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传奇的一仗:8万人追着80万人打,还打出了3个成语!苻坚的百万秦军,为何斗不过谢玄的八万晋军?
在常用成语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是为人所熟悉的,鲜为人知的是,这三个成语却是因为同一场战争而产生,这场战争就是前秦与东晋之间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是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结果是侵略者大败而逃,给后世留下许多笑柄。

西晋王朝灭亡后,镇守建康(今南京)的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在江南重建晋室,史称东晋。而北方与西南的广袤之地,则为“五胡十六国”所轮流把持。“五胡”(匈奴、鲜卑、羯(匈奴分支)、羌和氐)之民,在北方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国家,其中的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十六个国家实力强劲,被统称为十六国。
十六国中的前秦,为氐族人苻洪所创建。公元350年,苻洪占据关中,称三秦王,为前秦的开国之祖。前秦到了苻洪之孙苻坚时代,国势为之一振。苻坚在位前期,励精图治,重用汉人王猛,推行“休养生息,加强生产”政策,实现国力强盛,接着以军事力量消灭北方多个独立政权,于公元373年攻占了东晋的梁(今陕西汉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北并吞鲜卑拓跋氏之代国,西方兼并前凉,远征西域,一统北方,与东晋形成南北对峙之局。
身居北方的苻坚,并不满足于只有半壁江山,他胸怀秦始皇的野心,要挥师南下,踏平东晋,完成一统天下的伟业。但是,王猛生前一直阻止苻坚的南进政策,且劝苻坚不要攻击东晋王朝,因为他认为前秦的国力虽比东晋强,但由于前秦刚刚才统一北方,时机未成熟,加上东晋有长江天险。王猛死后七年,苻坚认为时机成熟,决定攻击东晋。
当苻坚决定南侵东晋时,遭朝中大臣劝谏,指出东晋由汉族人建立,受国人拥戴;而且有长江天险,不易攻下,但苻坚却不屑地回应:“我坐拥百万大军,只要我一声令下,所有士兵把他们的鞭投入区区长江,足可把江水断流,长江天险还有什么好怕的?”后人以“投鞭断流”形容军队阵容鼎盛,或实力强大的机构人才辈出等。
“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晋书·卷一一四·苻坚载记下》)
公元383年8月,苻坚开始行动了,分兵三路闪击东晋,其中,以姚苌为主帅的8万水军西进益州,中线为苻坚之弟苻融率25万先锋军队进攻襄阳,苻坚亲率主力步兵60万、骑兵27万,直逼建康(南京)。
当时的东晋,长江上游由桓氏掌握,下游则属于谢氏当政。东晋在“淝水之战”获胜的关键人物,就是谢氏家族的当家人谢安。当前秦蠢蠢欲动之际,东晋也没闲着。谢安尽力调和桓谢两大家族关系,以为即将爆发的战争作准备。
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经常在 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 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太元二年(377年),东晋朝廷任命桓冲的儿子桓嗣为江州刺史,又任命五兵尚书王蕴都督江南诸军事,兼徐州刺史,任命征西司马兼南郡相谢玄为兖州刺史,兼广陵相,监长江以北诸军事。后来谢安举荐自己的侄子谢玄戍卫北方领土。谢安则自己都督扬州、豫州、徐州、兖州、青州五州军事,总管长江下游。桓冲为荆州刺史,防御荆襄地区;谢玄镇广陵,与谢安防御淮南地区。为了加强中央军力,晋孝武帝令 谢玄招募淮南江北百姓,在广陵挑选良将,训练精兵,选拔了刘牢之等人,成立著名的北府军。
苻坚南侵时,东晋以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率领经过7年训练,有较强战斗力的“北府兵”8万沿淮河西上,迎击苻坚80万主力。
苻坚自认为能速战速决,并派朱序前去劝降谢石。朱序本为东晋名将,累迁鹰扬将军、江夏相。太和元年(366年),平定司马勋之乱,因功升任征虏将军,封爵襄平县开国子。太元二年(377年),担任南中郎将、梁州刺史等职,镇守襄阳。太元三年(378年),前秦攻打襄阳,朱序率军固守。太元四年(379年),前秦攻克襄阳,朱序诈降,苻坚以为度支尚书。
