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是長篇系列文章《激蕩四百年》的第303篇
南征劉宋雖說損失慘重,但畢竟奪取了大片土地,對于北魏來說,完全可以接受,拓跋嗣也很滿意,戰事結束後,開始巡視大好江山。
景平元年(公元423年)六月二十一,拓跋嗣向北巡視,抵達參合陂,然後到達三會屋侯泉。八月初七,又抵達馬邑,察看灅源。
九月,拓跋嗣結束巡視,傳回平城,将奚斤召回,留下軍隊鎮守虎牢,同時命中領軍娥清和将軍周幾鎮守枋頭,以司馬楚之率領的部衆設定汝南、南陽、南頓、新蔡四郡,擴大豫州的管轄範圍。
十一月,北魏和劉宋邊境戰火再起,周幾主動進攻許昌,許昌城崩潰,劉宋颍川太守李元德逃奔項城。
十一月初五,北魏軍圍攻汝陽,劉宋汝陽太守王公度也逃到項城。
劉宋豫州刺史劉粹派将領姚聳天等率兵增援,固守項城。北魏軍夷平許昌城,毀壞鐘城城牆,确定魏宋新的邊界,然後傳回。
當然,北魏之是以撤軍并不是不想繼續南下,而是因為國内大喪。
十一月初六,拓跋嗣突然駕崩,享年三十一歲。
拓跋嗣在位的時間并不長,功績也不算特别突出,但誰也無法否認他對于北魏的重要性,真正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十一月初九,太子拓跋焘繼位為帝,北魏是以暫時停止了對外用兵。當時,劉宋内部不穩,也沒有趁機發起反攻。
即位後,拓跋焘自司徒長孫嵩以下普增爵位,以襄城公盧魯元為中書監,會稽公劉絜為尚書令,司衛監尉眷、散騎侍郎劉庫仁等八人分掌四部,河内鎮将羅結為侍中、外都大官,總管三十六曹。
羅結是個奇人,這一年已經一百零七歲,仍然精力旺盛,拓跋焘認為他忠誠憨直,十分尊敬信任他,命他再兼長秋卿,負責管理後宮日常事務,可以出入卧室寝殿。
直到羅結一百一十歲時,拓跋焘才準許他告老還鄉,但朝廷每有大事,仍派人騎馬去向他請教,又過了十年才去世。
作為拓跋嗣最為信任的大臣之一,左光祿大夫崔浩精通儒家經典,對于朝廷制度和各級機構的功能,尤其熟悉。
是以,凡是朝廷禮儀典章、軍國诏令,全由崔浩負責。
崔浩不喜歡老子和莊子,公開批判道:“這些都是虛妄、矯情的學說,不近人情。老聃研究禮儀,是孔丘尊為老師的人,為何寫出敗壞禮教的著作而搞亂先古聖王的治世之道呢?”他尤其不信佛教,大聲疾呼道:“為什麼要崇拜這個胡人的神?”
拓跋焘即位後,左右親信大臣常常攻擊崔浩,拓跋焘不得已,隻好命崔浩保留公爵,傳回私宅。
盡管如此,拓跋焘還是極為認可崔浩的賢能,朝廷凡是發生争議,出現疑難問題,拓跋焘總是要召見他,聽取他的意見。
崔浩肌膚潔白細膩,如同美婦,常自以為才幹可與張良相比,而考辨古制方面超過張良。歸第後,他又開始研究修身養性之術。
嵩山道士寇謙之修煉張道陵的法術,自稱曾見過老子降臨人世,老子命他繼承張道陵的法統,擔任天師,并傳授他辟谷輕身之術,以及符咒《科戒》二十卷,命他重新清理整頓道教。
後來,寇謙之遇見神人李譜文,據說是老子的玄孫,授以《圖真經》六十餘卷,命他輔佐北方太平真君,又傳授給他天宮靜輪之法。
寇謙之把這本書呈獻給拓跋焘,朝野上下很多人都不信,唯獨崔浩把寇謙之當作老師,追随他學習法術,并上疏贊揚寇謙之道:“臣聞聖王接受天命,上天必有祥瑞。《河圖》、《洛書》辭意深奧奇妙,自古無與倫比,怎可因世俗的顧慮而忽視上天的旨意呢?臣為此深感恐懼。”
在崔浩的鼓吹下,拓跋焘欣然接受,命谒者攜帶玉帛、牲牢祭祀嵩山,并迎接寇謙之的弟子到平城,表示崇奉天師,顯揚道法,遍告天下。又在平城東南建立天師道場,壇高五層,朝廷供給道士一百二十人的衣服飲食,道場每月設定廚房,供給膳食,與會的有數千人。
說來也挺奇葩的,崔浩一面對老子、莊子嗤之以鼻,卻對天師道奉若神明,頗有去其精華取其糟粕的意思。在他的影響下,拓跋焘也開始親近更為本土的道教,而疏遠了外來的佛教。
元嘉元年(公元424年)八月,欺負拓跋焘年輕,柔然可汗郁久闾大檀親率騎兵六萬人進攻雲中,屠殺擄掠吏民百姓,攻陷盛樂宮。
拓跋焘勃然大怒,親率輕騎前往讨伐,隻用三天兩夜就抵達雲中。
郁久闾大檀率領柔然騎兵将拓跋焘的輕騎包圍五十餘重,鐵騎緊逼拓跋焘的馬首,依次排列,如同鐵牆。
北魏将士大為恐懼,拓跋焘卻神情自若,軍心這才安定。
郁久闾大檀以侄子郁久闾于陟斤為大将,準備發起強攻,北魏軍立即用箭射殺了郁久闾于陟斤,郁久闾大檀大為恐慌,率軍逃走。
尚書令劉絜對拓跋焘道:“郁久闾大檀仗恃兵多将廣,一定會卷土重來。請等到秋天莊稼收割以後,我們再派大軍分兵兩路,從東、西兩個方向同時并進,加以讨伐。”拓拔焘同意了他的建議。
十二月,拓跋焘派安集将軍長孫翰(長孫肥之子)、安北将軍尉眷北上進攻柔然,拓跋焘親自率兵,屯駐在柞山。
柔然部衆聞訊北逃,北魏幾路大軍緊緊追擊,大獲全勝而歸。
元嘉二年(公元425年)十月二十一,拓跋焘再次大舉讨伐柔然,五路兵馬,同時并進:長孫翰等從東路出兵黑漠;廷尉卿長孫道生等出兵白漠、黑漠之間;拓跋焘親自率軍從中道直入;東平公娥清出兵栗園;奚斤等從西道出兵爾寒山。
幾路軍隊到達漠南以後,舍棄辎重,改作輕騎,每人隻帶十五天的幹糧深入大漠。柔然各部落大驚,全部撤退,向北逃竄,北魏無功而返。
表面上看,柔然不是北魏的對手,但北魏每次大舉用兵,耗費巨大,卻沒能對柔然造成毀滅性打擊,成為北魏和拓跋焘的一生之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