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晉明帝——晉朝最靠譜的皇帝,他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

作者:玫瑰後花園

時間到了公元322年(陽曆323年的一月),這一年,東晉第一個皇帝司馬睿去世,活了47歲,在位僅僅五年。對于一個風雨飄搖的王朝,對于一個中興之君顯然是不夠的。可惜天不佑人啊。曆史的車輪還在向前滾動,接力棒傳到了他的大兒子--晉明帝司馬紹的手裡。

晉明帝——晉朝最靠譜的皇帝,他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

晉明帝司馬紹(299年-325年),字道畿,元皇帝(司馬睿)長子也。幼而聰哲,為元帝所寵異。司馬家幾代長子長孫都沒有得到這樣的評價了。難得啊。322年-325年在位,去世時年僅27歲,在位僅三年。谥号明皇帝,廟号肅祖,葬于武平陵。要知道,他爹司馬睿,東晉的開國之主,也沒得到祖的廟号。帝母荀氏,燕代人,司馬紹長得像外族,須黃。按照今天的話來說,司馬紹是一個中外混血。是以,王敦稱其為:黃須鮮卑奴

晉明帝——晉朝最靠譜的皇帝,他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

此時的東晉

從上圖可以看到,此時的北方,早已經是五胡的天下。而東晉内部,王敦叛亂,隻要王敦一不高興,皇帝的小命很可能就沒了。除了王敦以外,黃霧四塞,京師火,越巂太守李钊、漢嘉太守王載以郡叛,這個二十出頭的少年,接手的就是這麼一個江山。

穩定江山

攘外必先安内,司馬紹明白這個道理。内部最大的敵人就是王敦。既然找到了關鍵人物,那麼就要用針對性的方法去解決。王敦一個人沒辦法叛亂,他依靠的是琅琊王氏為代表的士族階層。要想打敗王敦,就得先剝離王敦與這些人的利益關系。瓦解王敦的基礎。琅琊王氏除了王敦,影響力最大的就是朝中的王導。王導是司馬睿的重要合夥人,因為與王敦的暧昧關系,在司馬睿後期,王導逐漸不被信任。但是,司馬紹登基之後,依然重用王導。王導就死心塌地的倒向了皇帝這一邊。王導的戰隊,決定了成敗的關鍵。重用王導這招,很快就奏效了。

就在登基的第二年,王敦想利用入朝的機會,趁機進攻都城。王敦的侄子王允之在聽說了王敦的計劃之後,秘密的告訴了自己的父親王舒,王舒又通報給了王導,王導又報告給了司馬紹。這樣子,司馬紹就得到了提前準備,提前安排的機會。敵人就是要從内部瓦解的。

同年七月,在提早準備的情況下,司馬紹身先士卒“帝躬率六軍,出次南皇堂。至癸酉夜,募壯士,遣将軍段秀、中軍司馬曹渾、左衛參軍陳嵩、鐘寅等甲卒千人渡水,掩其未備。平旦,戰于越城,大破之,斬其前鋒将何康。王敦憤惋而死。”就這樣成功的擊敗了王敦的軍隊。國家最大的敵人解除了。但是這個事情,耗盡了司馬紹當皇帝接近一半的時間。

司馬紹除掉王敦像不像康熙的除鳌拜,平三藩?當了61年皇帝的康熙,尚且希望再活五百年。何況隻活了27歲,在位僅三年多一點的司馬紹呢。

為政舉措

1、調整長江防務

長江是東晉最後的屏障,原來一直保持在王敦一個人的手裡。司馬紹調整了長江防務,改為多人限制,共同節制。這個舉措對東晉的曆史影響深遠

2、夢想打破“九品中正制”的選拔制度

在司馬紹去世的前一個月下诏“吳時将相名賢之胄,有能纂修家訓,又忠孝仁義,靜己守真,不聞于時者,州郡中正亟以名聞,勿有所遺”

3、力求節儉

國家凋敝,百姓困困。司馬紹能夠體會國之艱難,力求節儉,這是與他之前的皇帝不一樣的。

最後的時光

晉明帝——晉朝最靠譜的皇帝,他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

公元325年的閏八月,召太宰、西陽王羕,司徒王導,尚書令卞壸,車騎将軍郗鑒,護軍将軍庾亮,領軍将軍陸晔,丹陽尹溫峤并受遺诏,輔太子。在安排了後事之後的沒幾天,司馬紹駕崩了。

司馬紹死的時候肯定不甘心,朕的江山,朕的天下,北國的風光,祖宗的靈堂,我懂得他壯志未酬的心。上天不眷顧司馬紹啊,也不眷顧司馬家了。這之後的皇帝一個比一個窩囊。我都不想往下寫了。

晉書評價:“帝聰明有機斷,尤精實體。于時兵兇歲饑,死疫過半,虛弊既甚,事極艱虞。屬王敦挾震主之威,将移神器。帝騎驅遵養,以弱制強,潛謀獨斷,廓清大昆。改授荊、湘等四州,以分上流之勢,撥亂反正,強本弱枝。雖享國日淺,而規模弘遠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