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貝多芬十首小提琴奏鳴曲,藏着怎樣的故事?丨揭秘

作者:Beiqing.com
貝多芬十首小提琴奏鳴曲,藏着怎樣的故事?丨揭秘

北京國際音樂節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全集音樂會海報。

此次北京國際音樂節上的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全集十部作品,分别由10位華人青年小提琴才俊呈現,按照登台順序分别是:柳鳴、張潤崯、黨華莉、陳一歌、林瑞沣、謝昊明、王溫迪、蘇千尋、餘振陽。其中,原本将在首場音樂會登台的青年小提琴演奏家蔣益梁,因疫情防控原因無法在本屆音樂節登台,由青年小提琴家竺玟佳接替登台。這十位小提琴家全部是“90後”與“00後”,他們有的是音樂學院的青年教師、有的是獲獎無數的在讀學生、有的是學生樂團的年輕首席,年紀最小的隻有15歲,最年長的也才剛剛步入而立之年。10月14日這場将演奏的曲目是《d大調第一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op. 12 no. 1》、《g大調第十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op. 96》和《f大調第五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op.24- "春天" 》。

此次在北京國際音樂節上演繹的貝多芬十套小提琴奏鳴曲全集,一直以來被譽為貝多芬為世人留下小提琴曲目文獻中的經典。相較于鋼琴奏鳴曲均勻貫穿于貝多芬近三十年的創作生涯之中,小提琴奏鳴曲的前九首寫作都集中于1798年至1802年這五年間,也就是貝多芬28歲至32歲這一音樂創造力旺盛、個人風格正在成型的重要時期。這些作品一如既往地展現出貝多芬全面研習傳統技法、并拓展超越同時代的審美範疇的劃時代意味,它們符合古典主義最嚴整的格式範疇,又顯而易見的懷有浪漫主義的精神核心。新京報揭秘全套小提琴奏鳴曲風格形成過程。

貝多芬十首小提琴奏鳴曲,藏着怎樣的故事?丨揭秘

十首奏鳴曲裡有貝多芬的性格變化

貝多芬一生創作了9首交響曲,32首鋼琴奏鳴曲、10首小提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1部歌劇和2部彌撒曲。而他所創作的10首小提琴奏鳴曲,一直以來都是小提琴演奏家們的摯愛,更是成為所有小提琴學習者的必修課。幾乎可以說,10首奏鳴曲是按照貝多芬的生命軌迹、性格的變化形成了各自風格,其中,尤以第五号《春天》和第九号《克萊采》最為著名。

1797-1798年間,貝多芬創作了《第一小提琴奏鳴曲, op.12 no1, d大調》《第二小提琴奏鳴曲, op.12 no2, a大調》《第三小提琴奏鳴曲, op.12 no3, 降e大調》,這是他的第一套小提琴奏鳴曲,三部曲目都是題贈給他當時的老師薩裡耶裡(antonio salieri, 1750-1825)。1798年,貝多芬曾與小提琴大師史邦齊希(ignaz schuppanzigh,1776-1830)舉行聯合音樂會,當時就留有貝多芬擔任伴奏演出奏鳴曲的紀錄。

那一時期,貝多芬受到莫紮特于1784年發表的《小提琴奏鳴曲k.454》的影響,創作小提琴奏鳴曲的手法也依循着其小提琴奏鳴曲形式作改良,雖然貝多芬早期承襲着莫紮特的創作手法,但其求新求變的創作力正開始萌芽。

“春天奏鳴曲”成第一創作期經典之作

貝多芬的《第四小提琴奏鳴曲,op.23,a小調》創作于1800年,呈獻給富利斯(morita von fries)伯爵。富利斯是當時貴族中著名的音樂愛好者,其府邸沙龍曾是維也納音樂交流的中心。這首第四号曲問世時,與第五号曲共同編号為23,後來才分開編号。

同一時期,最著名的《第五小提琴奏鳴曲,op24-春天,f大調》創作于1801年,是貝多芬到維也納最初十年中的作品,屬于他早期稍晚一些時候的創作。這時貝多芬已經31歲,創作技巧已趨成熟,他的個性已基本形成。盡管這首樂曲寫于貝多芬早期,但與海頓、莫紮特的真正古典主義音樂相比還是不一樣,它充滿自信樂觀的精神信念,表達了成長起來的中産階級思想感情和精神風貌,這首奏鳴曲一共有四個樂章。

