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李婷 雅安觀察 廖詩雪 /文 雅安觀察 黃剛 /圖
“現在出門見到大熊貓,對我們來說已不是新鮮事喽。”近日,寶興縣生态管護員胡開義打開手機相冊,找出他拍攝的大熊貓照片,語氣頗為自豪。
寶興縣是四川最容易偶遇大熊貓的地區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一隻大熊貓科學發現地、國家生态文明建設示範縣。2021年10月12日,大陸正式設立包括大熊貓國家公園在内的首批國家公園。其中,大熊貓國家公園寶興片區的面積占該縣縣域面積的81.7%。
大熊貓國家公園正式設立3年來,寶興縣是如何讓人與大熊貓和諧相處,實作生态共富的?
胡開義和他手機裡拍到的大熊貓
加強生态管護
大熊貓“串門”次數變多
胡開義最近一次遇到大熊貓是在3月。“當時我正在山上巡查,看到相隔約百米遠,一隻大熊貓在慢悠悠地爬坡。”胡開義說,遇到大熊貓後,他還有“職責在身”——需要拍下視訊或照片,按标準采集大熊貓留下的痕迹,提供給科研人員。
這些痕迹,是确認境内大熊貓身份的重要依據。據最新統計,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片區大熊貓野外年遇見數已由178隻上升到185隻。
除了助力科研,管護員還有一項重要任務——排查在國家公園内,是否有危害動植物的事件。寶興縣硗碛藏族鄉夾拉村管護員楊漢彬說,得益于自然修複和日常監督,現在泥土被樹根穩固住,災害發生頻率相對變少。“大熊貓來‘串門’的次數也變多了。有一次,大熊貓來村裡喝了水,慢悠悠地往回走,距離我僅3米。”
大熊貓國際文化交流中心
在大熊貓國家公園寶興片區,還有300多名像胡開義、楊漢彬一樣的當地居民成了生态管護員,從事巡山護林、護村防火、入戶宣傳等工作。在管護員的宣傳下,更多的村民意識到保護生态的重要性,從“伐木工”主動變為“護林員”,最終成為生态保護的受益者。此外,雅安市首份“司法+碳彙”協作協定落戶寶興,用司法力量更好地保護大熊貓國家公園生态。
大熊貓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内的主題展館融入自然教育
深挖文化内涵
為入口社群注入發展活力
“近5萬社群居民被聘為生态管護員。”日前,在國家公園和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成效新聞釋出會上,國家林草局自然保護地管理司司長張利明介紹,國家公園從試點探索到正式設立、全面發展,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和重要進展。
在寶興縣,該縣建立了“園地一體化”機制,縣、鄉、村三級主要行政上司被納入國家公園管護體系并兼任站長(點長),一體推進區域發展和公園建設。
“入口社群是大熊貓國家公園保護和發展之間的紐帶,我們也努力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路徑。”寶興縣林業局副局長鄒波介紹,2023年,“寶興穆坪”被納入全國首批10個大熊貓國家公園重點入口社群。
今年國慶節前夕,記者走進寶興縣穆坪鎮,看到道路兩旁是五彩缤紛的花牆,在“熊貓古城”字樣的牌坊兩側,是兩個穿着藏族服飾披着哈達的大熊貓花燈,歡迎遊客到來。
9月24日晚,雅安市寶興縣“遊熊貓古城,逛熊貓燈會,享慢城生活”活動亮燈啟動儀式舉行,标志着該縣“熊貓慢城”系列特色活動拉開帷幕。
寶興縣手握“大熊貓”這個超級IP,通過深挖大熊貓文化内涵,開放了大熊貓國際文化交流中心,主打像大熊貓一樣的“慢生活”。寶興縣文化廣播電視體育和旅遊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國慶長假期間,當地舉辦“熊貓慢城”系列特色活動,包括迎國慶·賞熊貓燈會、“熊貓慢城”主題美食集市、“花舞·熊貓慢城”賞花季等,未來還将持續開發森林康養、自然研學、熊貓文創等,為大熊貓國家公園入口社群注入發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