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元:《參考消息》是一所“世界大學”

作者:女紳士明星的話題

參考消息網11月5日報道(文/王元)

我是1960年生人,籍貫四川,最早讀《參考消息》的準确日期記不得了,大概是我上初一的時候,即1972年左右。

我的父母都是教師,家裡一直訂閱三份報紙——《人民日報》《四川日報》和《參考消息》。在這樣的環境裡,我老早就熱愛讀報了。

我于1977年進入四川省圍棋隊,正式參加工作,到1983年進入國家隊,再到1996年轉入《圍棋天地》雜志,最後于2020年退休。在機關時,我會自費訂閱一份《參考消息》;成家後,在家裡也訂一份,持續至今。可以說,我閱讀《參考消息》的日子從未完全斷過。

《參考消息》是一所“世界大學”。不須“住讀”,不必“走讀”,這是一所課時不限、随時畢業的特殊學府,在家中沙發上清茗相伴、書香宜人。

《參考消息》是一本“百科全書”。無需貪多,别怕費解,這是在家中浮想聯翩、自取所需的潮流指南。

圍棋蘊含政治、經濟、軍事、音樂和大自然的規律,一個棋盤濃縮了人類的缜密思維和曠世至理。同樣,擁有90年深厚曆史底蘊的《參考消息》,也囊括了世界發展的文明奧秘和國際政治的變幻風雲。

我總是把一天中最“歲月靜好”的時間留給《參考消息》,在溫和的燈光下,當萬籁俱寂時,獨自翻開帶有墨香的《參考消息》。

這份報紙給我留下的記憶太多太多。

上世紀70年代初,《參考消息》一篇文章提及西德的人均住房面積是35平方米。當時,國人根本沒有用“平方米”去衡量住宅大小的概念。我家住在大學裡的一套五房間,家裡七口人住其中的三間,另外兩間各住兩個青年教師的家庭,都是一家三口,一廚一衛公用。現在想想,那套房子最多150平方米,而且還是建築面積,卻住了13口人!那個居住條件在當時的我國,應當算相當不錯的。讀報後,年紀尚小的我獨自掐指算了算,然後浩歎:“西德,真大啊!”

近年來,《參考消息》的文章含金量更高。2020年7月,《參考消息》刊載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阿米泰·埃齊奧尼的文章《新冠肺炎檢驗社群主義價值觀》,文中說:“社群主義通常被定義為共同利益勝過個人權利的社會哲學,個人被視作社會這個有機體的細胞,是以通過他們對社會的貢獻獲得自身的意義。這種哲學借鑒了儒家、佛教和道教的價值觀。”這一段話簡直就是在闡述圍棋的精髓,而圍棋正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中繼續說:“社群主義最弱的國家——以美國為首,英國緊随其後——在控制疫情方面表現得非常糟糕。”

多年閱讀《參考消息》的經曆,也是學習的經曆,使我這個從職業角度看與“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八竿子打不着的圍棋人,具備了某種鑒别能力。

曆史,在不斷延伸;世界,在不停變化。《參考消息》自誕生起至今,就是一份偉大的日志。時見一斑,是其一面;見微知著,是另一面。除自然科學之外,任何“學習”,深入而單一都是不夠的。而《參考消息》,既是廣闊平台,又像藥引子,還似催化劑。對于我個人來說,有了多年閱讀《參考消息》的基礎,再輔以其他偶見偶得的點滴資訊,就可以将曆史、世界、文化的碎片拼裝成形,形成屬于我個人的認知“成就”,而這樣的“成就”,極有利于家國情懷的不斷夯實。

關于《參考消息》的話題太多,就此打住。謝謝《參考消息》,祝《參考消息》90歲生日快樂!

最後,附上七律一首,概括我讀《參考消息》的感受。

我讀參考

豈止風雲壁上觀,

學因趣向更欣然。

百科識見充時日,

家國情懷伴歲年。

論迹雖遲殊動靜,

憑心不晚賦歌弦。

西媒萎萎成三濫,

參考行行足洞穿。

(作者為圍棋名家)

來源:參考消息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