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傳奇的一仗:8萬人追着80萬人打,還打出了3個成語!苻堅的百萬秦軍,為何鬥不過謝玄的八萬晉軍?
在常用成語中,“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是為人所熟悉的,鮮為人知的是,這三個成語卻是因為同一場戰争而産生,這場戰争就是前秦與東晉之間的“淝水之戰”。“淝水之戰”是一場侵略與反侵略的戰争,結果是侵略者大敗而逃,給後世留下許多笑柄。

西晉王朝滅亡後,鎮守建康(今南京)的司馬睿,于公元317年在江南重建晉室,史稱東晉。而北方與西南的廣袤之地,則為“五胡十六國”所輪流把持。“五胡”(匈奴、鮮卑、羯(匈奴分支)、羌和氐)之民,在北方先後建立了二十多個國家,其中的成漢、前趙、後趙、前涼、北涼、西涼、後涼、南涼、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後秦十六個國家實力強勁,被統稱為十六國。
十六國中的前秦,為氐族人苻洪所建立。公元350年,苻洪占據關中,稱三秦王,為前秦的開國之祖。前秦到了苻洪之孫苻堅時代,國勢為之一振。苻堅在位前期,勵精圖治,重用漢人王猛,推行“休養生息,加強生産”政策,實作國力強盛,接着以軍事力量消滅北方多個獨立政權,于公元373年攻占了東晉的梁(今陝西漢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北并吞鮮卑拓跋氏之代國,西方兼并前涼,遠征西域,一統北方,與東晉形成南北對峙之局。
身居北方的苻堅,并不滿足于隻有半壁江山,他胸懷秦始皇的野心,要揮師南下,踏平東晉,完成一統天下的偉業。但是,王猛生前一直阻止苻堅的南進政策,且勸苻堅不要攻擊東晉王朝,因為他認為前秦的國力雖比東晉強,但由于前秦剛剛才統一北方,時機未成熟,加上東晉有長江天險。王猛死後七年,苻堅認為時機成熟,決定攻擊東晉。
當苻堅決定南侵東晉時,遭朝中大臣勸谏,指出東晉由漢族人建立,受國人擁戴;而且有長江天險,不易攻下,但苻堅卻不屑地回應:“我坐擁百萬大軍,隻要我一聲令下,所有士兵把他們的鞭投入區區長江,足可把江水斷流,長江天險還有什麼好怕的?”後人以“投鞭斷流”形容軍隊陣容鼎盛,或實力強大的機構人才輩出等。
“以吾之衆旅,投鞭于江足斷其流。”(《晉書·卷一一四·苻堅載記下》)
公元383年8月,苻堅開始行動了,分兵三路閃擊東晉,其中,以姚苌為主帥的8萬水軍西進益州,中線為苻堅之弟苻融率25萬先鋒軍隊進攻襄陽,苻堅親率主力步兵60萬、騎兵27萬,直逼建康(南京)。
當時的東晉,長江上遊由桓氏掌握,下遊則屬于謝氏當政。東晉在“淝水之戰”獲勝的關鍵人物,就是謝氏家族的當家人謝安。目前秦蠢蠢欲動之際,東晉也沒閑着。謝安盡力調和桓謝兩大家族關系,以為即将爆發的戰争作準備。
謝安是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經常在 會稽東山遊覽山水,吟詩談文。他在當時的 士大夫階層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認為他是個挺有才幹的人。但是他甯願隐居在東山,不願做官。當時在士大夫中間流傳着一句話:“謝安不出來做官,叫百姓怎麼辦?”到了四十多歲的時候,他才重新出來做官。因為謝安長期隐居在東山,是以後來把他重新出來做官這樣的事稱為“東山再起”。
太元二年(377年),東晉朝廷任命桓沖的兒子桓嗣為江州刺史,又任命五兵尚書王蘊都督江南諸軍事,兼徐州刺史,任命征西司馬兼南郡相謝玄為兖州刺史,兼廣陵相,監長江以北諸軍事。後來謝安舉薦自己的侄子謝玄戍衛北方領土。謝安則自己都督揚州、豫州、徐州、兖州、青州五州軍事,總管長江下遊。桓沖為荊州刺史,防禦荊襄地區;謝玄鎮廣陵,與謝安防禦淮南地區。為了加強中央軍力,晉孝武帝令 謝玄招募淮南江北百姓,在廣陵挑選良将,訓練精兵,選拔了劉牢之等人,成立著名的北府軍。
苻堅南侵時,東晉以謝安之侄謝玄為先鋒,率領經過7年訓練,有較強戰鬥力的“北府兵”8萬沿淮河西上,迎擊苻堅80萬主力。
苻堅自認為能速戰速決,并派朱序前去勸降謝石。朱序本為東晉名将,累遷鷹揚将軍、江夏相。太和元年(366年),平定司馬勳之亂,因功升任征虜将軍,封爵襄平縣開國子。太元二年(377年),擔任南中郎将、梁州刺史等職,鎮守襄陽。太元三年(378年),前秦攻打襄陽,朱序率軍固守。太元四年(379年),前秦攻克襄陽,朱序詐降,苻堅以為度支尚書。
