長自己的知識。
對于一些愛狗人士而言,吃狗肉是不能接受的,不過還有些素食主義者,一點葷腥都不占,或許我們普通人無法了解,但這是每個人不同的信仰而言,無可厚非。
盡管每年到狗肉節都會湧現出許多愛狗人士,但這類有愛心的人畢竟是少數,大多數人是在吃狗肉,而不是在保護狗,其實不僅僅現代流行吃狗肉,古代的時候,狗也經常被人吃。

狗最開始是“人類的朋友”,是被馴化的動物,在新石器時代,狗留是人們打獵的助手,如今在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上,還有狗骨頭被發現,但這些狗骨頭很多是被敲碎的,可見當時的人,已經在吃狗了。
最早有文字關于吃狗肉的記載,是在商周時期,當時狗肉帝王才能享受的食物,平民百姓如果私自吃狗,就是對天子不敬,是要被殺頭的,直到春秋時期,之前的禮法被廢除,平民終于也可以吃狗了。
古代有名的刺客高漸離、聶政等,曾經都是殺豬屠狗為職業,可見當時殺狗以及被職業化,可知民間吃狗肉也比較普遍了。
到了隋唐時期,北方遊牧民族進入中原,把北方的羊肉帶入中原,大家都知道,羊肉比狗肉好吃,是以漸漸的中原貴族們,不再吃狗,而且是吃羊肉了,後來吃狗肉也變成低賤行為,是等級較低的人才吃的。
如果用我們現代人的烹饪手法,做出來的狗肉自然比古人做得好吃,無論是用來蒸、炸、煎、炒、炖,古人都遠不如,不過如今我們吃不到古代烹食的狗肉了,不過凡事還真有例外,曾經有考古專家,就挖出一碗兩千多年的狗肉湯。
2010年11月,在鹹陽機場附近,考古專家在對一座戰國時期的墓穴進行保護性挖掘,這座古墓規模不大,但似乎沒被盜墓賊光顧,但其中并沒有多少陪葬品,隻有一個青銅鼎,一個青銅锺。
最終考古專家把這兩件青銅器帶走,在搬運過程中,從業人員聽到青銅鼎内有液體搖晃的聲音,不過大家都以為,這是雨水,可等回到研究所學生,衆人打開青銅器,所有人都驚呆了。
原來青銅器内不是雨水,而是渾濁的液體,一開始人們猜測是酒,但沒有酒香,畢竟距離如今兩千多年,或許酒已經變水了,可很快研究員從裡面撈出骨頭!
經過專家檢測,撈出來的骨頭是狗,大家還把這些零碎的骨頭拼接起來,變成一個小狗的骨架,也就是說,專家們考古過程中,挖出了一碗兩千多年前的狗肉湯,
今天的曆史故事就到這裡了,不知道大家是否從裡面有所收獲呢。如果你喜歡小編分享的故事,那麼就持續關注小編吧,後面将帶來更精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