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趙王司馬倫被殺的時候,他用手巾遮住臉,連聲喊道:“孫秀啊孫秀,我被你害死了!”
倫慚,以巾覆面,曰“孫秀誤我,孫秀誤我”于是收荂、馥、虔、诩付廷尉獄,考竟。——《晉書》·卷五十九·列傳第二十九
孫秀是何許人也?按照史書的說法:孫秀是五鬥米道的信徒,跟随趙王司馬倫,善于谄媚,頗為得寵。
孫秀積極地為司馬倫謀劃,以離間計廢太子,殺賈皇後,登上帝位。玩弄權術,貪殘污穢,睚眦必報。
實際上,這種說法可信度極低,為什麼呢?

孫秀出身貧寒,在西晉那樣一個強調出身和血統的社會中,孫秀卻能借助司馬倫的聲威,高高在上地對貴族發号施令。這樣一個人本就是天生的異類,自然容易引起主流社會的厭惡。
也正是這個原因,孫秀的形象受到醜化也是自然而然的事。再加上他鼓動司馬倫做出了廢晉惠帝的驚人舉動,更讓人覺得:這就是一個天生的醜角。
在我看來,孫秀的所作所為,都是一個謀士應該做的事情,那就是:為自己的主公盡忠。雖然孫秀在謀劃中充滿了貪婪與冒險,但看看司馬倫之前的楊駿和賈後,再看看司馬倫之後的司馬越等輩,他們所作所為,似乎并不比孫秀高明多少。
孫秀是一個蹩腳而失敗的謀士,卻算不上什麼不可一世的醜陋小人。
曆史上有這樣一個抹黑孫秀的故事:孫秀喜歡石崇(西晉富商)的侍妾綠珠,在幫助司馬倫掌控中央政府之後,孫秀也登上了高位,于是就想霸占綠珠。而石崇卻不願意把綠珠送給孫秀,于是孫秀用軍隊圍攻石崇。綠珠見此情景,不願讓孫秀得逞,于是跳樓而亡。孫秀大怒,将石崇斬首。
崇有妓曰綠珠,美而豔,善吹笛。孫秀使人求之。崇時在金谷别館,方登涼台,臨清流,婦人侍側。使者以告。崇盡出其婢妾數十人以示之,皆蘊蘭麝,被羅縠,曰“在所擇”使者曰“君侯服禦麗則麗矣,然本受命指索綠珠,不識孰是”崇勃然曰“綠珠吾所愛,不可得也”使者曰“君侯博古通今,察遠照迩,願加三思”崇曰“不然”使者出而又反,崇竟不許。秀怒,乃勸倫誅崇、建。崇、建亦潛知其計,乃與黃門郎潘嶽陰勸淮南王允、齊王冏以圖倫、秀。秀覺之,遂矯诏收崇及潘嶽、歐陽建等。崇正宴于樓上,介士到門。崇謂綠珠曰“我今為爾得罪”綠珠泣曰“當效死于官前”因自投于樓下而死。——《晉書》·卷三十三·列傳第三
這個故事有可信度嗎?不好意思,半點可信度都沒有。
官員如果想索賄,他會怎麼做呢?他絕不會在公共場合直接索賄,因為這樣一來社會輿論不好控制,二來也有失官員的體面。
官員想向人索賄時,通常會把自己打扮成一幅道貌岸然的樣子。隻有這樣,他才更容易用正當的理由去打擊當事人。在這種背景下,當事人如果想擺脫官員的打擊,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行賄。
孫秀再笨也是一個從底層一步步爬上去的政治人物,他會連這麼一個簡單的常識都不懂嗎?
如果孫秀真想霸占綠珠,他可以找個機會暗示石崇:把綠珠交出來,我不會為難你的。石崇隻是一個被免官的商人,而孫秀是中書令(近似于國務院總理),又是執政官司馬倫的寵臣,石崇怎麼敢得罪孫秀呢?
孫秀沒完沒了地打擊石崇,如果石崇受不了孫秀這種打擊,就一定會想方設法地讨好孫秀。總而言之一句話:孫大人,你想要啥我都給你,饒我一條狗命吧!
而就算石崇把綠珠親自送到孫秀府上,孫秀也會大罵石崇:“我之是以收拾你,是因為你姓石的不是個好東西,你還敢向我行賄?”
