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苻堅嬌縱而敗

東晉孝武帝太元年間(公元383年),前秦苻堅統一北方後,決心調集百萬大軍,乘勢一舉消滅東晉,統一全中國。苻堅召叢集臣商議,但大臣們多不贊成,其中有一位名叫石越的下屬勸阻說:“從星象來看,今年不适合南進。何況晉據著長江的險固,其君王又深獲人民擁戴。我們不如暫時固守國力,生産整軍,等晉内部松動,再伺機攻伐。”苻堅很不以為然地說:“星象之事,不盡可信。至于長江,春秋時的吳王夫差和三國時的吳主孫皓,他們都據有長江天險,最後仍不免滅亡。現在朕有近百萬大軍,光是把馬鞭投進長江,就足以截斷江流,還怕甚麼天險?”苻堅不顧大臣們反對,執意出兵伐晉,親自率領八十萬大軍,逼臨淝水,準備攻打東晉。後來“投鞭斷流”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吾之衆投鞭於江,足斷其流”演變而出,後用來比喻軍旅衆多,兵力強大。

苻堅嬌縱而敗

昨天我們講了淝水之戰,但沒有講淝水之戰苻堅如何失敗的,失敗在哪個環節,今天我們就詳細說一說。“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這兩個成語衆所周知,但論其出處,就在這次淝水之戰中。

383年,苻堅不顧群臣反對,決意攻取東晉。然而戰事的發展并不如苻堅所料,東晉雖隻集結起八萬人的軍隊,但在謝石、謝玄和骁勇善戰的劉牢之率領下,根據宰相謝安的調遣,首先以精兵五千強渡洛澗,夜襲秦軍大營,殲敵一萬五千餘人。晉軍乘勝繼進,一舉推至淝水東岸,與秦兵隔河對峙。

苻堅登上位于淝水西邊的壽陽城頭,望見東晉軍隊布陣嚴整,心中暗暗吃驚。又見淝水東面八公山上草木搖動,以為都是埋伏的晉兵,不由連連感唷:“此亦勁敵澗謂弱也”。後世用成語“草木皆兵”來形容人在極度恐慌時,一有風吹草動便疑神疑鬼的樣子,其出典就在于此。

謝玄為速戰速決,派人對苻堅說隔水作戰不友善,請秦軍稍後退,讓晉軍渡過河與秦軍決一勝負。苻堅企圖乘晉軍渡河至一半時突然襲擊,便同意謝玄的建議,下令秦軍後撤。誰知秦軍不明白後撤意圖,以為前鋒被打敗了,東晉降将朱序暗中幫助晉軍,在秦軍陣後大叫:“前線的秦軍敗了!”,秦軍陣腳大亂,随後晉軍全力出擊,大敗秦軍。秦軍頓時大亂,一潰千裡,不可收拾。

秦軍争相逃命,自相踐踏,一路聽到風的吹拂與鶴的叫聲,都以為是追兵到了,晝夜不敢停息,最後隻有十多萬人逃回北方。後世即以“風聲鶴唳”來形容極度恐怖以緻自相驚擾的樣子。号稱“百萬”的前秦軍隊,被七八萬東晉軍打得落花流水,這在中國戰争史上是罕見的。是以,“淝水之戰”曆來被當作以少勝多的典範而載入軍事史。

苻堅嬌縱而敗

秦世祖苻堅天王,可以說是古今中外最可愛的君主。苻堅自幼聰敏好學、守禮仁孝;長大後壯志豪俠、能力超群;寶座雖然是繼承的,但縱觀古今,苻堅得國之正、儀态之謙亦屬罕見,不但表現在受重大威脅後才撥亂,也表現在讓位苻法,更表現在他主動降低地位,避稱“皇帝”而稱“天王”以示尚不足為“中國人之正統合法君主”。雖然苻堅身後長期以在北中國戰無不勝的成績留名青史,并以淝水之敗為句号,但他的文治恐怕更為出色,是胡人治下、亂世之中一顆光輝蓋過江左朝廷的明珠。

苻堅嬌縱而敗

苻堅緻敗的原因,不僅是對自己的寬縱,特别是對臣下的寬縱則到了變态的地步。司馬光點評苻堅:“有罪不誅…秦王堅每得反者辄宥之,使其臣狃于為逆,行險徼幸,力屈被擒,猶不憂死,亂何自而息哉。”也就是說他幾乎從來不殺大臣。敵國誠心歸附的賞之無度,負隅頑抗的也毫無懲罰,來了全部封大官,而且這種懷柔的政策是長期且真誠的,相比之下不要說蠻夷,就是漢人對亡國貴族即使一時禮遇最終往往也趕盡殺絕;對自己有恩的固然不殺,跟自己有仇的也毫無芥蒂,連明知對自己不利、野心或怨氣極為明顯的人也都推心置腹委以重任;自己的大臣,犯小錯的不殺,犯大錯的也不殺,以至于司馬光說大家都踴躍造反,希圖僥幸成功,反正被抓了也不用擔心被殺,而且,何止是性命,連原有官爵都不怎麼受影響。在這種政策下,淝水之敗前他的統治都堅若磐石,可見他的軍政能力與個人魅力何等驚人!對臣下無原則甚至變态的寬縱喂肥了數不清的反對派與分裂勢力,對自己的寬縱則逐漸加強了他獨斷專行的脾氣。淝水之戰前他隻得到極個别心懷鬼胎準備趁機複國的大臣的支援,然後他就這樣固執己見上路送死去了。

苻堅嬌縱而敗

巅峰時期的苻秦,是一個名符其實的多民族帝國,而且氐人的比重和地位都在不斷下降,異族的比重和地位都在上升。這是個好現象,也是中國走向重新統一的必由之路。如果能适可而止,先專心消化新的子民,延遲淝水之戰,最終定能統一天下,成為唐宗宋祖一般的人物,提前整整200年結束亂世。然而,在消化完成之前,鮮卑巴羌異族叛志尚存,晉室猶牽系天下士人之心,苻堅兵敗後姚苌向他索要玉玺,堅瞋目叱之曰:小羌敢逼天子,五胡次序,無汝羌名。玺已送晉,不可得也。這可以從側面凸顯晉的正統性,東南死守之心壯盛之際,貿然率領那支近百萬人的多民族烏合聯軍去江邊耍,是非常非常危險的。湊的人多固然有氣勢,但也會軍心不齊,紀律不穩。這是敗績的直接原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