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王敦、桓溫傳有感,有兵權沒人信你的忠心,工作中也一樣

這今天繼續讀《晉書》,讀到了幾位造反、權臣的傳記。最近在工作中也有許多煩心事,看到這些人,讓我有些感觸。

二十四史按照曆史順序讀下來,讀到《晉書》。本以為讀完四夷傳,後面就是《晉書》新增的載記,沒想到《晉書》峰回路轉,将幾位造反的權臣按照規模大小依次單獨做傳。看這幾位造反者的傳記,挺過瘾。

讀王敦、桓溫傳有感,有兵權沒人信你的忠心,工作中也一樣

王敦

,出自琅琊王氏。其堂弟王導,與晉元帝司馬睿合稱:王與馬共天下。“舊時王謝堂前燕”中的王氏就指的王敦家族,另外的謝氏是指的謝安家族。其堂弟王導一直在朝中身居宰輔。王敦自己則手握重兵,防禦北方,掌握了東晉的主要軍事力量。

在這種情況下,出自名門望族的王敦在外總有不合适的言辭動作,這些都被朝中之人無限放大,彙報給當時的皇帝晉元帝司馬睿。後來不管王敦怎樣解釋,表示自己的忠心。沒辦法,手握兵權,沒人相信。剩下的隻有被排擠,這種情況下,不造反也得造反了。

王敦叛亂一直到晉明帝時期才得以平息,而且還是在王敦去世之後。

讀王敦、桓溫傳有感,有兵權沒人信你的忠心,工作中也一樣

桓溫

,桓溫的家族背景沒有王敦那般深厚。一直到其父親南渡,才混了個“江左八達”的頭銜。桓溫自己能力突出,靠着自己的努力,迎娶了晉明帝的長公主,成了驸馬爺。桓溫的人生簡直是開挂。

首先鎮守荊州,掌握長江兵權。然後擊敗成漢政權,蜀地重回東晉版圖。再是三次北伐,收複失地,力薦皇帝還都洛陽。

桓溫算得上東晉最牛逼的将軍。可惜,帶給他的東西跟王敦一樣。桓溫剛開始的處理方式跟王敦也一樣,結局也一樣,解釋是沒用的,沒人相信。隻不過桓溫最後用的方式跟王敦不一樣,桓溫是回到了朝廷中樞,直接控制了晉帝,自己掌權,此時的謝安對桓溫不僅沒啥動作,而且還很乖。

桓溫最後沒能篡位,這事情最後是他的兒子桓玄完成的,史稱:桓楚,不過僅僅80天。這是後話,以後會詳細介紹。

跟朋友聊這段曆史的時候,朋友問我為啥不交出兵權以求平安。這事情很好回答:交出兵權就等于交出人頭,結局就是被處死。因為大晉的創始者司馬懿就這麼幹過。當年司馬懿弄了個高平陵之變,圍住了魏帝和曹爽,就是讓曹爽交出權利投降,保其榮華富貴。傻乎乎的曹爽就信了。等待曹爽的結局是啥:滅三族。請問誰還敢交出兵權?曹爽的結局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讀王敦、桓溫傳有感,有兵權沒人信你的忠心,工作中也一樣

别說王敦和桓溫了,大家熟知的楊家将,嶽飛。不都一樣嗎?手握兵權,最被人诟病的就是造反。皇帝疑心還重,幾乎一告一個準。在昏君當朝的時候,處理這種事情,不是造反就是像嶽飛這樣含冤而死。造反的留下千古罵名,不造反的倒是流芳千苦,可惜苦了自己。利益與名譽二者實在不可兼得。

讀王敦、桓溫傳有感,有兵權沒人信你的忠心,工作中也一樣

别說昏君當政這種事情不好處理,就是明君,就是開國的明君又有幾個善待大将的?我能想到的隻有光武帝劉秀和唐太宗李世民,因為這倆太厲害了,壓得住這一堆人,而且這倆還算健康長壽,熬死了很多跟着自己的打天下的親信。當然,劉秀和李世民的手下也是明白人,該交出權利就交出權利,該享清福就享清福。結局比較好的還有宋太祖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雖說沒了兵權,可是畢竟不會被殺。對皇帝來說,給你點錢财沒什麼,但是不能威脅到他的江山和尊嚴。

這樣讓我感受到了最近工作中的問題,下屬遇到了一位心胸狹窄的上司,一旦自己的團隊變大變強,留給自己的也是一樣的結局。我能怎麼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