接下來就需要綠珠出場表演了,綠珠誠懇地對孫秀表示:自己從小就仰慕孫大人的才華與為人,聽說石崇得罪了孫大人,自己願意到孫大人的府上做一個默默無聞的丫鬟,隻希望孫大人消消氣,不要再為石崇這樣一個小人物動怒。而對于我綠珠而言,隻要能夠天天看到才華橫溢的孫大人,人生就再無所求了。
這樣一來,這場行賄受賄的醜聞自然就能變成一場唯美浪漫的愛情故事。
我敢負責任地說:随便拉出一個官員,他都會玩這種小把戲。孫秀做為一個從底層一步步爬上去的政治人物,他會連這麼一個簡單的把戲都不懂嗎?
再退一步說,即使石崇不識相,非要和孫秀硬剛正面。孫秀也有足夠的理由殺石崇,因為石崇本身就是一個臭名昭著的人。
石崇鬥富時的殘忍與嚣張,石崇巴結賈谧時的惡心與誇張。如果孫秀真想動用手段整石崇,那絕對是十拿九穩的,因為石崇的黑材料太多了。甚至于,隻要給石崇扣上一個“賈後餘孽”的帽子,就夠他滿門被抄斬了。
殺掉石崇後,以孫秀當時的權勢,綠珠還能跑到哪裡去呢?
再來看綠珠的身份,綠珠隻是一個歌妓,或者說是石崇的一個寵妾,在那個年代,寵妾和玩物并沒有太大的差別。以石崇那種厚黑的性格,會為了一個玩物硬剛大人物孫秀嗎?别開玩笑了!
如果石崇真願意為了一個玩物和孫秀硬剛,别說孫秀覺得他該死,就是石崇的老婆孩子也會覺得石崇該死。因為石崇的這種做法,就是典型的不分輕重。
這個故事把孫秀醜化成了一個無腦的壞人,而且壞得徹頭徹尾。之是以會這樣,就是因為史書已經習慣了醜化孫秀。
為了更好地烘托氣氛,故事中更是把石崇與綠珠的愛情故事寫得凄美異常:石崇為了綠珠,不惜拿前途和全家人的性命開玩笑;綠珠為了石崇,毅然決然地放棄了自己的生命。
其實綠珠的故事有兩個版本,而且都記錄在《晉書》之中。
在第二個版本裡,石崇一直到死都沒提起過孫秀和綠珠的名字,石崇認為自己之是以會被殺死,是因為當權者貪圖自己的财産。以至當時押解他的人都嘲笑他:你既然知道财産會為你帶來災難,又為什麼不把财産散盡呢?石崇無言對答。
及車載詣東市,崇乃歎曰“奴輩利吾家财”收者答曰“知财緻害,何不早散之”崇不能答。——《晉書》·卷三十三·列傳第三
從這個故事來看,石崇之死與孫秀或綠珠并沒有什麼直接聯系。
可大家熟知的石崇之死,往往都是綠珠跳樓的那個版本。這符合人民群衆喜歡看狗血劇情的需求,也符合統治階級試圖醜化孫秀的政治需求。
其實,石崇被殺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如果你沒有與财富相比對的力量,那你擁有财富就像小孩在鬧市中抱着金元寶一樣。在這種環境中被搶,有什麼可奇怪的呢?
而石崇不止是富有,他還曾經巴結過賈氏家族。這樣一來,别人想為石崇羅織罪名,也隻是動動嘴皮子的事。甚至可以說:這罪名都不是羅織的,而是石崇真幹過什麼混賬事。
複拜衛尉,與潘嶽谄事賈谧。谧與之親善,号曰“二十四友”。廣城君每出,崇降車路左,望塵而拜,其卑佞如此。——《晉書》·卷三十三·列傳第三
真實的孫秀是什麼樣子的?我沒有辦法回答這個問題。當時肯定會有孫秀的正面記錄,隻是因為孫秀和司馬倫失敗了,是以這些記錄都被淹沒了。
但有一點我敢肯定:在那個強調出身和血統的社會中,出身貧寒的孫秀卻能夠爬到中書令的高位,這絕不是件容易的事。
孫秀在成功的過程中必然飽嘗了許多不為人知的痛苦和磨難,否則他絕不可能成為中書令,這是屬于士族的官職。
至于司馬倫死前潑的污水,我已經寫文章點評過司馬倫。對于這樣一位短視之人,他說的話聽聽就好,别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