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人歌》〝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杜甫诗句〝把剑觅徐君〞,说的都是吴王阖闾的四叔季札的事迹。季札又被称为〝公子札〞、〝季子〞、〝延陵季子〞等,他是延陵吴氏的先祖。《史记·吴太伯世家》中称他为〝季札〞,《汉书》中称他为〝吴札〞,班昭 《东征赋》〝吴札称多君子兮,其言信而有徵〞,也称他为〝吴札〞。一些百科词条里,会把〝季札〞称为〝姬札〞,一些百科词条称季札为〝姬姓寿氏〞,理由可能是他父亲吴王寿梦的庶支子孙中,后来有〝寿〞为氏的。
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馀祭(句余或戴吴),次曰余眜(夷末或夷昧),次曰季札。 ――《史记·吴太伯世家》
季札的大哥在《左传》和《史记》中称〝诸樊〞,《春秋》称〝吴子遏〞(吴国是子爵),《公羊传》记作〝谒〞,后来出土文献证明〝诸樊〞为假字。一些百科词条中认为他字〝季札〞,就像孔子字〝仲尼〞一样,〝仲〞与〝季〞表排行多用于古人的〝字〞。当然也有认为他名〝札〞的,〝季〞仅表排行暂略去不计,一个人的〝名〞和〝字〞意思会相互关联,但绝不可能是同一个字,如陆绩字公纪,〝绩〞与〝纪〞只是音同而已。〝季札〞既然被为称为〝公子札〞,那么〝札〞应该是他的名,就像〝公子小白〞中的〝小白〞是齐桓公的〝名〞一样。他是吴王寿梦最小的儿子,所以称〝季札〞(和〝老小札〞差不多一个意思)。
章炳麟先生《馗书》记载〝往往以官、字、谥、邑为氏,……自是女子称姓,男子称氏,氏复远迹其姓,以别婚姻〞。如秦昭王之母来自楚国,〝芈〞就是她娘家的姓,〝八子〞是她的位份,有人称她为〝羋八子〞。宣姜、文姜、武姜中的〝姜〞,是她们娘家的姓,说明她们都是齐国人。姓别婚姻,氏明贵贱。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战国末期才出现〝姓氏合流〞的趋势,汉以后〝姓〞与〝氏〞基本上没有区别了。举个例子,我们知道五姓七族(家/望)包括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等,让我们看到〝姓〞与〝氏〞基本没有区别了。
太史公写《史记》时,已经是〝姓氏合流〞了,但〝姬昌〞和〝姬发〞在《史记·周本纪》中仍被记为〝文王〞、〝武王〞。或许太史公汇总之前史料,认为这样称他们并没错,总之没有称他们的姓――姬。之后的史料才称有他们为〝姬昌〞或〝姬发〞的,如宋代王谠《唐语林·卷二·文学》〝姬昌好德、吕望(姜姓吕氏)潜华〞。秦始皇嬴姓赵氏名政(正),故而称他为〝赵政〞,并不是因为他母亲是赵国人。顾炎武《日知录》的一段话,证明太史公所处的时代已经〝姓氏合流〞了,〝氏〞已经逐渐同化为〝姓〞了,如称秦始皇〝姓赵氏〞。所以今天问您贵姓(而不是问您贵氏)的〝姓〞,绝大多数是先秦时期的〝氏〞。
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司马迁)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 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 刘氏」。 ――顾炎武《日知录》
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见过有人称管仲为〝姬夷吾(与晋惠公同名同姓)〞的吗?肯定没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告子下》,里面有〝管夷吾举于士〞的句子。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也没有人称孔子为〝子丘〞吧?楚国王室是羋姓熊氏,我们会看到楚武王熊通、楚文王熊赀、楚庄王熊侣(旅)等这样的记载,没有见过称他们为芈通、芈赀和羋侣的。屈原,芈姓屈氏名平字原(《离骚》中名正则字灵均),我仅在电视剧中看到过称他为〝芈原〞。
最后说一下,楚相孙叔敖,芈姓蔿氏名敖字孙叔。孔子父亲叔梁纥,子姓孔氏名纥字叔梁。〝伯、仲、叔、季〞和〝孟、仲、季〞都表排行,〝伯〞是嫡出的老大,〝孟〞是庶出的老大,〝季〞表示最小。〝孙叔敖〞与〝叔梁纥〞都是表排行的〝字〞+〝名〞的组合,再如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姜姓百里氏名视字孟明,也称〝百里孟明视〞),也属于这种现象。那么与这几个人同处春秋时期的吴王阖闾的四叔――公子札,在他的〝名〞前面加上表示排行的〝季〞,称他为〝季札〞也就不足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