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曆史人物的關羽,肯定是一員非常厲害的武将,但是有一個問題,你要說關羽這麼厲害,他究竟厲害在哪呢?相關材料就非常的少。
你看《三國志》的關羽傳、張飛傳,沒有多少他們漂亮的戰績。
為什麼會出現這麼一個情況?可能的一個原因,就是說陳壽在寫《三國志》的時候,很多事情他沒法寫,當時雖然已經是晉朝了,但是晉朝它是繼承着曹魏來的,很多曹操時代的那些功臣們,他們的子孫後代還要做官,反正至少還有勢力。
陳壽寫曆史,要寫關羽斬顔良,沒有問題,顔良是袁紹的人,是以陳壽寫,關羽怎麼從萬衆之中把顔良刺于馬下,然後斬首,他可以寫。
但要是寫關羽怎麼把于禁、滿寵、曹仁這些,給揍得不行,這個就不友善寫了。因為寫下來,人家很可能會有意見。
就好像今天你拍個電視劇,涉及到某個名人,可能人家子孫後代就找來了:你怎麼能這樣,你怎麼把我爺爺寫成這樣了?今天找你還相對來說影響小點,大不了把你這個劇給封了,不給你播。陳壽那個時代更可怕,第一可能涉及到很多的軍人之後,性子也比較剛猛,可能直接大街上就把人宰了。而且按照當時的風氣,你說我爺爺的壞話,說我祖爺爺的壞話,我把你給宰了,說出去都說我是個孝子賢孫,不但不會罵我,反而很可能會表彰我。
是以很多事情,陳壽就沒有辦法寫,他隻能寫大家提到關羽、張飛,都承認這倆人太厲害了,但是具體多厲害,隻能寫很少的一些事情。
雖然史書上沒寫,可是之後幾百年口耳相傳,都是說關羽、張飛特别的勇猛。清代有個學者叫趙翼,他就專門搜集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資料,一誇誰特别能打,就說這是「歇業之
勇」。
另外一方面,在民間産生了很多和關羽有關的傳說。因為按照當時的觀念,往往會認為一隻武将,如果不是好死的,比如關羽的結局、蘭敗被斬,那麼他死後會不甘心,就會給人間制造災難,比方說湖北江陵-一帶,就是關羽兵敗的地方,鬧瘟疫了,一說為什麼會有瘟疫,可能就會想,這是不是關羽的鬼魂作崇?是以那個時候,可能關羽就開始被當做一個瘟神給供起來了。供起來之後過了一段時間,瘟疫就過去了,供他還挺靈驗,于是這樣風氣就開始傳開。
古代軍隊往往是一個比較迷信的地方,因為軍隊需要自己的保護神,是以有些軍隊就信了關羽,就崇拜關羽。
當然帶有很大的偶然性。比方說,我是崇拜關羽的,你是崇拜項羽的,今天我這支隊伍和你那支隊伍打了一仗,然後我赢了,我赢了之後大家就會說,你看關羽靈驗,項羽不靈。就這麼傳下來,關羽的影響力就越來越大,到了宋代,影響力就已經相當大了。
到了明代,關羽的地位又取得了一次突破性的一個進展。怎麼回事?是因為軍隊它有國家級的祭典,就像文官要拜孔子,要拜文宣王樣,武将就要拜武成王。武成王本來供的是誰呢?是姜子牙。關羽在唐代曾經也進了武成王廟,就是在走廊裡邊呆着,而且很快又被拉出來了。
反正武成王原來供的是姜子牙,到了明代,朱元璋下了一道诏書,那道诏書說得很有理論高度的,就是說我們不要拜姜子牙,姜子牙叫武成王也不合适,因為他是周朝人,周朝也沒有皇帝,周朝周天子也就叫王。姜子牙是周天子的臣子,他又是一個那麼懂規矩的人,他怎麼會受得了自己也稱王。而且周朝的時候,也沒有明确的文官武将的劃分,了不起的大臣都是文武兼資的,都很擅長。是以我們沒有必要搞武成王廟,就不要再拜姜子牙了。
朱元璋就把武成王廟,就是姜子牙的祭典給廢了。這廢了之後,軍人們的想法是什麼?大家可以說說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