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人歌》〝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脫千金之劍兮帶丘墓〞,杜甫詩句〝把劍覓徐君〞,說的都是吳王阖闾的四叔季劄的事迹。季劄又被稱為〝公子劄〞、〝季子〞、〝延陵季子〞等,他是延陵吳氏的先祖。《史記·吳太伯世家》中稱他為〝季劄〞,《漢書》中稱他為〝吳劄〞,班昭 《東征賦》〝吳劄稱多君子兮,其言信而有徵〞,也稱他為〝吳劄〞。一些百科詞條裡,會把〝季劄〞稱為〝姬劄〞,一些百科詞條稱季劄為〝姬姓壽氏〞,理由可能是他父親吳王壽夢的庶支子孫中,後來有〝壽〞為氏的。
壽夢有子四人,長曰諸樊,次曰馀祭(句餘或戴吳),次曰餘眜(夷末或夷昧),次曰季劄。 ――《史記·吳太伯世家》
季劄的大哥在《左傳》和《史記》中稱〝諸樊〞,《春秋》稱〝吳子遏〞(吳國是子爵),《公羊傳》記作〝谒〞,後來出土文獻證明〝諸樊〞為假字。一些百科詞條中認為他字〝季劄〞,就像孔子字〝仲尼〞一樣,〝仲〞與〝季〞表排行多用于古人的〝字〞。當然也有認為他名〝劄〞的,〝季〞僅表排行暫略去不計,一個人的〝名〞和〝字〞意思會互相關聯,但絕不可能是同一個字,如陸績字公紀,〝績〞與〝紀〞隻是音同而已。〝季劄〞既然被為稱為〝公子劄〞,那麼〝劄〞應該是他的名,就像〝公子小白〞中的〝小白〞是齊桓公的〝名〞一樣。他是吳王壽夢最小的兒子,是以稱〝季劄〞(和〝老小劄〞差不多一個意思)。
章炳麟先生《馗書》記載〝往往以官、字、谥、邑為氏,……自是女子稱姓,男子稱氏,氏複遠迹其姓,以别婚姻〞。如秦昭王之母來自楚國,〝芈〞就是她娘家的姓,〝八子〞是她的位份,有人稱她為〝羋八子〞。宣姜、文姜、武姜中的〝姜〞,是她們娘家的姓,說明她們都是齊國人。姓别婚姻,氏明貴賤。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戰國末期才出現〝姓氏合流〞的趨勢,漢以後〝姓〞與〝氏〞基本上沒有差別了。舉個例子,我們知道五姓七族(家/望)包括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荥陽鄭氏等,讓我們看到〝姓〞與〝氏〞基本沒有差別了。
太史公寫《史記》時,已經是〝姓氏合流〞了,但〝姬昌〞和〝姬發〞在《史記·周本紀》中仍被記為〝文王〞、〝武王〞。或許太史公彙總之前史料,認為這樣稱他們并沒錯,總之沒有稱他們的姓――姬。之後的史料才稱有他們為〝姬昌〞或〝姬發〞的,如宋代王谠《唐語林·卷二·文學》〝姬昌好德、呂望(姜姓呂氏)潛華〞。秦始皇嬴姓趙氏名政(正),故而稱他為〝趙政〞,并不是因為他母親是趙國人。顧炎武《日知錄》的一段話,證明太史公所處的時代已經〝姓氏合流〞了,〝氏〞已經逐漸同化為〝姓〞了,如稱秦始皇〝姓趙氏〞。是以今天問您貴姓(而不是問您貴氏)的〝姓〞,絕大多數是先秦時期的〝氏〞。
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司馬遷)始混而為一,本紀于秦始皇則曰「姓 趙氏」,于漢高祖則曰「姓 劉氏」。 ――顧炎武《日知錄》
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見過有人稱管仲為〝姬夷吾(與晉惠公同名同姓)〞的嗎?肯定沒有,《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出自《孟子·告子下》,裡面有〝管夷吾舉于士〞的句子。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也沒有人稱孔子為〝子丘〞吧?楚國王室是羋姓熊氏,我們會看到楚武王熊通、楚文王熊赀、楚莊王熊侶(旅)等這樣的記載,沒有見過稱他們為芈通、芈赀和羋侶的。屈原,芈姓屈氏名平字原(《離騷》中名正則字靈均),我僅在電視劇中看到過稱他為〝芈原〞。
最後說一下,楚相孫叔敖,芈姓蔿氏名敖字孫叔。孔子父親叔梁纥,子姓孔氏名纥字叔梁。〝伯、仲、叔、季〞和〝孟、仲、季〞都表排行,〝伯〞是嫡出的老大,〝孟〞是庶出的老大,〝季〞表示最小。〝孫叔敖〞與〝叔梁纥〞都是表排行的〝字〞+〝名〞的組合,再如百裡奚的兒子――孟明視(姜姓百裡氏名視字孟明,也稱〝百裡孟明視〞),也屬于這種現象。那麼與這幾個人同處春秋時期的吳王阖闾的四叔――公子劄,在他的〝名〞前面加上表示排行的〝季〞,稱他為〝季劄〞也就不足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