實際上1801年,貝多芬的身體已很不健康,耳疾害了好幾年一直沒有治愈而且日益加劇,這給他帶來痛苦。但貝多芬并不是以而悲觀失望,正如他自己說過的那樣:“藝術家是一團火,他是不哭的”,高尚的情操使他寫出了充滿青春朝氣和樂觀情緒的《第五小提琴奏鳴曲,op24-春天,f大調》。這部作品所有4個樂章的主題都具有絢麗、甜美如春光燦爛的氣質,是以被人們稱之為“春天奏鳴曲”。

六、七、八号奏鳴曲形成過渡期風格

貝多芬的小提琴奏鳴曲作品《第六小提琴奏鳴曲,op.30 no1,a大調》,《第七小提琴奏鳴曲,op30 no2,c小調》,《第八小提琴奏鳴曲,op30 no3,g 大調》完成于1802年,為了獻給俄皇亞曆山大一世 (alexander i) 所作。

1802年時,貝多芬的耳疾惡化,令他痛苦焦慮不堪,個性更加易怒且不安,是以貝多芬常避開人群,獨自一人到郊外散步,将自己置身于自然田野之中,作品《第七小提琴奏鳴曲,op30 no2,c小調》就是在這樣的情境下完成的,在作品中,可以感受到貝多芬的痛苦與掙紮,而《第八小提琴奏鳴曲,op30 no3,g 大調》中,則多為感到田園間的優美景緻與小動物們靈活跑跳的畫面,展現出輕松愉悅的氣氛。

當時正是貝多芬第一創作時期與第二創作時期的過渡時期,是以可從本曲中發現一些貝多芬邁入第二創作時期的手法。

“第九小提琴奏鳴曲”代表創作進入成熟期

貝多芬的《第九小提琴奏鳴曲,op.47-克萊采,a大調》是貝多芬于1802年至1803年間創作的小提琴奏鳴曲,這部作品原本是要獻給英國著名小提琴家喬治·布裡治陶爾(george bridgetower 1778–1860)。這位小提琴家于1803年5月24日,在奧加唐劇院(augarten theatre)首次演奏了這支曲子。

布裡治陶爾在演出前從來沒有看過此曲的樂譜,更沒有進行過彩排,但他與貝多芬的即興合作卻獲得了成功。因為兩人愉快的合作,貝多芬準備将此曲獻給布裡治陶爾。然而,此後貝多芬與布裡治陶爾在此後卻與同一位女士陷入感情糾葛并産生沖突,憤怒的貝多芬去掉了最初的題獻辭,改為獻給當時有名的小提琴家魯道夫·克萊采。盡管如此,克萊采卻認為這部作品難以了解,而從來沒有演奏過它。事實上,克萊采與貝多芬僅有一面之緣,而且他并不關心貝多芬的任何作品。

這部《第九小提琴奏鳴曲,op.47-克萊采,a大調》以其所需的小提琴演奏技巧,深沉熱烈的感情和近四十分鐘的演奏時長而聞名。此曲氣勢恢宏,小提琴技巧高超,無疑是貝多芬的所有小提琴奏鳴曲中最出色的一首,同時也标志着貝多芬的創作進入了成熟期。

遭遇生活變故,“第十小提琴奏鳴曲”成絕響

1812年,42歲的貝多芬譜寫下了他的《第十小提琴奏鳴曲,op.96,g大調》,為當時著名的法國小提琴家皮埃爾・羅德(pierre rode)通路奧地利所作,距離上一部“九号”的完成已有十年之久,也是最後一首小提琴奏鳴曲。

這部作品的誕生恰逢貝多芬的生活發生巨大變化之時。外部的社會變化是拿破侖入侵并占領了維也納,更重要的一點是,此時的他正在忍受着身體與内心的掙紮,他的聽力變得愈來愈差,這讓他往昔覺得快活的音樂、環境以至于各種人際關系頓時一去不複返了。

作為題獻給小提琴家羅德的作品,羅德在1812年來到了維也納,并在演出中留給了貝多芬不錯的印象。1812年12月29日,羅德将其首演于洛布科維茲王子(prince franz joseph von lobkowitz)的維也納皇宮,當時的羅德三十八歲,鋼琴伴奏是四十三歲的魯道夫大公。在保羅·貝克出版的傳記《貝多芬》中提到,魯道夫是真心欽佩貝多芬才能的一位朋友,是以從來不計較利益方面的付出,在資助貝多芬的三個重要人物(還有拉祖莫夫斯基伯爵和洛布科維茲王子)中,他也是唯一一位直到貝多芬離世兌現全額允諾的資助人。

*本文部分資料參考:

1.小提琴作坊網——文獻資料

2.參考文章《“克魯采”并非終點——淺析貝多芬的第十小提琴奏鳴曲(op.96)》

新京報記者 劉臻

編輯 田偲妮 校對 李立軍

來源:新京報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