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城南舊事》: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本文原創首發,點選右上角“關注”,分享更多精彩文字】

《城南舊事》: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文|江徐

有人盛贊《城南舊事》,說值得一讀,當時我沒有太在意。近來又有朋友推薦這本書,說寫得真好,認為我也能寫這樣的文字。這倒引起了閱讀的沖動。

在讀書軟體上試讀一章,欲罷不能,在作者所講故事的吸引下購買完整版,用兩三個夜晚全部看完。

這部作品,是台灣作家林海音的自傳體小說。1918年,她生于日本,五歲那年随父母遷居北京在北京度過童年、少年、青年,在此成長,也在此求學,直到三十歲那年回台灣。

懷念對童年的想念,對第二故鄉的遙望,不惑之年的林海音在海峽彼岸“默默地想,慢慢地寫”,在追憶似水年華中完成了《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電影《城南舊事》中的小英子

書中,林海音塑造了活潑、善良、古靈精怪的小英子這一人物形象,作為她自己的化身,以小英子的純樸、幹淨、性靈的眼睛,去看待成人世界的悲歡離合、酸甜苦辣。

全書用五個章節,講述了五個人的故事。這五個人,是成人眼裡的瘋子、毛賊、下堂妾、傭人,以及小英子與父親之間的親情。

相對主流群體來說,這些存在,是低微的小角色,是被忽視的邊緣人,甚至被世人鄙夷、唾棄。作者借助小英子的純善心靈,窺視到他們不為人知的一面,也是打動人心的一面。就像楊德昌電影《一一》中,小男孩洋洋喜歡拍攝别人的後腦勺,他說“你看到的我看不到,我看到的你看不到,那我怎麼知道你在看什麼呢?我們是不是隻能看到一半的事情。好像我隻能看到前面看不到後面。”

小英子同樣看到了月亮的另一面。

《城南舊事》: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電影《城南舊事》中的秀貞與小英子

比如,《惠安館傳奇》中的瘋女秀貞,别的小孩都怕她,見到了會繞道而行。小英子不但不怕,還經常來找秀貞玩耍、聊天、聽她講心事。在這個過程中,通過秀貞時醒時瘋似癫似癡的講述,小英子了解到她對愛情的信任與忠貞、對自己剛生下就被送走的女兒的日夜思念。

無巧不成書,秀貞下落不明的女兒,竟是小英子天天一起玩耍的妞兒。她憑借孩童的勇敢與機智,穿針引線,讓母女倆團圓,又慷慨解囊,幫助這對苦命母女乘火車,去遠方尋找她倆的丈夫與父親。

這則故事的結局帶有生命無常的哀愁。可是我想,這哀愁屬于聽故事的人,故事中人未免不算幸運。

《城南舊事》: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電影《城南舊事》中的毛賊與小英子

又比如,《我們看海去》中的沒有姓名的毛賊,小英子去草叢中揀皮球時與他偶遇,在好奇心與好心腸的驅使下,兩人成為“道義朋友”。

一來二回,小英子知道了毛賊與他弟弟的故事——他小時候貪玩,書沒念好,如今後悔已來不及。但他弟弟腦子好,有志氣,年年考第一,還說長大後打算漂洋過海去念書。為了供弟弟念書、養活眼瞎的老娘,實在是事非得已才走到現在這一步。這個平日像老鼠一樣縮在陰暗角落裡的大男人,向小女孩敞開心扉:“我那一心啃書本的弟弟,更拿我當個好哥哥。可不是,我供弟弟念書,一心要供到讓他漂洋過海去念書,我不是個好人嗎?小英子,你說我是好人壞人?”