朱序被派到晋军中劝降,却私下提示谢石宜先发制人,击溃前秦的先锋部队。谢石起初认为秦军兵强大,打算坚守不战,待敌疲惫再伺机反攻。听了朱序的话后,认为很有道理,便改变了作战方针,决定转守为攻,主动出击。
十一月,谢玄派广陵相刘牢之率领五千精兵开赴洛涧,揭开了淝水大战的序幕。秦将梁成扼守山涧部署兵阵迎击。刘牢之取得洛涧大捷,斩杀了梁成以及弋阳太守王咏,秦军折损十名大将及五万主力。又派部队阻绝了淮河渡口,歼灭前秦军队一万五千人,抓获了前秦扬州刺史王显等人。
其后,晋军西行,与秦军对峙淝水(今安徽淮南寿县的东淝河)。12月有人向苻坚建议后退决战。诸秦将认为阻敌淝水畔比较安全,但苻坚认为半渡而击可主动对决。
当秦军后移时,晋军渡水突击。朱序在秦军阵后大叫:“前线的秦军败了!”秦军阵脚大乱,随后晋军全力出击,大败秦军,并阵斩苻融。
前秦的先头部队在洛涧附近被晋军偷袭,被击败得溃不成军,不但令秦兵士气受挫,亦令一向骄傲的苻坚信心动摇。他得知晋军正向寿阳前进,便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观察晋军动静。他看见对岸的晋兵,排列整齐,战船密布,心中觉得晋兵训练有素。再望向北面的八公山,山上长满无数草木,北风吹过,草木晃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即时大惊地跟苻融说道:“晋兵是一支多么强大的对手,你怎么说他们是弱旅?”后来,人们以“草木皆兵”形容人神经过敏及疑神疑鬼。
“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勍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晋书·卷一一四·苻坚载记下》)
前秦在淝水一战中大败,苻融战死,苻坚中箭,率领余部拼命逃回北方。当他们听到风吹过的声音及飞鹤的鸣叫,都以为是晋兵仍在后穷追不舍,于是他们日夜逃跑,饥寒交迫,结果当他们回到北方时,百万大军已失去了十之七八。后人便以“风声鹤唳”形容人在受过刺激后,心灵变得脆弱不堪,一旦风吹草动都会受不了,或者亦可形容岌岌可危的处境。
“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晋书·卷七十九·谢安传》)
经此一战,前秦军被歼和逃散的共有70多万,苻坚统一南北的希望彻底破灭。
苻坚携百万之众一路南下,在起初的战斗中,可以说是势如破竹,但是,为何到了淝水却一败涂地呢?归纳起来,不外如下原因:
其一,当时前秦只是军事上的统一,内部统治不稳,更没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加之苻坚连年征战,致使人民厌战,军队的士气不高,因而不得人心,战斗力低,以致于与东晋军队局部接触便使前秦数十万军队全线溃败。
其二,苻坚发动的是一场侵略之战,面对东晋的同仇敌忾之师,在士气上就败上一大截。
其三,在淝水接战的双方兵力相当,但东晋的北府兵的战斗力远胜于前秦军。
其四,苻坚好大喜功,缺乏冷朴的客观分析,战前没有周密的战略部署,临战时又犯了一系列战术指挥上的错误,这也是前秦在淝水之战中失败的重要原因。他报有侥幸求胜心理,战略上骄傲轻敌。在其前锋军梁成所率五万人被东晋大将刘牢之全歼于洛涧后,士气大伤,苻坚为之震动,开始产生了畏晋思想。于是,苻坚由轻敌变为怕敌,由冒进转为败逃,终子落了个“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可悲结局。
淝水之战后,东晋也乘胜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故土,但不久,因丞相谢安去世和前线主帅谢玄退隐而转为守势。中国南北分立的局面继续维持。受此影响,北方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权,鲜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等其他贵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国家,苻坚本人也在两年后被姚苌俘杀,前秦随之灭亡。
此战的胜利者,东晋王朝虽无力恢复全中国的统治权,但却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从长远意义来看,淝水之战最重要的作用是使得流落到南方的汉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并且直接影响到了此后隋唐等统一王朝的精神实质,可以说淝水之战保住了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并使之从“五胡乱华”后得到喘息和重新崛起的机会。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