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說說伏生和《尚書》

說說伏生和《尚書》

央視播出了《典籍裡的中國》,首期講解《尚書》,豆瓣網友打出了9.4高分。倪大紅飾演的伏生,全網獲得超過20個熱搜。

這真是大好事,從各個方面說都是。

《史記.儒林列傳》載——

伏生者,濟南人也。故為秦博士。孝文帝時,欲求能治《尚書》者,天下無有,乃聞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時伏生年九十餘,老,不能行,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晁錯往受之。秦時焚書,伏生壁藏之。其後兵大起,流亡。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十篇,獨得二十九篇,即教于齊、魯之間。學者由是頗能言《尚書》,諸山東大師無不涉《尚書》以教矣。
說說伏生和《尚書》

伏生,原為秦朝的博士,應該自己手上有《尚書》。這裡要插上一句,《尚書》先秦稱《書》,從伏生或者他的學生歐陽氏,才開始稱為《尚書》,一般的解釋,是“上古帝王之書”。

秦始皇按李斯谏議下令焚書,主要的就是搜尋銷毀《詩》《書》。還要插上一句,秦國,曆史上對這些古代典籍就視作“洪水猛獸”,商鞅變法也曾下令收繳焚燒《詩》《書》。伏生,是真正的“做學問者”,或者說,是極具曆史責任感的“知識分子”,是以敢違抗朝令,把手裡的《書》藏在了牆壁裡。後來戰事爆發,伏生就去逃難躲避兵燹之災了。

漢代秦。惠帝時,正式廢除了秦朝不許私人藏書的禁令。

《漢書.藝文志》載:“漢興,改秦之敗,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文帝、景帝至武帝,都呈現出了崇尚典籍、更立博士、傳授經傳的繁榮局面。

文帝時,天下能掌握《書》之人已異常缺乏了,他聽說伏生懂《書》,就想召其到長安做官講《書》,無奈伏生九十歲了,不能遠行了,于是景帝就派了大名鼎鼎的晁錯“上門”去學習。不管景帝内心的真實想法是什麼,此舉也該大大稱贊。

關于伏生教授《書》,也就是由他或由他的弟子改稱的《尚書》,史上有兩種說法——一種,說伏生口授,弟子們以隸書記錄;一種,說由他的弟子轉授。

大概後一種說法更靠譜一些。但無論如何,伏生是秦始皇焚書之後《書》之傳授第一人是不錯的。

說說伏生和《尚書》

前面說到,弟子們以隸書記錄《尚書》的講授,這就是後來所說的《今文尚書》。

《史記.儒林列傳》還說到,“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十篇,獨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齊、魯之間”雲雲。

《漢書.儒林傳》也說伏生所傳《尚書》是二十九篇。

這是因為,漢武帝時,民間獻上來一篇《太誓》,也被加了進去。實際上,伏生所傳《尚書》就是二十八篇。

《史記.儒林列傳》是目前所知對伏生傳授《尚書》的最早記載。

但《漢書.儒林傳》則記載了《尚書》傳授的過程和門派。

說說伏生和《尚書》

《漢書》載,伏生在齊、魯之間教授弟子,著名的有兩個人——張生和歐陽生。

歐陽生名和伯,又教授了兒(倪)寬,兒寬教了歐陽和伯的兒子世,再傳至和伯的曾孫歐陽高。歐陽高于武帝時,以其《尚書》之學立為學官博士。這一支,被稱為《今文尚書》“歐陽氏學”。

