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譚嗣同死前在獄中寫了一首詩,竟然是梁啟超的僞作?事實到底如何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譚嗣同參加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于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英勇就義,年僅33歲。同時被害的維新人士還有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六人并稱“戊戌六君子”。

譚嗣同死前在獄中寫了一首詩,竟然是梁啟超的僞作?事實到底如何
有心殺賊,無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在高呼口号之後,譚嗣同吟詠了一首絕命詩,随後死在刀斧手的鍘刀之下。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他的遺骸運回原籍,葬在湖南浏陽城外石山下。

這首激昂的絕命詩,作者為戊戌變法中的志士譚嗣同。在曆史課本中,這首詩的内容就是梁啟超所寫的《譚嗣同傳》出現的版本,其詩為: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至于這首《獄中題壁》究竟是不是譚嗣同留下的,史學界衆說紛纭。一種說法認定,七言版本的《獄中題壁》并非譚嗣同所做,而是梁啟超在為其做傳時篡改的版本。持有這種說法的黃彰健,在其文章《論今傳譚嗣同獄中題壁詩曾經梁啟超改易》裡提出了質疑。黃彰健認為,這首詩并不是譚嗣同在大獄中寫在牆壁上的,而是梁啟超假借其名義創作的。

譚嗣同死前在獄中寫了一首詩,竟然是梁啟超的僞作?事實到底如何

為什麼黃彰健認定這首詩是僞作呢?

他所給出的證據就是一部出版于1908年的演義小說,名為《繡像康梁演義》。這本小說,是譚嗣同就義十年後出版的,在小說中提到這樣一個細節。臨刑之前,六君子中的林旭吟詠了一首詩,内容是這樣的:

望門投趾憐張儉,直谏陳書愧杜根。 手擲歐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後人論。

從這首詩的構造和用典來看,該詩與《譚嗣同傳》中出現的《獄中題壁》結構、用典類似。是以,黃彰健認定梁啟超書中的詩是僞作。

譚嗣同死前在獄中寫了一首詩,竟然是梁啟超的僞作?事實到底如何

那麼,為什麼黃彰健如此笃定這首詩是梁啟超的僞作呢?

黃彰健認為,原版的《獄中題壁》,洩露了一個關于戊戌變法的秘辛。為了掩蓋一些事實,梁啟超便使用了春秋筆法,修改了原詩。不得不說的是,若此說法為真,那麼,梁啟超修改後的版本的确讀起來比原版更加豪放。不過,這番修改雖然讓詩增加了更多的感情色彩,卻違背了戊戌烈士原本的意願,也遮掩了一些戊戌變法期間真實發生過的秘辛。

黃彰健認為,此番改動,就是為了掩蓋一個事實,那就是:維新派曾秘密發動了武裝奪權的陰謀。因為康、梁根本沒有譚嗣同“留将公罪後人論”的大義,且他們在大是大非面前選擇了退避,是以梁啟超才會對這首詩進行大刀闊斧的修改。顯然,黃彰健的這種說法,已認定康有為、梁啟超就是不折不扣的僞君子。譚嗣同的詩,揭露了一些不為人知的事實,是以梁啟超才會遮遮掩掩。

值得一提的是,《走向共和》這部作品就沿用了該說法。在這部劇中,康有為、梁啟超師徒在将手稿公諸于衆時,立即遭到王照的反駁。王照一眼便認出該密诏是兩人僞造的,而譚嗣同這首詩亦是經過了篡改的。這首詩原句中的“公罪”所指的,自然就是一些人擅自決定于頤和園發動宮變的罪行。

譚嗣同死前在獄中寫了一首詩,竟然是梁啟超的僞作?事實到底如何

當然,這首詩究竟是不是譚嗣同所留,史學界還存在許多不同的聲音。

例如傅劍平便認為,黃彰健的說法中存在許多漏洞,尚需推敲。林旭在刑場上吟詠的絕命詩,是不是譚嗣同在獄中所留的原作,尚且存疑。既然連這一點都無法确認,就無法考證《獄中題壁》的“原版”内容究竟是什麼,對此的推斷自然是不成立的。想要研究譚嗣同所留的《獄中題壁》,就必須跳出詩舊有解說的藩籬。

此外,學界還存在另一種說法,就是梁啟超所寫的詩的确是譚嗣同的原詩,不過一些詞句做出了修改。支援這種說法的學者,查找了戊戌年刑部主事唐烜所寫的《留庵日鈔》,這本私人日記中出現了譚嗣同在監獄牆壁上的題詩。日記中的原文是這樣的:

“二十五日,晴,入署……在署聞同司朱君雲:譚逆嗣同被逮後,詩雲:望門投宿鄰張儉,忍死須臾待樹根。吾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從這裡可以看出,該版本的《獄中題壁》與《譚嗣同傳》中出現的詩基本一緻,僅出現了幾個錯别字。梁啟超之是以能獲得譚嗣同的遺作,根據《留庵日鈔》的說法可知當初譚嗣同的确将這首詩寫在了牆壁上,這首詩在許多刑部傳抄本中皆有出現。根據這一線索繼續推斷,梁啟超所擷取的資訊管道,應該是自刑部署内打聽來的。

譚嗣同死前在獄中寫了一首詩,竟然是梁啟超的僞作?事實到底如何

至于這些說法哪一種為真,筆者更傾向于最後一種說法。畢竟,這種說法有《留庵日鈔》這種實物證據,可信度更高。

參考資料:

【《獄中題壁》、《譚嗣同傳》、《留庵日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