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鐘繇,字元常,颍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人。生于東漢桓帝元嘉元年,卒于魏明帝太和四年(公元151-230年),享年80歲。鐘繇為輔助曹魏創業和建國的重臣之一。三國時期他鎮守關中,對曹操統一北方起了重要作用。魏建國以後,又對吏治建設作出了很大貢獻。官至太傅,人稱鐘太傅。鐘繇是中國書法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和重大影響的書法大家。同張芝、王羲之、王獻之合稱書中“四賢”,又同王羲之合稱“鐘王”。他處在隸書向楷書的轉變時期,對楷書的最後形成作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正書之祖。”他的字古雅自然,茂密幽深,被梁武帝形容為“雲鶴遊天,群鴻戲海。”鐘繇擅三體書,即隸書(銘石書)、楷書(章程書)和行書(行押書、相聞書),“三法皆世人所善”(羊欣語)。他的行書學劉德升而有變化。唐張懷瓘說:“元常真書絕妙,乃過于師。剛柔備焉,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秦漢以來,一人而已。”

《賀捷表》又名《賀剋捷表》、《戎路表》、《戎辂表》。 内容為得知蜀将關羽被擒殺時所寫的報告。書于東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為鐘繇68歲時書,系其晚年最具代表性作品。該表尚未脫離隸書筆意,或謂此種體式即羊欣所說“八分楷法”。
臣繇言:戎路兼行,履險冒寒。臣以無任,不獲扈從,企仰懸情,無有甯舍。即日長史逮充宣大令,命知征南将軍運田單之奇,厲憤怒之衆,與徐晃同勢,并力撲讨。表裡俱進,應期克捷,馘滅兇逆。賊帥關羽,已被矢刃。傅方反覆,胡修背恩,天道禍淫,不終厥命。奉聞嘉憙,喜不自勝。望路載笑,踴躍逸豫。臣不勝欣慶,謹拜表因便宜上聞。臣繇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建安廿四年閏月九日,南蕃東武亭侯臣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