張生教授夏侯都尉,再傳族子夏侯始昌,始昌傳夏侯勝,勝受業于兒寬門人蔺卿,又從歐陽氏為學,于漢宣帝時立于學官為博士。這一支,被稱為《今文尚書》“大夏侯氏學”。

大夏侯勝傳其從子夏侯建,建又受業于歐陽高,亦于漢宣帝時立于學官為博士。這一支,被稱為《今文尚書》“小夏侯氏學”。

這就是西漢講授《今文尚書》的主要三個“學派”。

再往後,“大夏侯氏學”幾經傳授,出現了“孔許之學”。其中,主要是再傳弟子孔霸的學生許商講授的有所增益的“大夏侯氏學”。

“小夏侯氏學”再傳之後,出現了鄭寬中、張無故、秦恭、假倉、李尋所傳授的“鄭張秦假李氏之學”,屬于增益後的“小夏侯氏之學”。

以上這些“學派”中,尤以“歐陽氏學”最為彰顯,至東漢,俨然已成“權威”,“漢石經”所刻《尚書》,依據“歐陽氏學”之本。

說說伏生和《尚書》

西漢,形成了以隸書記載的“今文經學”,一共是“五經”。但立于學官者,卻有十四家。分别是——

《詩》,齊、魯、韓三家;《書》,歐陽、大、小夏侯三家;《易》,施、孟、梁丘、京四家;《禮》,後倉學之大、小戴二家;《春秋》公羊學之嚴氏及谷梁學二家。

為何如此呢?

當時朝廷,保障各“學派”必須嚴守“師法”或曰“家法”。這是在漢宣帝時召開的“石渠閣會議”上決定的。

清代著名學者皮錫瑞《經學曆史》雲:“漢人最重師法,師之所傳,弟之所受,一字毋敢出入;背師說即不用。”

《漢書.孟喜傳》載:“博士缺,衆人薦喜。上聞喜改師法,遂不用喜。”

比如《今文尚書》,皆傳自伏生,後來成為“三家”。本來,歐陽氏學“一家為大”,但在“石渠河會議”上,太子太傅蕭望之等評議,漢宣帝欽定,将這“三家”皆列為學官,不過,三家隻能“各言其說”,“井水不犯河水”,不能融合,也不許借鑒。

一方面,這是中國最早對“知識産權”的“國家保護”,尊師重道,傳承典籍,作用大焉。另一方面,也形成了“經學”空泛、繁瑣、神秘、虛妄的弊端。

東漢王充《論衡》雲:“儒者說五經,多失其實。前儒不見本末,空生虛說。後儒信前師之言,随舊述故,滑習辭語。苟名一師之學,趨為師教授,及時蚤仕,汲汲競進,不暇留精用心,考實根核。故虛說傳而不絕,實事沒而不見,五經并失其實。”

這指的,就是西漢開始的“經學”,包括《今文尚書》的弊端。

說說伏生和《尚書》

也是在西漢,圍繞《尚書》,還發生了一件大事,這就是《古文尚書》的“橫空出世”。

關于《古文尚書》出現,大緻有四種說法——

第一種,《史記.儒林傳》雲:“伏生孫以治《尚書》征,不能明也。魯周霸、孔安國、洛陽賈嘉頗能言《尚書》事。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安國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逸《書》得十餘篇,蓋《尚書》滋多于是矣。”

這是說,伏生的孫子讀不懂《今文尚書》的時候,有孔安國等幾個人幫助他。孔安國是孔子十一世孫,他有孔府家藏的《古文尚書》,可與今文對照來讀。

第二種,《漢書.藝文志》載:“劉向以中古文校歐陽、大、小夏侯三家經文,《酒诰》脫簡一,《召诰》脫簡二,率簡二十五字脫亦二十五字,簡二十二字脫亦二十二字。文字異者七百有餘,脫字數十。”

這裡所謂“中古文”,指漢皇室“中五經秘書”所藏《古文尚書》,稱“中古文本”。漢武帝時,曾明诏求書,此《古文尚書》當民間所獻。

第三種,《漢書.河間獻王傳》說,獻王“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從民間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真。……獻王所得書,皆古文先秦舊書《周官》、《尚書》、《禮》、《禮記》、《孟子》、《老子》之屬,皆經、傳、說、記,七十子所論。”

漢末,稱此《尚書》為“河間獻王本”。

第四種,《漢書. 楚元王傳》附《劉歆傳》,其曰:“時漢興已七八十年,離于全經固已遠矣。及魯恭王壞孔子宅,欲以為宮,而得古文于壞壁之中,逸《禮》有三十九篇,《書》十六篇。天漢之後,孔安國獻之,遭巫蠱倉卒之難,未及施行。及《春秋》左氏丘明所修,皆古文舊書。”

