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是一段由浪漫到精确、由粉紅到天藍的彩色階梯,孩子的閱讀也是一個階梯式的、逐漸過渡的過程。在最初的粉紅色的階段,閱讀是以童謠為主的,童謠契合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它的編曲、節奏以及優美的歌詞都對孩子心靈的發展與成長有浸潤作用,也契合兒童的特點,好唱、好記、好學,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具有特别的意義。
童謠是一所童年的學校。童謠歌唱的是孩子們自己的生活與遊戲,反映的是孩子們自己的心情與意趣。孩子們通過童謠的窗戶,看到了一個個精彩的世界,認識了一個個身邊的事物。
童謠也是親情的記憶。“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外婆說我是個好寶寶”,母親,奶奶、外婆,那些為孩子們吟唱的童謠,成為孩子們進入甜蜜夢鄉的催眠曲,成為連接配接幾代人親情的橋梁。
我在蘇州生活過很多年,對當地的童謠《十二子》至今記憶猶新:“正月初一吃圓子,二月裡放鴿子,三月清明去買青團子,四月蠶寶寶上山結繭子,五月端午吃粽子,六月裡搖扇子,七月莆扇拍蚊子,八月中秋剝剝西瓜子,九月登高去打梧桐子,十月剝開棗紅小桔子,十一月太陽頭裡踢毽子,十二月年底搓圓子”。一首童謠,把一年四季的風俗表現得清清楚楚,朗朗上口,讓孩子們難以忘懷。過去許多進不了正規學校的孩子,就是通過童謠等進行學習的。童謠看似簡單樸素,内涵卻無比豐富,是對兒童進行早期教育的最好範本。
時代發生了變化,童謠的内容與形式也要随之改變。有些歌曲适合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場合、特定的時代去唱。随着時代的發展,它可能不太适合今天的兒童,需要詞曲作家去創作适合新時代的歌曲。而在當下市場經濟的情況下,純粹依靠詞曲作家自發地去為兒童寫歌,顯然是不現實的,這就需要政府主導,大力推動。從這個意義上講,江蘇省文明辦連續十屆舉辦“童聲裡的中國”少兒歌謠創作的大賽,是為普天下的兒童做了一件大好事!
今年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以“童心向黨”為主題的第十屆“童聲裡的中國”少兒歌謠創作大賽,收到了來自全國的72374件稿件,其中有不少品質上乘的作品。參賽的小作者和童謠作家們圍繞中國共産黨建黨百年的輝煌曆程,圍繞國家改革發展的曆史性成就和人民美好幸福生活,創作出了一大批富有時代特點的童謠和校園歌曲,抒發了廣大少年兒童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産黨、熱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真摯情感,反映了他們立志把個人理想融入時代主題、彙入複興偉業,争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美好心願。
兒童寫童謠,用兒童的眼睛看世界,别有情趣。在獲獎的作品中,頌黨愛黨的非常多,而徐紫涵同學的《爺爺是黨員》則從孫子的角度贊美了退休的老黨員,如何發揮自己的餘熱,熱心公益,志願為民的美好情操,鮮活而生動。古晉元同學的《智能中國》讓我們看到了科技對人們生活的影響:“爺爺逛超市,人臉來掃描;奶奶打電話,微信聊一聊;爸爸開小車,衛星來引導;媽媽買衣服,快遞火速到;我要學知識,老師線上教。祖國智能化,我們真驕傲!”
也有一些童謠熱情歌頌祖國科技的騰飛,如何鴻煊同學的《星星知我心》,列舉了中國航天近些年取得的輝煌成就,構思巧妙,語言诙諧:“‘巡天’是隻大眼睛,‘北鬥’助我找到您。‘墨子’量子能通信,‘神舟’滴滴遊仙境。‘天宮’不空勝美景,‘悟空’鬥暗物質兵。‘鵲橋’圓了相思情,‘玉兔’‘嫦娥’好回音。‘天問’問天知我心,感謝祖國好母親。” 還有用童謠表現祖國“青山綠水”的生态變化,如丁懿軒同學的《山和我一樣》:“六年前/山和我一樣/還是小娃娃/樹剛栽/花未開/動物很少來/今年來/山已變模樣/樹成蔭/花遍野/動物滿山跑/山和我一樣/長成俊姑娘”。童謠把生态保護和個人成長聯系在一起,表達了生态保護人人有責的雙重内涵。
少兒歌謠創作大賽同樣成為童謠作家們展示的才華的平台。今年的大賽很多作品也讓我眼睛一亮,比如楊株光的《我家三代都屬牛》緊扣牛年,通過三種牛,表現了三代人的人生,三代人的夢想:“我家三代都屬牛,牛氣沖天牛牛牛!爺爺是條孺子牛,為國工作到退休;爸爸是條拓荒牛,科技創新不停留;我是一條創新牛,中國夢想寫春秋。”丁小栩的《給奶奶上課》表現了中國的老人“活到老學到老”,不甘落後的精神:“老奶奶,八十七,買了華為新手機。智能上了網際網路,抽空我來當老師。先教看微信,又教語音寫資訊。下載下傳收藏發郵件,拼圖拍照編故事。姑姑工作在國外,手指一點到巴黎。”林藍 的《筷子兄弟》通過公筷和私筷在用餐時的不同分工,表現了用餐衛生對防疫的重要,同時有隐含“公私分明”的内涵,可謂一語雙關。
好的童謠需要好的傳播。在網際網路的時代,如何将這些優秀的童謠傳播出去,在廣大少年兒童中傳唱,值得我們去思考。另外,童謠表現形式如何進行創新,使其符合今天兒童的口味,這裡面也大有文章可做。
有兒童的地方就有童謠,有童謠的童年會更加美好!願“童聲裡的中國”少兒歌謠創作大賽能夠把最美的童謠給最美的童年,願孩子們在童謠這所童年的學校裡獲得知識,增長智慧,提高審美,豐富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