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春秋戰國時代的會盟故事:谷邱會盟裡的魯桓公,臉都丢完了

春秋戰國時代的會盟故事:谷邱會盟裡的魯桓公,臉都丢完了

魯桓公的谷邱會盟

春秋戰國時代很多盟會,大多相談甚歡,會議議題也都得到确認。而在春秋時代有場盟會,來來回回開了三場,規格相當高,兩國國君親自會面,然而會盟之事最後卻沒有達到目的,反而是引發了一場戰争。這就不是兩國國君所能想到的了。

這件事情還要說到鄭國與宋國之間的沖突。宋國的宋莊公扶持鄭國公子突歸國即位,是為鄭國厲公。鄭厲公曾經承諾宋莊公,成為鄭國國君而後就要割讓三城,并給予白璧、黃金,每年給宋國貢納谷賦。隻是當鄭厲公成功歸國而後,對承諾之言有所反悔,于是便請魯桓公居間調和。

這位魯桓公是個熱心腸,當鄭國使臣來訪,魯桓公“親往宋,為汝君求解”。魯國派遣公子柔到宋國約定會盟日期,魯國在當時還是諸侯列國中還有相當号召力,周天子式微而後真正掌握着純正周禮的諸侯國就是魯國。是以宋莊公不能怠慢,說的是“既魯君有言相訂,寡人當躬造魯境,豈肯煩君遠辱?”從會盟的開始來看,這場會盟似乎應該是好預兆。

春秋戰國時代的會盟故事:谷邱會盟裡的魯桓公,臉都丢完了

魯國人與宋國人的第一場相會是在扶鐘之地,真正的主人公并沒有到場,也可能是因為宋莊公多次派人到鄭國要求鄭厲公兌現承諾,宋國與鄭國之間的外交關系處于相對緊張時期。于是便有“魯侯代鄭稱謝,并為求寬”,但談判的程序不是那麼順利。對宋莊公而言,宋國耗費國力财力扶持鄭厲公,鄭厲公忘恩負義,不能兌現承諾,就是大大的不對。

實際上鄭厲公并沒有完全撕毀盟約,而是希望以金玉谷賦替代城池,暫行先賠償于宋國。但鄭國與宋國之間的沖突,豈非财富可以替代。當年鄭莊公派遣大軍攻打宋國之時,還曾把宋國宗廟之鼎送于魯國,這對宋國而言是大大恥辱。是以當宋莊公有機會奪取鄭國城池一雪前辱,當然是以占據鄭國城池為最佳目的。魯桓公即便“寡人可能力保”,以證明鄭厲公不會背約,宋莊公卻要魯桓公規勸鄭厲公盡早割讓三城,說的是“惟君早為寡人圖之”,第一場會面魯桓公“怏怏而罷”。

對魯桓公而言,這場會面已經是給予鄭國極大面子。可是鄭國人對土地之執念甚重,偏偏就不能認同鄭國割讓土地給宋國這個事情,于是又拿出了宗廟之器商彜。這個商彜是當年宋國人為與鄭國談判,主動把宋國的商彜朝貢給鄭國,以此求得苟且的地位。鄭國人拿出這個東西來,準備請魯桓公“納還宋府庫,以當三城”。事實上魯桓公此時已是有所抵觸,但估計魯桓公本身是個不會拒絕的國君,受到鄭國之委托,又是親自來到宋國,與宋莊公在谷邱之地第二次相會。

春秋戰國時代的會盟故事:谷邱會盟裡的魯桓公,臉都丢完了

在鄭厲公看來,歸還宋國當年的宗廟之器,相當于拿出了最大的誠意,是決意要和宋國建立長久同盟關系。但宋莊公哪裡是那種善罷甘休的人物,當時就“勃然變色”和“兩頰發赤”,終究是顧左而言他。這個時候燕國人又跑到宋國來,請求與宋國共同與齊國請成以保社稷,顯然燕國是要請宋國當和事佬,解除燕國與齊國之間的沖突。宋莊公借此即不顧魯桓公之事,反是與燕國共議請成之事。魯桓公當然是聰明人,見宋莊公并無寬恕鄭國之意,便以為齊國世仇紀國乞好來轉移話題,第二場谷邱結盟,就又變成了魯、宋、燕三國結盟,完全跟鄭國沒有任何關系。相當于鄭國送出了議題,結果被完全否決。

宋莊公此後根本不理會魯國之請,對鄭國之督促更是變本加厲,《東周列國志》載:“不絕于道”。鄭國人終究沒有任何辦法,最後又找魯桓公。魯桓公這個人最大的問題就是,一次拒絕了,兩次也拒絕了,作為國君的顔面已是喪失殆盡,那再有第三次魯桓公按理來說就應該不再主動約盟宋國。但魯桓公“又約宋公于虛龜之境面會,以決平鄭之事。”魯桓公如此,宋莊公也如此,兩大國君似乎就鄭國之事卯上了勁,“宋公不至”,隻是派了使臣告訴魯桓公說:“寡君與鄭自有成約,君勿與聞可也。”意思就是宋國跟鄭國之間早有約定,你魯國就别來摻合。這就惹怒了魯桓公,與鄭伯會于武父之地,約定連兵征伐宋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