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春秋战国时代的会盟故事:谷邱会盟里的鲁桓公,脸都丢完了

作者:东山雅韵
春秋战国时代的会盟故事:谷邱会盟里的鲁桓公,脸都丢完了

鲁桓公的谷邱会盟

春秋战国时代很多盟会,大多相谈甚欢,会议议题也都得到确认。而在春秋时代有场盟会,来来回回开了三场,规格相当高,两国国君亲自会面,然而会盟之事最后却没有达到目的,反而是引发了一场战争。这就不是两国国君所能想到的了。

这件事情还要说到郑国与宋国之间的矛盾。宋国的宋庄公扶持郑国公子突归国即位,是为郑国厉公。郑厉公曾经承诺宋庄公,成为郑国国君而后就要割让三城,并给予白璧、黄金,每年给宋国贡纳谷赋。只是当郑厉公成功归国而后,对承诺之言有所反悔,于是便请鲁桓公居间调和。

这位鲁桓公是个热心肠,当郑国使臣来访,鲁桓公“亲往宋,为汝君求解”。鲁国派遣公子柔到宋国约定会盟日期,鲁国在当时还是诸侯列国中还有相当号召力,周天子式微而后真正掌握着纯正周礼的诸侯国就是鲁国。因此宋庄公不能怠慢,说的是“既鲁君有言相订,寡人当躬造鲁境,岂肯烦君远辱?”从会盟的开始来看,这场会盟似乎应该是好预兆。

春秋战国时代的会盟故事:谷邱会盟里的鲁桓公,脸都丢完了

鲁国人与宋国人的第一场相会是在扶钟之地,真正的主人公并没有到场,也可能是因为宋庄公多次派人到郑国要求郑厉公兑现承诺,宋国与郑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处于相对紧张时期。于是便有“鲁侯代郑称谢,并为求宽”,但谈判的进程不是那么顺利。对宋庄公而言,宋国耗费国力财力扶持郑厉公,郑厉公忘恩负义,不能兑现承诺,就是大大的不对。

实际上郑厉公并没有完全撕毁盟约,而是希望以金玉谷赋替代城池,暂行先赔偿于宋国。但郑国与宋国之间的矛盾,岂非财富可以替代。当年郑庄公派遣大军攻打宋国之时,还曾把宋国宗庙之鼎送于鲁国,这对宋国而言是大大耻辱。因此当宋庄公有机会夺取郑国城池一雪前辱,当然是以占据郑国城池为最佳目的。鲁桓公即便“寡人可能力保”,以证明郑厉公不会背约,宋庄公却要鲁桓公规劝郑厉公尽早割让三城,说的是“惟君早为寡人图之”,第一场会面鲁桓公“怏怏而罢”。

对鲁桓公而言,这场会面已经是给予郑国极大面子。可是郑国人对土地之执念甚重,偏偏就不能认同郑国割让土地给宋国这个事情,于是又拿出了宗庙之器商彝。这个商彝是当年宋国人为与郑国谈判,主动把宋国的商彝朝贡给郑国,以此求得苟且的地位。郑国人拿出这个东西来,准备请鲁桓公“纳还宋府库,以当三城”。事实上鲁桓公此时已是有所抵触,但估计鲁桓公本身是个不会拒绝的国君,受到郑国之委托,又是亲自来到宋国,与宋庄公在谷邱之地第二次相会。

春秋战国时代的会盟故事:谷邱会盟里的鲁桓公,脸都丢完了

在郑厉公看来,归还宋国当年的宗庙之器,相当于拿出了最大的诚意,是决意要和宋国建立长久同盟关系。但宋庄公哪里是那种善罢甘休的人物,当时就“勃然变色”和“两颊发赤”,终究是顾左而言他。这个时候燕国人又跑到宋国来,请求与宋国共同与齐国请成以保社稷,显然燕国是要请宋国当和事佬,解除燕国与齐国之间的矛盾。宋庄公借此即不顾鲁桓公之事,反是与燕国共议请成之事。鲁桓公当然是聪明人,见宋庄公并无宽恕郑国之意,便以为齐国世仇纪国乞好来转移话题,第二场谷邱结盟,就又变成了鲁、宋、燕三国结盟,完全跟郑国没有任何关系。相当于郑国提交了议题,结果被完全否决。

宋庄公此后根本不理会鲁国之请,对郑国之督促更是变本加厉,《东周列国志》载:“不绝于道”。郑国人终究没有任何办法,最后又找鲁桓公。鲁桓公这个人最大的问题就是,一次拒绝了,两次也拒绝了,作为国君的颜面已是丧失殆尽,那再有第三次鲁桓公按理来说就应该不再主动约盟宋国。但鲁桓公“又约宋公于虚龟之境面会,以决平郑之事。”鲁桓公如此,宋庄公也如此,两大国君似乎就郑国之事卯上了劲,“宋公不至”,只是派了使臣告诉鲁桓公说:“寡君与郑自有成约,君勿与闻可也。”意思就是宋国跟郑国之间早有约定,你鲁国就别来掺合。这就惹怒了鲁桓公,与郑伯会于武父之地,约定连兵征伐宋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