這是講,魯恭王壞孔子宅,得古文書于壁中,從此有了“孔子壁中本”這一說法;孔安國将孔壁本獻上後,恰遇巫蠱之變未及立學官。

說說伏生和《尚書》

漢宣帝時,延聘劉向為帝師。他兒子劉歆,鑽研古文,頗有成就,常常把他爹也難倒。

至漢哀帝,劉歆受到皇帝重視,于是上奏,請将《左氏春秋》、《毛詩》、《逸禮》、《古文尚書》皆立于學官遭到五經博士強烈反對——

諸儒皆怨恨,……歆由是忤執政大臣,為衆儒所讪,懼誅,求出補吏,……曆三郡守。數年,以病免。

滿腹經綸的劉歆就此“翻片兒”了。

不過,劉歆開創了《古文尚書》之學。到東漢,已有三個治《古文尚書》的學派系——劉歆及塗恽弟子以孔安國師承為名的壁中古文本系統;傳授不明來源的蓋豫、周防等古文諸家;杜林漆書古文本系統。

這三個系統中,人才輩出。如賈逵、許慎、馬融、盧植、鄭玄等等,皆為大家。

從此,也開始了逾千年的古文經學和今文經學之争。

說說伏生和《尚書》

《古文尚書》和《今文尚書》有什麼不同?

第一,文本内容上的歧異。

漢武帝立五經博士,标志“經學”正式确立。經文不同,解傳自然不同——這對儒官、儒生來說,就是天大的事。

東漢許慎是賈逵的學生,是從劉歆、杜林算起的第二代古文經學傳人,撰有《五經異義》。他在《古文尚書》和《今文尚書》的文本争議中,用20多年時間編纂了《說文解字》,以小篆作為解讀《古文尚書》的重要依據。許慎的師叔馬融,對其此成就同樣佩服得五體投地。

“有心栽花花不活,無心插柳柳成蔭”,許慎很重要的《五經異議》,唐宋時亡佚了,而《說文解字》卻成了千古名著。

第二,解釋經義上的歧異。

《古文尚書》學派中比較早的衛宏、賈逵等人,與《今文尚書》學派的“經義”之争尚且艱辛。到了馬融,《古文尚書》學派漸成優勢。

鄭玄以古文為主,兼采今文之說甚至谶緯之說,以繼續壯大古文派之影響。鄭玄之學,被稱為漢代經學的“集大成”,可見其成就之大。

漢章帝建初四年,即公元79年,“白虎觀”會議召開,形成了一個會議檔案——《白虎議奏》,這是對古文經學包括《古文尚書》的一次全面排斥。

想不到的是,這次會上今文經學推崇的谶緯之學,讓古文派抓住了把柄,賈逵帶頭力排谶緯,一來二去,到鄭玄時,今文學派連帶《今文尚書》衰落了。

總體上看,今文學派家宣揚神學,以五行災異說作為統領,虛漫繁瑣過于明顯;東漢古文學派,則推崇聖道王功,重視文字訓诂、器數名物典章制度。這大概是古文學派後起占優的關鍵。

說說伏生和《尚書》

西晉末年,發生了“永嘉之亂”。《經典釋文.叙錄》雲:“永嘉傷亂,衆家之書并亡。”其中也包括《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

晉元帝跑到南方建立了東晉王朝。之後,就有了豫章内史梅赜獻孔安國作傳《古文尚書》一事。

這部《古文尚書》共五十八篇,除将原來的篇目拆分外,還收入了若幹篇《逸周書》,附有孔安國所作之傳。

這部書,不乏作僞之處,但解釋新穎清晰,高度契合當時的統治者統一臣民思想之需要,是以極受重視,很快被立為學官,并一直被曆代封建統治者所看重。

唐代孔穎達的《尚書正義》,是對此書注釋集解,亦很有名。

關于這部孔安國傳《古文尚書》,曾寫過一篇《僞孔傳<尚書>的出世及東晉經學巨變》,有興趣的朋友歡迎搜出來看看,這裡就不贅述了。

關于《尚書》篇目,有說法稱孔子曾删去三千多篇。這是漢代谶書《尚書璇玑钤》的妄說,毫不可信。孔子在儲存傳承上古典籍上,堪稱古代第一人,居功至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