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例如:西漢景帝劉啟,他繼承并發展其父漢文帝劉恒的事業,與父親共同開創“文景之治”;并為其子劉徹的“漢武盛世”奠定基礎,完成從文帝到武帝的過渡。另外,說得近一些--清朝雍正皇帝,也是一位承上啟下式的帝王,上承"康熙盛世",下啟"乾隆之治"。
清朝雍正帝-網絡配圖
他們的文治武功或許并沒有其父輩之輝煌,也沒有其子輩之燦爛。但他們所起的承上啟下之作用,同樣不容忽視與低估。南北朝時期北魏第二位君主--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同樣是這樣一位承上啟下式的帝王。上承其父拓跋珪之開創北魏王朝,下啟其子拓跋焘之統一北方。
北魏拓跋珪之分裂的人生(上):建功立業,開挂的戎馬征戰生涯!(點選閱讀前文詳情~)
北魏拓跋珪之分裂的人生(下):英雄遲暮,宮廷政變被親子所殺!(點選閱讀前文詳情~)
生于公元392年,卒于公元423年,鮮卑族拓跋氏,南北朝時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長子,太武帝拓跋焘之父,南北朝時期北魏的第二任皇帝。403年,被立為太子。409年-423年在位,在位時間約14年。他文武雙全,在位期間,勤政愛民,拓展疆土,勵精圖治,在北魏曆史中處于承上啟下的樞紐地位。最終積勞成疾而終,時年32歲。
道武帝拓跋珪得子較晚,21歲時即公元392年(古人結婚較早,這個年齡不算早~)終于得長子,取名為嗣,即拓跋嗣。拓跋珪大為高興,于是大赦天下。拓跋嗣聰明睿智,寬厚弘毅,非禮不動,道武帝很是驚奇。403年,被封為齊王,拜相國,授車騎大将軍。
網絡配圖
為防母後及母族勢力幹政,拓跋珪借鑒漢武帝立子殺母的先例制定"子貴母死"制度,即皇子一旦被立為儲君,其生母必須被賜死。于是,拓跋嗣的生母劉貴人被賜死。拓跋嗣非常孝順,悲哀過度,自持不住,道武帝很憤怒。拓跋嗣回到宮中,悲哀不止,日夜号哭。
英雄遲暮,道武帝拓跋珪晚年剛愎自用,猜忌多疑,誅殺大臣,兄弟隙牆,父子淡漠。一次,他召拓跋嗣入宮,其左右随員建議:如今陛下正在氣頭上,恐遭不測不如回避。拓跋嗣害怕,聽從建議,于宮外暫時躲藏。
409年,道武帝拓跋珪次子清河王拓跋紹叛亂,将其父殺害,拓跋嗣入宮誅殺拓跋紹,平息叛亂。同年十月,拓跋嗣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改元永興,追尊母親劉貴人為宣穆皇後。拓拔嗣即位後,拔賢任能,内遷群眾,整頓流民,撫恤百姓,使北魏國政再度步入正軌。
繼位以後,他立即任命有威望有才幹的南平公長孫嵩、北新侯安同、白馬侯崔宏、元城侯拓跋屈等八人為執政大臣,要他們“共聽朝政”。對随其潛逃,曆盡苦難的王洛兒、車路頭,冒着身家性命幫其奪取帝位的叔孫俊,拓跋磨渾等人,都封官賜爵,加以重用。
他從“選賢任能”和“察守宰不法”着手整頓吏治。選賢任能上,他特别重視招納漢族士人參政,借鑒漢族士人的統治經驗和文化知識來治國安民。也為那些道武朝的冤死者昭雪,對免職者複職,理順人心,穩定政局。
北魏初期,造成人民饑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頻發的水早等“天災”:牲畜多死,禾稼不收,會造成饑荒,加之官吏、豪強的肆意盤剝等“人禍”,使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明元帝針對這些情況,除采取遷徙災民去豐收地區就食,赈濟窮乏、減免租賦等之外,更采取勸課農桑、打擊貪官豪強等,這些舉措發展了社會生産力,緩和了階級沖突。
北伐柔然
公元410年初,拓跋嗣命長孫嵩等北伐柔然。五月,長孫嵩等從大漠回來,被柔然追趕并圍困在牛川。後拓跋嗣禦駕親征,率部北伐柔然。柔然倉惶逃走,北魏取得勝利。公元411年十二月,柔然斛律黨羽吐牴于等百餘人歸順北魏。414年八月,拓跋嗣派使者前去安撫柔然。十二月,柔然侵犯北魏邊境,随即拓跋嗣再次親率大軍讨伐柔然。
南征劉宋
拓跋嗣北伐柔然後,将勢力範圍拓展到河南,與東晉接壤,于是他開始為南征作準備。422年十月,魏将奚斤攻南朝劉宋滑台不克,拓跋嗣大怒,與群臣商議決定親自征伐,後劉宋東郡太守王景度棄滑台而逃。拓跋嗣下诏成臯侯元苟兒為兖州刺史,鎮守滑台。
同年十二月,拓跋嗣派叔孫建等率部從平原東渡,攻青、兖二州各郡縣。劉宋兖州刺史棄城逃走,叔孫建東到青州。司馬愛之、秀之在濟州東部聚衆造反,後率部歸降。
423年,司空奚斤平定兖、豫二州,還軍圍困虎牢關,劉宋守将毛德祖堅守虎牢關,北魏久攻不下。同年四月,拓跋嗣到成臯城,觀看虎牢關。虎牢城内缺水,拓跋嗣指令在艦船上放置攻城車,絕斷其取水之路,又穿鑿道地以破壞其水井。
最終虎牢關被攻克,北魏俘獲劉宋冠軍司馬、司州刺史、觀陽伯毛德祖,冠軍将軍、荥陽太守翟廣,建威将軍窦霸,振武将軍姚勇錯,振威将軍吳寶之等。自從,北魏奪取黃河南岸要地和山東青兖等地,辟地三百裡,進逼劉宋領土。
後拓跋嗣在親征過程中,積勞成疾,舊病複發,于423年十一月在西宮駕崩,時年三十二歲。遺诏命司空奚斤把所繳獲的軍資賞賜給大臣們,從司徒長孫嵩以下至士兵都數量不等地享受賞賜。同年,北魏王朝的第三位皇帝--拓跋嗣的長子,方年16歲的拓跋焘登基為帝。
這位從小就表現出極高軍事天賦的少年天子,開始其長達28年的帝王生涯。他一度飲馬長江,堪稱北魏王朝二十帝中最有作為的君主。小史認為拓跋焘可堪稱"漢武帝式"的帝王,其政治經曆與漢武帝較為相似。
拓跋嗣文武雙全,治國有方,内遷群眾,外衛邊疆,重用能臣,使北魏更快地向着封建社會轉型。他上承拓跋珪武功建國,下啟拓跋焘統一北方,無奈英年早逝,真的很是可惜!
讀史明志,翻翻書,看點兒曆史~
(本文圖檔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