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作為音樂家的豐子恺

作為音樂家的豐子恺

大衆日報記者 王通

一提到豐子恺,人們很自然會想到他是漫畫家、散文家。其實,豐子恺還是一位音樂大家,他在音樂上的成就與其漫畫、散文相比,毫不遜色。他在音樂理論研究與音樂實踐等方面都卓有成就,堪稱一代音樂大家。

《音樂入門》曾先後再版33次

豐子恺對音樂的翻譯著述始于20世紀20年代初,當時他先後任教于多所學校,在從事音樂、美術等藝術教學時,精心準備講義與教材,然後再整理加工、正式出版,成為全社會音樂愛好者的讀本。這些陸續出版的著作有《音樂的常識》(上海亞東圖書館1925年)、《音樂入門》(開明書店1926年)等近十部。新中國成立後,他自學俄文,翻譯了蘇聯音樂著作,如《幼稚園音樂教學法》《音樂的基本知識》等。他還作詞作曲,為一些學校譜寫校歌,據不完全統計,豐子恺作詞、譜曲的作品有20餘首。

在這些著作中,《音樂入門》流傳最廣、影響最大,曾先後再版33次,被當時的多所中國小采用為教材。中國早期很多音樂家都是讀着豐子恺的著作成長起來的,聶耳、丁善德等當時學音樂的教材就是《音樂入門》。對此,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在三十年代,子恺兄為普及音樂繪畫等藝術知識寫了不少文章,編了好幾本書,使一代的知識青年,連我這個中年人也包括在内,受到了這些方面很好的啟蒙教育。

豐子恺還撰寫了大量關于西方音樂的文章和著作,在中西方音樂理論融合方面作出了極大貢獻,其中最有名的是《近世西洋十大音樂家故事》和《世界大音樂家與名曲》。《近世西洋十大音樂家故事》講述了海頓、莫紮特、貝多芬等10位大音樂家的故事。《世界大音樂家與名曲》則收錄了12位名揚世界的音樂家及其經典作品116首,從莫紮特到德彪西,時間跨度兩百年之久。對每一位音樂家,作者都是先以點睛之筆為其定位,然後再賞鑒其代表性樂曲,讓讀者在領略音樂家成長曆程和創作背景的同時,加深對其音樂作品的了解,産生濃厚的閱讀興趣。

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到五六十年代,大衆對音樂特别是西方音樂了解甚微,從事音樂研究的專業人士與成果少而又少。在這種情況下,豐子恺對于普及和提高全社會音樂素養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也開創了大陸西方音樂研究的先河,将豐子恺先生稱為大陸音樂學習與教育的先驅并不為過。

“獨攬梅花掃臘雪”

正對應七個音符

1914年,16歲的豐子恺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跟随李叔同先生學習繪畫、音樂,李先生精于繪畫、音樂,也擅長戲劇、文學、書法,對豐子恺的一生有很大的影響。1921年,豐子恺東渡日本進行了為期一年的考察學習,在東京參加洋畫研究會與音樂研究會,業餘自學拉小提琴,這是豐子恺一生中最為集中的學校學習時段。他對音樂的喜好有家庭的熏陶及他自己特别刻苦的努力,加上他獨有的靈性與才情,在音樂上取得了大大超出受過正規音樂教育者的成績,着實讓人欽佩。

他沒有受過正規的科班教育,但他有着别人不及的表現力極強的文筆,是以他的音樂著述呈現出其他人所沒有的特質,概括起來就是用淺顯而生動的文筆、輕松幽默風趣的語言講解諸如樂理、和聲、體裁、曲式、樂器、樂隊、曆史、美學等音樂問題;特别擅長用散文、随筆的形式描摹音樂家的生平、經曆、背景、性格、創作等等,配以藝術家的逸聞趣事,形象生動,極富閱讀的吸引力與感染力,深受社會大衆的喜歡。豐子恺的次子豐元草在談到《音樂入門》時說:“《音樂入門》淺顯通俗,其寫法不同一般,是使用文學的、形象的筆法。如在講上行、下行音階時,把上行的‘1351’說成是‘乘風破浪、排山倒海’,而把下行的‘1531’說成是‘雨過天晴、煙收雲散’。”這實則代表了豐子恺先生一貫的為文風格。豐子恺有句詩叫“獨攬梅花掃臘雪”,有人解讀為:do、re、mi、fa、sol、la、si,真的是畫中有音、音中有畫。

豐子恺對西方音樂的著述不是立論宏富的學術論著,而大多數都是活潑平易、曉暢易懂的知識性介紹,在當時的中國社會産生了廣泛的影響。他特别擅長将音樂家置于其所生活的時代背景之中,細緻描摹音樂家的獨特生平個性,與音樂特色結合,有助于人們對其音樂的了解。而将衆多的音樂家串連起來,又增加了對西方音樂發展軌迹的了解。比如,他對貝多芬與莫紮特等音樂家的介紹,采用對比的手法,讀後多有啟發:“貝多芬的偉大,絕不在于僅為一音樂家。他有人生的苦悶,與确鑿的美麗的靈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樂,實在是這英雄心的表現。在莫紮特,音樂是音的建築,其存在的意義僅在于音樂美。至于貝多芬,則音樂是他的偉大的靈魂的表征,故更有光輝。即莫紮特的音樂是感覺的藝術,貝多芬的音樂則是靈魂的藝術。”

豐子恺對音樂的見地絕非一般的浮泛的介紹,而是建立在深邃的了解與精到的鑒賞基礎之上,顯現了理性化的特征。

曲高和衆:

把音樂拉下象牙塔來

豐子恺在他的《音樂夜譚》一書中指出,“我們要把音樂拉下象牙塔來,使音樂在一般的社會中普及……領略音樂的趣味。”這恰恰是豐子恺“曲高和衆”音樂理念的展現,就是将音樂教育大衆化、平民化,讓大衆都能欣賞音樂、熱愛音樂,受到音樂的熏陶、領略音樂的美妙。

豐子恺對音樂的認識豐富了人們對音樂的了解,也大大提升了音樂的地位與魅力。他認為在衆藝術中,“音樂是最易感動人的心靈的藝術”。音樂最具“親和力”“故其對于人生的潛移默化之力也最大。對于個人,音樂好像益友而兼良師;對于團體生活,音樂是一個無形而有力的向導者。”他在《關于兒童教育》一文中指出:“聽曲趣高尚的樂曲,好比吃橄榄,其味隽雅;聽曲趣卑賤的樂曲,好比吃糖,其味淺俗。”“倘然沒有了音樂,人類的生活将何等隔膜而枯燥!世間将何等荒涼而寂寞!”

豐子恺對西方音樂的推介更是讓人們感受到一種全新的關于音樂的價值與力量。從享譽世界的音樂大師,到脍炙人口的經典名曲,豐子恺奉獻給人們西方音樂的饕餮盛宴,引領人們共享人類音樂的美好。作為大陸近代引介西方音樂的第一代功臣,豐子恺開啟了國人了解與接受西方音樂的先河,奠定了中國西方音樂學理論與音樂史學理論研究的基礎,推動了中國音樂世界化的程序,為中西方音樂互相借鑒、融合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