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道德沦丧的典型代表——鲁惠公、鲁桓公

作者:史隐

春秋时期的起止时间按史家主流观点是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公元前770年是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公元前476年是周敬王四十四年,也就是周敬王的最后一年,总共295年。之后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在春秋时期,鲁国经历了十四位国君:鲁孝公(公元前795---公元前769年)、鲁惠公(公元前768---公元前723年)、鲁隐公(公元前722---公元前712年)、鲁桓公(公元前711---公元前694年)、鲁庄公(公元前693---公元前662年)、鲁闵公(公元前661---公元前660年)、鲁僖公(公元前659---公元前627年)、鲁文公(公元前626---公元前609年)、鲁宣公(公元前608---公元前591年)、鲁成公(公元前590---公元前573年)、鲁襄公(公元前572---公元前542年)、鲁昭公(公元前541---公元前510年)、鲁定公(公元前509---公元前495年)、鲁哀公(公元前494---公元前468年)。本文讲述前四位。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道德沦丧的典型代表——鲁惠公、鲁桓公

周公雕像

鲁孝公,姬姓,名称,是鲁武公之子,在位时间为前795年到前769年,他在位的最后两年是春秋时期,也是西周灭亡东周建立的时期。公元前817年,鲁武公带儿子姬括和姬戏去朝见周宣王,周宣王喜欢姬戏,命令鲁武公废嫡长子姬括而立姬戏,周大夫樊仲甫劝阻周宣王这一有违礼制的行为,但周宣王不听。周宣王的这一行为造成鲁国内乱之事小,破坏礼制之事大,东周时期的礼崩乐坏不能不说与周天子的表率作用有关。同年,鲁武公回到鲁国之后即去世,公子姬戏即位,是为鲁懿公。十年后,公元前807年,公子括之子伯御发动叛乱,击杀鲁懿公,自立为君。这是对周宣王废嫡行为的一个反击。周宣王(前828年-前783年在位)也不服输,公元前796年,周宣王率军讨伐鲁国,取胜之后,杀鲁废公伯御,樊仲甫建议立鲁武公的另一个儿子姬称为鲁君,因为姬称以知礼出名,是为鲁孝公。鲁孝公在位27年,公元前769年,鲁孝公去世,其子姬弗湟继位,是为鲁惠公。

鲁惠公在位时间为公元前768年到公元前723年,在位46年。惠公在位期间,鲁国承袭西周时鲁国的大国地位,国势也强。周平王允许秦文公用天子之礼祭祀天帝,惠公也向平王申请,周平王不同意,惠公怒而用天子之礼祭天,周平王不敢过问。鲁惠公一生最大的丑事就是抢儿子的妻子,《左传》开篇记载:

惠公元妃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隐公立而奉之。

《史记鲁世家》记载:

四十六年,惠公卒,长庶子息摄当国,行君事,是为隐公。初,惠公適夫人无子,公贱妾声子生子息。息长,为娶于宋。宋女至而好,惠公夺而自妻之。生子允。登宋女为夫人,以允为太子。及惠公卒,为允少故,鲁人共令息摄政,不言即位。

比较两段记载,《左传》明显隐去了一段惠公夺子之妻的记载,这可能与《春秋》为鲁国正史有关,而《左传》是为《春秋》作的传。结合两段记载,事情的经过应该是这样的:

一开始惠公正妻孟子没有为惠公生下儿子就早逝了,惠公又娶了一个妾(声子),她为惠公生下儿子姬息(即后来的隐公)。姬息长大后,惠公为姬息娶宋武公之女宋仲子为妻。惠公看到为儿子姬息娶的宋国公主长得很漂亮,就将其夺为自己的女人。宋仲子为鲁惠公生下儿子姬允,惠公就将宋仲子升为正妻,立姬允为太子。鲁惠公抢儿子妻的时候年纪应该很大了,因为惠公当国君就当了46年,并且《左传》记载:“生桓公而惠公薨”;惠公去世之时,太子允还太幼小,所以让长子息代为摄政,说明惠公生姬允之时最少也有五十多岁。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道德沦丧的典型代表——鲁惠公、鲁桓公

惠公在位46年卒,因太子姬允年幼,由庶长子姬息摄政,即鲁隐公。公元前722年为隐公元年,《春秋》记事从这鲁隐公元年开始。鲁隐公在位十一年,到公元前712年,姬允已经十多岁了,用不了几年,鲁隐公就该归政于姬允了。就在这时爆发了一场政变,《左传》记载:“羽父请杀桓公,将以求太宰。公曰:‘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使营菟裘,吾将老焉。’羽父惧,反谮公于桓公而请弑之。”鲁国大臣羽父为了当太宰,愿意为隐公杀姬允,鲁隐公讲道德,不愿干这样的事,他准备遵从其父遗愿,等姬允长大后,将国君之位还给这位小弟,自己到菟裘这个地方养老。但羽父和姬允可没有这么仁慈,羽父怕姬允听到自己的话而杀他,反而向姬允诬陷隐公说:“隐公想正式做国君,要除掉你,请允许我为你杀死隐公。”姬允答应了。十一月,隐公将要祭祀钟巫之神,在社圃斋戒,住在蒍氏家中。羽父派人在蒍氏家杀死隐公,而立姬允为鲁君,就是鲁桓公。

在这场政治斗争中,本来主动权是在鲁隐公手中的,但他恪守道德,反而无辜受死。纵观鲁隐公的一生,先是其父抢了自己的妻子,又被本来是自己的妻子所生的儿子杀了自己,这不能不说鲁隐公成了礼崩乐坏、道德沦丧时代的牺牲品。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道德沦丧的典型代表——鲁惠公、鲁桓公

影视剧中的鲁隐公

鲁桓公也没有什么好结果,公元前709年,鲁桓公派羽父到齐国为自己迎娶齐国公主为桓公夫人。 前706年,这位齐女为桓公生下一子,其生日与桓公相同,所以起名叫“同”,为太子。公元前694年,鲁桓公与夫人一同去齐国访问,桓公夫人与其亲哥哥齐襄公私通。桓公知道了此事怒责夫人,夫人把桓公责骂之事告诉了齐侯。齐襄公宴请桓公,将桓公喝醉后,命彭生杀桓公于车中。鲁人责问齐人,齐人杀死彭生向鲁谢罪。鲁国人立太子同为君,就是鲁庄公。庄公之母桓公夫人于是留在齐国,不敢归鲁。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道德沦丧的典型代表——鲁惠公、鲁桓公

桓公之恶果,也许是与其父鲁惠公共同作恶的报应。这就是春秋时鲁国前四位国君的经历,丑闻不断:兄弟争位、父抢子妻、兄妹通奸、恩将仇报,正所谓礼崩乐坏、道德沦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