朱序被派到晉軍中勸降,卻私下提示謝石宜先發制人,擊潰前秦的先鋒部隊。謝石起初認為秦軍兵強大,打算堅守不戰,待敵疲憊再伺機反攻。聽了朱序的話後,認為很有道理,便改變了作戰方針,決定轉守為攻,主動出擊。
十一月,謝玄派廣陵相劉牢之率領五千精兵開赴洛澗,揭開了淝水大戰的序幕。秦将梁成扼守山澗部署兵陣迎擊。劉牢之取得洛澗大捷,斬殺了梁成以及弋陽太守王詠,秦軍折損十名大将及五萬主力。又派部隊阻絕了淮河渡口,殲滅前秦軍隊一萬五千人,抓獲了前秦揚州刺史王顯等人。
其後,晉軍西行,與秦軍對峙淝水(今安徽淮南壽縣的東淝河)。12月有人向苻堅建議後退決戰。諸秦将認為阻敵淝水畔比較安全,但苻堅認為半渡而擊可主動對決。
當秦軍後移時,晉軍渡水突擊。朱序在秦軍陣後大叫:“前線的秦軍敗了!”秦軍陣腳大亂,随後晉軍全力出擊,大敗秦軍,并陣斬苻融。
前秦的先頭部隊在洛澗附近被晉軍偷襲,被擊敗得潰不成軍,不但令秦兵士氣受挫,亦令一向驕傲的苻堅信心動搖。他得知晉軍正向壽陽前進,便和苻融登上壽陽城頭觀察晉軍動靜。他看見對岸的晉兵,排列整齊,戰船密布,心中覺得晉兵訓練有素。再望向北面的八公山,山上長滿無數草木,北風吹過,草木晃動,就像無數士兵在運動,即時大驚地跟苻融說道:“晉兵是一支多麼強大的對手,你怎麼說他們是弱旅?”後來,人們以“草木皆兵”形容人神經過敏及疑神疑鬼。
“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将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勍敵也!何謂少乎?’怃然有懼色。”(《晉書·卷一一四·苻堅載記下》)
前秦在淝水一戰中大敗,苻融戰死,苻堅中箭,率領餘部拼命逃回北方。當他們聽到風吹過的聲音及飛鶴的鳴叫,都以為是晉兵仍在後窮追不舍,于是他們日夜逃跑,饑寒交迫,結果當他們回到北方時,百萬大軍已失去了十之七八。後人便以“風聲鶴唳”形容人在受過刺激後,心靈變得脆弱不堪,一旦風吹草動都會受不了,或者亦可形容岌岌可危的處境。
“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晉書·卷七十九·謝安傳》)
經此一戰,前秦軍被殲和逃散的共有70多萬,苻堅統一南北的希望徹底破滅。
苻堅攜百萬之衆一路南下,在起初的戰鬥中,可以說是勢如破竹,但是,為何到了淝水卻一敗塗地呢?歸納起來,不外如下原因:
其一,當時前秦隻是軍事上的統一,内部統治不穩,更沒有較雄厚的物質基礎,加之苻堅連年征戰,緻使人民厭戰,軍隊的士氣不高,因而不得人心,戰鬥力低,以緻于與東晉軍隊局部接觸便使前秦數十萬軍隊全線潰敗。
其二,苻堅發動的是一場侵略之戰,面對東晉的同仇敵忾之師,在士氣上就敗上一大截。
其三,在淝水接戰的雙方兵力相當,但東晉的北府兵的戰鬥力遠勝于前秦軍。
其四,苻堅好大喜功,缺乏冷樸的客觀分析,戰前沒有周密的戰略部署,臨戰時又犯了一系列戰術指揮上的錯誤,這也是前秦在淝水之戰中失敗的重要原因。他報有僥幸求勝心理,戰略上驕傲輕敵。在其前鋒軍梁成所率五萬人被東晉大将劉牢之全殲于洛澗後,士氣大傷,苻堅為之震動,開始産生了畏晉思想。于是,苻堅由輕敵變為怕敵,由冒進轉為敗逃,終子落了個“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的可悲結局。
淝水之戰後,東晉也乘勝北伐,收複了黃河以南故土,但不久,因丞相謝安去世和前線主帥謝玄退隐而轉為守勢。中國南北分立的局面繼續維持。受此影響,北方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權,鮮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等其他貴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國家,苻堅本人也在兩年後被姚苌俘殺,前秦随之滅亡。
此戰的勝利者,東晉王朝雖無力恢複全中國的統治權,但卻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南下侵擾,為江南地區社會經濟的恢複和發展創造了條件。
從長遠意義來看,淝水之戰最重要的作用是使得流落到南方的漢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并且直接影響到了此後隋唐等統一王朝的精神實質,可以說淝水之戰保住了中華文化的核心部分并使之從“五胡亂華”後得到喘息和重新崛起的機會。
(圖檔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