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抗倭名将戚繼光的攻守戰法

來源:中國民兵·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熊劍平

從抗倭名将戚繼光的諸多論兵著作中,可以看出他非常重視研究探讨“攻守之策”。在他看來,戰争應尤其注意“攻守結合”和“攻守适宜”。傳統的奇正之術,也被他繼承并發揚光大。

攻守并重,恃險固守

在戚繼光看來,所謂禦戎之策都歸結于攻與守:“惟戰守二端。”如果發起進攻,就一定要做到戰而勝之;如果決意防守,就一定要守得固若金湯。其實,就戰法而言,無論如何千變萬化,都會歸結于一攻一守。也就是說,進攻與防守,始終是戰争的基本形式。故此,《孫子兵法》等兵學經典,對攻守之道都有很多論述,經常将“攻”和“守”并列進行讨論,如:“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等。

考察戚繼光的軍事主張可以看出,他全面繼承了孫子的上述觀點。他認為,進攻和防守都可以奪取戰争主動權。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指出,“兵法:‘攻是守之機,守是攻之策。’自古防寇,未有專言戰而不言守者,亦未有專言守而不言戰者,二事難以偏舉。” 也就是說,攻和守無法截然分開,雖說是一對沖突,但始終互相依存。從中可以看出,戚繼光更強調的是攻守并重,明确反對“偏舉”,并且呼籲加強防守戰術的研究。

注重防守,這其實是針對當時明朝面臨外寇大肆掠奪的現狀而提出,非常具有針對性。戚繼光非常清楚當時邊務松弛的情況,他指出:

“當承平久,外寇以掠為務而弗力攻,故多講戰,腹裡尤絕不言守,卒然有變,何以應之?”

當時,無論是北邊的遊牧民族,還是南邊的倭寇,有不少襲擊都是深入腹地,大肆搶掠一番便撤走。對于這種來去匆匆、飄忽不定的襲擊,紮實有效的防守顯得更為重要。如果疏于防範,未能做好防備,那就隻能坐等敵寇前來侵犯。戚繼光論“防守”,非常看重依靠山川之險和修築炮台,認為“守險”和“恃險固守”,是“正全國之道”,既可以事半功倍地戍邊禦敵,也可以在防守中找到反攻機會,打擊來犯之敵。

進攻:“大戰之術”的核心

在反對“偏舉”的戚繼光看來,大概隻有一種情況下,應該全力以赴地發起進攻,即發起“大戰之術”時。戚繼光認為,一旦發現有利戰機,就應迅速集中兵力,果斷地打擊和消滅敵人。這便是他重視和反複強調的“大戰之術”。

戚繼光的“大戰之術”,主張消滅敵人有生力量,而且明顯更強調進攻。對此他在《練兵實紀》中有具體論述:

“大戰之術,隻是萬人一心,數萬人共為一死夫,務使胡虜大創。彼一敗後,便有十數年安,十數年生養受用,日後我們軍士皆過太平日子。”

從中可見,戚繼光所說“大戰之術”,其實是戰略決戰和戰略進攻。也就是說,希望畢其功于一役,通過發起大決戰來重創對手,使得此後能長久獲得安穩。在戚繼光看來,通過适時組織發起這種“大戰”,可以使得敵人“一戰心寒膽裂”,收長久之功。

提出如此主張,其實也在情理之中。戚繼光的作戰對手,或是遊弋海上的倭寇海盜,或是遊獵草原的騎兵隊伍。他們都具有靈活機動的特點,都以擄掠财貨和人口為基本戰争目标。一旦戰争目的實作,就會迅速撤出戰鬥,消失在茫茫大海或無垠草原,蹤迹難尋。與這樣的對手作戰,戚繼光必須強調一擊制敵。一旦發現作戰時機,就一定不可錯過。

奇正:攻守的力量配置設定

在戰争之前,分别“奇正”,即确定用兵謀略和進攻方向,是進行戰略決策的一個重要内容,是以《管子·幼官》中說“定依(正)奇勝”,意思是說在戰前能正确确定奇正戰法的就會在戰争中取得勝利。至于“以奇用兵”,更是兵家圭臬,經許多戰争實踐的反複檢驗。孫子指出:“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孫子不僅主張“以奇勝”,也借“以奇用兵”發展了“詭道”理論,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古代戰術理論。

戚繼光對于奇正的論述,并未超出傳統範疇。他在《止止堂集·策問》中指出:“用兵之法,不過衆與寡。衆寡之用,不過奇與正。衆則正用,寡則奇用,固定法也。然成列而鼓,用正之經也,将廢奇可欤?出其不意,用奇之權也,将廢正可欤?”在戚繼光看來,兩軍交戰,就兵力運用而言,尤其是進攻的發起,都需注意衆寡之用。而且,衆寡和奇正相伴相生:“衆則正,寡則奇。”不僅如此,運用奇正之術,一定不能拘泥,而應始終根據戰場的實際情形靈活展開。既需要使用正兵,也需要同時使用奇兵,将二者很好地結合起來。

這種結合衆寡和奇正探讨進攻的方法,是從《孫子兵法》到《唐太宗李衛公問對》等兵典重點讨論的内容,戚繼光對此忠實繼承,而且善于靈活運用。

(中國民兵·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