小英子不知道怎麼回答,她想起了課本上的《我們看海去》這篇文章,她開始背誦,他用心聆聽。最後兩人約定,等将來,他給弟弟送行去國外念書,到時一起去看海。

這則故事的結局,也是憧憬的幻滅。因為,還沒等到一起看海的那一天,他就被抓了。

五個章節,五則故事,情節上各自獨立,前後又互相關聯。《城南舊事》寫的是一個女孩的童年往事,也是孩童眼裡、北京城底層百姓的悲歡人生的縮影。

《城南舊事》: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電影《城南舊事》中,小英子與父母

書本尾聲,随着小英子爸爸的病逝,她自己的國小畢業,童年也随之畫上句号。“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回首往事,小英子發現,家裡的傭人宋媽、街坊蘭姨娘、蹲在草地裡講故事的毛賊,包括自己的爸爸,這些常常要她做大人的人,無一不随着她童年的遠去,他們一并沒了蹤影。

每一則故事,像一粒光澤平實的珠子,小英子的成長這是串起這些珍珠的絲線,最後在她失去童年的那一天,絲線打上了結。

《城南舊事》: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朋友認為,我也能寫出這樣的文字。讀完整本書,我對林海音文風的最大感受是:樸實自然,又不乏孩童的天真調皮。

品讀過程中,我想到《呼蘭河傳》。同樣是寫童年題材,蕭紅與林海音筆下都有衆生,都有着孩童般的天真與真誠,卻都沒有張愛玲那種繡花式的精巧句式。但是蕭紅濃郁綿密的情感,将讀者層層裹挾;林海音淡淡的哀愁,總會被孩童調皮的口吻及時化解。

她寫兒童專注于尋常事物的樂趣:“我把鼻子頂着金魚缸向裡看,金魚一邊遊一邊嘴巴一張一張地喝水,我的嘴也不由得一張一張地學魚喝水。有時候金魚遊到我的面前來,隔着一層玻璃,我和魚鼻子頂牛兒啦!”

她寫孩童受的失落反應:“心裡好難受。我口袋裡有一塊化石,可以在磚上寫出白字來,我掏出來,就不由得順着人家的牆上一直畫下去,畫到我家的牆上。”

她寫生病中模模糊糊的感受:“我想着想着覺得自己在漸漸地升高、升高,我是躺在這裡,高、高、高,鼻子要碰到屋頂了。”

這些細節描寫,一點都不用力,顯得自然真切,卻又因為童年記憶的共鳴,讓人讀來不覺會心一笑。

《城南舊事》: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作家林海音

作家傅光明對林海音做出這樣評價:“同二三十年代前輩女作家相比,林海音的小說裡既有廬隐的悲愁哀怨,蘇雪林的清爽遒勁,淩叔華的疏朗飄逸,也有冰心的詩意抒情,以及石評梅的豪情壯志。”

回首往事,我的童年與故鄉中,也有傻子、啞巴、被人猜測與诟病的漂亮女孩,想必你的童年記憶中也不乏一組邊緣人的剪影。為何,我們無法寫出他們的故事、自己的童年呢?

餘光中曾說:“上海是張愛玲的,北京是林海音的。”

人到古稀,林海音還會對旁人感慨:我有兩個故鄉,一個是台灣,一個是北京的宣南。

《城南舊事》: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

小英子

“我是多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就這樣,我寫了一本《城南舊事》。”

看到這樣的收尾,我感到意猶未盡。回味一番,心裡的滋味恰如根據原著改編拍攝同名電影的導演吳贻弓對這部作品的評價: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

實際的童年,裝着無人訴說的秘密、措手不及的離别。人在實際的童年,分不清天空和大海,辨不了好人和壞人,分不清瘋子和賊子。

心靈的童年,裝着是從前的事、不明白的事、無法确定的事。心靈中的童年,是一片未被世俗世界污染的淨土,站在這裡,才能抛卻成見看待人事,以悲憫之心觀照所遇的每個人。

每個人,都是從童年走來。每個人的童年,也終将過去。能否讓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要看每個人的天分與境遇。

【作者簡介:江徐,80後女子,十點讀書簽約作者。煮字療饑,借筆畫心。已出版《李清照:酒意詩情誰與共》。點選右上角“關注”,收看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