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何與上司相處?

作者:劉田忠1

劉田忠

張宏傑先生撰寫的《曾國藩傳》提到了老曾同志與三位上司的關系,讀來令人深思。

一、穆彰阿。郭佳·穆彰阿(1782年-1856年),字子樸,号鶴舫,别号雲漿山人,滿洲鑲藍旗人,清朝大臣。穆彰阿進士出身,曆任庶吉士、刑部侍郎、左都禦史、理藩院尚書、漕運總督、軍機大臣、翰林院掌院學士、文華殿大學士等職。他擔任軍機大臣二十餘年,善于揣摩上意,深受道光皇帝的寵信,權傾内外。鴉片戰争期間,穆彰阿主張議和,誣陷林則徐等主戰派,并主持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鹹豐皇帝繼位後,重新起用林則徐等人,将穆彰阿革職,永不叙用。鹹豐六年(1856年),穆彰阿病死。清史評價穆彰阿:“在位二十年,亦愛才,亦不大貪,僞性巧佞,以期望蒙蔽為務”。正是由于穆愛才,自從賞識起了來自湖南農村的老曾同志,還主動向他索取曾所作的應試詩賦,逢年過節還請老曾同志到府上打打牙祭,壯壯人脈,這可幫了大忙了,從此在他的一路幫襯下曾青雲直上。可以這樣說,穆是老曾同志仕途生涯的第一位伯樂,幫助這匹千裡馬蹄疾步穩,一直當上了五部侍郎,九年升了十級,簡直坐上了直升機。熟悉老曾同志的人都知道,他農村家庭出身,也沒有優厚資源和錢财基礎,也沒啥子稀罕物件送給穆,能夠得到穆的幫助,真是撞大運了。後來老曾總督兩江手握重權時,穆早被鹹豐革職,也沒報上什麼恩,隻能拿些銀子送給他的家人,幫助穆的子孫安排個差事而已。

二、肅順。愛新覺羅·肅順(1816年11月26日—1861年9月),滿洲鑲藍旗人,晚清宗室、權臣,字雨亭,鄭獻親王濟爾哈朗七世孫,鄭慎親王烏爾恭阿第六子。自道光中期曆任禦前大臣、總管内務府大臣、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等職。深為鹹豐帝信用,與其兄鄭親王端華及怡親王載垣互相倚重,煊赫一時。鹹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鹹豐帝駕崩前受命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老曾同志創辦湘軍後雖然屢戰屢捷,但是始終有求于人,沒有什麼實際權力,幸得肅順眼光獨到,認為如此亂局非漢人收拾不可,極力為老曾美言,力主老曾總督兩江。肅順被殺後,慈禧查抄肅順家中的私人信件,發現天下大多督撫都與當時這位炙手可熱的大臣有過私相來往,而唯獨沒有發現老曾同志的,以緻于慈禧感慨老曾同志真是忠心,越來越信任了。

三、奕譞。愛新覺羅·奕譞(1840年10月16日—1891年1月1日),字樸庵,号九思堂主人,又号退潛主人。道光帝第七子,鹹豐帝異母弟,光緒帝生父。母為莊順皇貴妃烏雅氏,其大福晉為慈禧太後胞妹。晚清政治家,光緒初年軍機處的實際控制者。道光三十年(1850年)封為醇郡王。鹹豐帝死後奕譞與恭親王配合慈禧太後發動辛酉政變,是以慈禧太後開始重用奕譞。同治三年(1864年),奕譞加親王銜。同治十一年(1872年)晉封親王。光緒登基,他又被加封親王世襲罔替。光緒十年(1884年),恭親王奕訢所帶領的軍機處被慈禧全班斥退,史稱甲申易樞,奕譞開始以商辦之名接掌政權。光緒十一年(1885年),總理海軍衙門,任内挪用海軍經費修建頤和園。光緒十六年(1890年)十一月(公曆1891年1月1日),醇親王奕譞薨于藩邸,時年51歲,谥号醇賢親王。奕譞與側福晉所生的五子載沣襲封醇親王爵位,載沣的長子溥儀為清朝末代皇帝。

奕譞作為慈禧的妹夫在曾國藩晚年多次想交好,欲增強自己的政治實力與哥哥恭親王奕訢一争高下,正常人正愁提着豬頭找不着廟門呢。奈何老曾同志油鹽不進,寫信不回。後來,奕譞不甘心,主動寫了幾首詩讓老曾同志點評下,希望應和下,老曾還是不搭理。終于,老曾讓帶信的人回複,我這裡幾乎不和别人通信,不能因為您老改變了我的習慣做法,再加上我有原則,一貫不和親貴私下來往,還請見諒。老曾就是這麼牛!

與上司如何處理關系?老曾同志作出了樣子:不主動、不逢迎、不涉錢、不貪物、不私交、不親附、不取巧。我們要做到:第一,自己工作要幹好;第二,多向上司彙報,争取工作支援;第三,私人交往要有底線,堅決避免金錢往來,不給上司添麻煩不給自己惹麻煩。

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