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向寵一生無功,為何他卻是諸葛亮《出師表》中唯一推薦的武将

蜀國那麼多戰将,但諸葛亮在《出師表》中,隻向劉禅推薦了一個向寵。不過我們仔細看向寵的一生,卻顯得默默無聞。《三國志》也隻是在寫他的哥哥向朗傳記的時候,簡單提了一下,說延熙三年,蜀國漢嘉地區的蠻夷發生叛亂,向寵帶兵前往鎮壓。結果在混戰中遇害,将士們奮不顧身把他的遺體奪回來。

向寵一生無功,為何他卻是諸葛亮《出師表》中唯一推薦的武将

(默默無聞的向寵)

就算是僅有的這點記載,也是他失敗的記錄,為何諸葛亮卻在《出師表》中,對他進行高度評價呢?

我們先來看看《出師表》是怎麼評價向寵的:“将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衆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諸葛亮的這一段推薦文字,實在值得我們後世好好學習。謹慎、得體,而又熱情。諸葛亮推薦向寵,并沒有隻是說向寵的優點,并沒有隻是說向寵是我推薦給你的,你得用。他先說向寵是先帝劉備看上的人。接着又說向寵是大家評價都很高的人(“衆議舉寵為督”)。然後才說出自己推薦的理由(“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然後再給劉禅做出安排(“營中之事,悉以咨之”)。

但是事實上,我們前面也說了,諸葛亮高度評價并推薦向寵,可是向寵一生顯得毫無作為,有的一次作為,也是失敗的經曆。難道是諸葛亮看走眼了嗎?

向寵一生無功,為何他卻是諸葛亮《出師表》中唯一推薦的武将

(諸葛亮劇照)

​我認為,諸葛亮不是看走眼,恰恰是推薦得非常得當。向寵一生不是沒有作為,而是有大作為。為什麼這麼說呢?

前面咱們抛出了個問題,蜀國那麼多大将,諸葛亮别的人不推薦,為什麼偏偏推薦向寵?原因很簡單,因為諸葛亮寫出師表的目的,是如何確定都城安定不出亂子。雖然蜀國有那麼多大将,但是那些大将都随諸葛亮北伐去了,他們能不能幹,根本不需要給劉禅說。諸葛亮要給劉禅說的,是保護都城安全的人。擔任中領軍的向寵,正是這樣的人。

諸葛亮為什麼覺得向寵是個保衛宮廷安全的不二人選呢?

一是向寵的性格好,和大家的關系處得比較好。這樣的人,不容易和大家發生沖突。(後來向寵犧牲後,屬下拼死把他的遺體搶回來,就是他人緣關系處得好的證明。)

二是向寵做事穩重,軍紀嚴明。劉備組織夷陵大戰被陸遜打敗後,大家都沒命地往回跑。結果當時是牙門将的向寵軍隊,雖然也在逃,但是紋絲不亂,是以受到劉備表揚。

向寵一生無功,為何他卻是諸葛亮《出師表》中唯一推薦的武将

(劉備劇照)

我們都知道,京城裡都住着高官、皇親國戚。當城防司令的,如果做事很慌亂,紀律又不好,遇到危險,怎麼保衛京城的安全呢?

是以,諸葛亮選擇向寵,肯定是很合适的。

那麼,為什麼受諸葛亮高度重視的向寵,一生默默無聞呢?

其實,我認為,這恰恰是向寵有大作為的表現。

大家都知道,對于蜀地來說,劉備是外來戶,當地人很多都不服他統治。劉備去世後,有一半的郡縣都造反了,就是一個證明。

但是向寵負責保衛京城後,京城基本上沒出過大事,沒發生過什麼亂子,這就是向寵把工作做得很好的表現,這也就是向寵的大功績。

至于向寵後來參加平定蠻夷之亂被殺(那時候諸葛亮已去世),也再一次證明,向寵隻适合京城保衛,不适合帶兵作戰。諸葛亮當年把他留在成都,而沒有帶去北伐,就是知人善任的表現。

(參考資料:《三國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