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城南旧事》: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本文原创首发,点击右上角“关注”,分享更多精彩文字】

《城南旧事》: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文|江徐

有人盛赞《城南旧事》,说值得一读,当时我没有太在意。近来又有朋友推荐这本书,说写得真好,认为我也能写这样的文字。这倒引起了阅读的冲动。

在读书软件上试读一章,欲罢不能,在作者所讲故事的吸引下购买完整版,用两三个夜晚全部看完。

这部作品,是台湾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1918年,她生于日本,五岁那年随父母迁居北京在北京度过童年、少年、青年,在此成长,也在此求学,直到三十岁那年回台湾。

怀念对童年的想念,对第二故乡的遥望,不惑之年的林海音在海峡彼岸“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完成了《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电影《城南旧事》中的小英子

书中,林海音塑造了活泼、善良、古灵精怪的小英子这一人物形象,作为她自己的化身,以小英子的纯朴、干净、性灵的眼睛,去看待成人世界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

全书用五个章节,讲述了五个人的故事。这五个人,是成人眼里的疯子、毛贼、下堂妾、佣人,以及小英子与父亲之间的亲情。

相对主流群体来说,这些存在,是低微的小角色,是被忽视的边缘人,甚至被世人鄙夷、唾弃。作者借助小英子的纯善心灵,窥视到他们不为人知的一面,也是打动人心的一面。就像杨德昌电影《一一》中,小男孩洋洋喜欢拍摄别人的后脑勺,他说“你看到的我看不到,我看到的你看不到,那我怎么知道你在看什么呢?我们是不是只能看到一半的事情。好像我只能看到前面看不到后面。”

小英子同样看到了月亮的另一面。

《城南旧事》: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电影《城南旧事》中的秀贞与小英子

比如,《惠安馆传奇》中的疯女秀贞,别的小孩都怕她,见到了会绕道而行。小英子不但不怕,还经常来找秀贞玩耍、聊天、听她讲心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秀贞时醒时疯似癫似痴的讲述,小英子了解到她对爱情的信任与忠贞、对自己刚生下就被送走的女儿的日夜思念。

无巧不成书,秀贞下落不明的女儿,竟是小英子天天一起玩耍的妞儿。她凭借孩童的勇敢与机智,穿针引线,让母女俩团圆,又慷慨解囊,帮助这对苦命母女乘火车,去远方寻找她俩的丈夫与父亲。

这则故事的结局带有生命无常的哀愁。可是我想,这哀愁属于听故事的人,故事中人未免不算幸运。

《城南旧事》: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电影《城南旧事》中的毛贼与小英子

又比如,《我们看海去》中的没有姓名的毛贼,小英子去草丛中拣皮球时与他偶遇,在好奇心与好心肠的驱使下,两人成为“道义朋友”。

一来二回,小英子知道了毛贼与他弟弟的故事——他小时候贪玩,书没念好,如今后悔已来不及。但他弟弟脑子好,有志气,年年考第一,还说长大后打算漂洋过海去念书。为了供弟弟念书、养活眼瞎的老娘,实在是事非得已才走到现在这一步。这个平日像老鼠一样缩在阴暗角落里的大男人,向小女孩敞开心扉:“我那一心啃书本的弟弟,更拿我当个好哥哥。可不是,我供弟弟念书,一心要供到让他漂洋过海去念书,我不是个好人吗?小英子,你说我是好人坏人?”

小英子不知道怎么回答,她想起了课本上的《我们看海去》这篇文章,她开始背诵,他用心聆听。最后两人约定,等将来,他给弟弟送行去国外念书,到时一起去看海。

这则故事的结局,也是憧憬的幻灭。因为,还没等到一起看海的那一天,他就被抓了。

五个章节,五则故事,情节上各自独立,前后又相互关联。《城南旧事》写的是一个女孩的童年往事,也是孩童眼里、北京城底层百姓的悲欢人生的缩影。

《城南旧事》: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电影《城南旧事》中,小英子与父母

书本尾声,随着小英子爸爸的病逝,她自己的小学毕业,童年也随之画上句号。“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回首往事,小英子发现,家里的佣人宋妈、街坊兰姨娘、蹲在草地里讲故事的毛贼,包括自己的爸爸,这些常常要她做大人的人,无一不随着她童年的远去,他们一并没了踪影。

每一则故事,像一粒光泽平实的珠子,小英子的成长这是串起这些珍珠的丝线,最后在她失去童年的那一天,丝线打上了结。

《城南旧事》: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朋友认为,我也能写出这样的文字。读完整本书,我对林海音文风的最大感受是:朴实自然,又不乏孩童的天真调皮。

品读过程中,我想到《呼兰河传》。同样是写童年题材,萧红与林海音笔下都有众生,都有着孩童般的天真与真诚,却都没有张爱玲那种绣花式的精巧句式。但是萧红浓郁绵密的情感,将读者层层裹挟;林海音淡淡的哀愁,总会被孩童调皮的口吻及时化解。

她写儿童专注于寻常事物的乐趣:“我把鼻子顶着金鱼缸向里看,金鱼一边游一边嘴巴一张一张地喝水,我的嘴也不由得一张一张地学鱼喝水。有时候金鱼游到我的面前来,隔着一层玻璃,我和鱼鼻子顶牛儿啦!”

她写孩童受的失落反应:“心里好难受。我口袋里有一块化石,可以在砖上写出白字来,我掏出来,就不由得顺着人家的墙上一直画下去,画到我家的墙上。”

她写生病中模模糊糊的感受:“我想着想着觉得自己在渐渐地升高、升高,我是躺在这里,高、高、高,鼻子要碰到屋顶了。”

这些细节描写,一点都不用力,显得自然真切,却又因为童年记忆的共鸣,让人读来不觉会心一笑。

《城南旧事》: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作家林海音

作家傅光明对林海音做出这样评价:“同二三十年代前辈女作家相比,林海音的小说里既有庐隐的悲愁哀怨,苏雪林的清爽遒劲,凌叔华的疏朗飘逸,也有冰心的诗意抒情,以及石评梅的豪情壮志。”

回首往事,我的童年与故乡中,也有傻子、哑巴、被人猜测与诟病的漂亮女孩,想必你的童年记忆中也不乏一组边缘人的剪影。为何,我们无法写出他们的故事、自己的童年呢?

余光中曾说:“上海是张爱玲的,北京是林海音的。”

人到古稀,林海音还会对旁人感慨:我有两个故乡,一个是台湾,一个是北京的宣南。

《城南旧事》: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小英子

“我是多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看到这样的收尾,我感到意犹未尽。回味一番,心里的滋味恰如根据原著改编拍摄同名电影的导演吴贻弓对这部作品的评价: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

实际的童年,装着无人诉说的秘密、措手不及的离别。人在实际的童年,分不清天空和大海,辨不了好人和坏人,分不清疯子和贼子。

心灵的童年,装着是从前的事、不明白的事、无法确定的事。心灵中的童年,是一片未被世俗世界污染的净土,站在这里,才能抛却成见看待人事,以悲悯之心观照所遇的每个人。

每个人,都是从童年走来。每个人的童年,也终将过去。能否让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要看每个人的天分与境遇。

【作者简介:江徐,80后女子,十点读书签约作者。煮字疗饥,借笔画心。已出版《李清照:酒意诗情谁与共》。点击右上角“关注”,收看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