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道德淪喪的典型代表——魯惠公、魯桓公

春秋時期的起止時間按史家主流觀點是從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公元前770年是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公元前476年是周敬王四十四年,也就是周敬王的最後一年,總共295年。之後中國曆史進入戰國時期。在春秋時期,魯國經曆了十四位國君:魯孝公(公元前795---公元前769年)、魯惠公(公元前768---公元前723年)、魯隐公(公元前722---公元前712年)、魯桓公(公元前711---公元前694年)、魯莊公(公元前693---公元前662年)、魯闵公(公元前661---公元前660年)、魯僖公(公元前659---公元前627年)、魯文公(公元前626---公元前609年)、魯宣公(公元前608---公元前591年)、魯成公(公元前590---公元前573年)、魯襄公(公元前572---公元前542年)、魯昭公(公元前541---公元前510年)、魯定公(公元前509---公元前495年)、魯哀公(公元前494---公元前468年)。本文講述前四位。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道德淪喪的典型代表——魯惠公、魯桓公

周公雕像

魯孝公,姬姓,名稱,是魯武公之子,在位時間為前795年到前769年,他在位的最後兩年是春秋時期,也是西周滅亡東周建立的時期。公元前817年,魯武公帶兒子姬括和姬戲去朝見周宣王,周宣王喜歡姬戲,指令魯武公廢嫡長子姬括而立姬戲,周大夫樊仲甫勸阻周宣王這一有違禮制的行為,但周宣王不聽。周宣王的這一行為造成魯國内亂之事小,破壞禮制之事大,東周時期的禮崩樂壞不能不說與周天子的表率作用有關。同年,魯武公回到魯國之後即去世,公子姬戲即位,是為魯懿公。十年後,公元前807年,公子括之子伯禦發動叛亂,擊殺魯懿公,自立為君。這是對周宣王廢嫡行為的一個反擊。周宣王(前828年-前783年在位)也不服輸,公元前796年,周宣王率軍讨伐魯國,取勝之後,殺魯廢公伯禦,樊仲甫建議立魯武公的另一個兒子姬稱為魯君,因為姬稱以知禮出名,是為魯孝公。魯孝公在位27年,公元前769年,魯孝公去世,其子姬弗湟繼位,是為魯惠公。

魯惠公在位時間為公元前768年到公元前723年,在位46年。惠公在位期間,魯國承襲西周時魯國的大國地位,國勢也強。周平王允許秦文公用天子之禮祭祀天帝,惠公也向平王申請,周平王不同意,惠公怒而用天子之禮祭天,周平王不敢過問。魯惠公一生最大的醜事就是搶兒子的妻子,《左傳》開篇記載:

惠公元妃孟子。卒,繼室以聲子,生隐公。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為魯夫人,故仲子歸于我。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隐公立而奉之。

《史記魯世家》記載:

四十六年,惠公卒,長庶子息攝當國,行君事,是為隐公。初,惠公適夫人無子,公賤妾聲子生子息。息長,為娶于宋。宋女至而好,惠公奪而自妻之。生子允。登宋女為夫人,以允為太子。及惠公卒,為允少故,魯人共令息攝政,不言即位。

比較兩段記載,《左傳》明顯隐去了一段惠公奪子之妻的記載,這可能與《春秋》為魯國正史有關,而《左傳》是為《春秋》作的傳。結合兩段記載,事情的經過應該是這樣的:

一開始惠公正妻孟子沒有為惠公生下兒子就早逝了,惠公又娶了一個妾(聲子),她為惠公生下兒子姬息(即後來的隐公)。姬息長大後,惠公為姬息娶宋武公之女宋仲子為妻。惠公看到為兒子姬息娶的宋國公主長得很漂亮,就将其奪為自己的女人。宋仲子為魯惠公生下兒子姬允,惠公就将宋仲子升為正妻,立姬允為太子。魯惠公搶兒子妻的時候年紀應該很大了,因為惠公當國君就當了46年,并且《左傳》記載:“生桓公而惠公薨”;惠公去世之時,太子允還太幼小,是以讓長子息代為攝政,說明惠公生姬允之時最少也有五十多歲。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道德淪喪的典型代表——魯惠公、魯桓公

惠公在位46年卒,因太子姬允年幼,由庶長子姬息攝政,即魯隐公。公元前722年為隐公元年,《春秋》記事從這魯隐公元年開始。魯隐公在位十一年,到公元前712年,姬允已經十多歲了,用不了幾年,魯隐公就該歸政于姬允了。就在這時爆發了一場政變,《左傳》記載:“羽父請殺桓公,将以求太宰。公曰:‘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使營菟裘,吾将老焉。’羽父懼,反谮公于桓公而請弑之。”魯國大臣羽父為了當太宰,願意為隐公殺姬允,魯隐公講道德,不願幹這樣的事,他準備遵從其父遺願,等姬允長大後,将國君之位還給這位小弟,自己到菟裘這個地方養老。但羽父和姬允可沒有這麼仁慈,羽父怕姬允聽到自己的話而殺他,反而向姬允誣陷隐公說:“隐公想正式做國君,要除掉你,請允許我為你殺死隐公。”姬允答應了。十一月,隐公将要祭祀鐘巫之神,在社圃齋戒,住在蒍氏家中。羽父派人在蒍氏家殺死隐公,而立姬允為魯君,就是魯桓公。

在這場政治鬥争中,本來主動權是在魯隐公手中的,但他恪守道德,反而無辜受死。縱觀魯隐公的一生,先是其父搶了自己的妻子,又被本來是自己的妻子所生的兒子殺了自己,這不能不說魯隐公成了禮崩樂壞、道德淪喪時代的犧牲品。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劇。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道德淪喪的典型代表——魯惠公、魯桓公

影視劇中的魯隐公

魯桓公也沒有什麼好結果,公元前709年,魯桓公派羽父到齊國為自己迎娶齊國公主為桓公夫人。 前706年,這位齊女為桓公生下一子,其生日與桓公相同,是以起名叫“同”,為太子。公元前694年,魯桓公與夫人一同去齊國通路,桓公夫人與其親哥哥齊襄公私通。桓公知道了此事怒責夫人,夫人把桓公責罵之事告訴了齊侯。齊襄公宴請桓公,将桓公喝醉後,命彭生殺桓公于車中。魯人責問齊人,齊人殺死彭生向魯謝罪。魯國人立太子同為君,就是魯莊公。莊公之母桓公夫人于是留在齊國,不敢歸魯。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道德淪喪的典型代表——魯惠公、魯桓公

桓公之惡果,也許是與其父魯惠公共同作惡的報應。這就是春秋時魯國前四位國君的經曆,醜聞不斷:兄弟争位、父搶子妻、兄妹通奸、恩将仇報,正所謂禮崩樂壞、道德淪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