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王元:《参考消息》是一所“世界大学”

作者:女绅士明星的话题

参考消息网11月5日报道(文/王元)

我是1960年生人,籍贯四川,最早读《参考消息》的准确日期记不得了,大概是我上初一的时候,即1972年左右。

我的父母都是教师,家里一直订阅三份报纸——《人民日报》《四川日报》和《参考消息》。在这样的环境里,我老早就热爱读报了。

我于1977年进入四川省围棋队,正式参加工作,到1983年进入国家队,再到1996年转入《围棋天地》杂志,最后于2020年退休。在单位时,我会自费订阅一份《参考消息》;成家后,在家里也订一份,持续至今。可以说,我阅读《参考消息》的日子从未完全断过。

《参考消息》是一所“世界大学”。不须“住读”,不必“走读”,这是一所课时不限、随时毕业的特殊学府,在家中沙发上清茗相伴、书香宜人。

《参考消息》是一本“百科全书”。无需贪多,别怕费解,这是在家中浮想联翩、自取所需的潮流指南。

围棋蕴含政治、经济、军事、音乐和大自然的规律,一个棋盘浓缩了人类的缜密思维和旷世至理。同样,拥有90年深厚历史底蕴的《参考消息》,也囊括了世界发展的文明奥秘和国际政治的变幻风云。

我总是把一天中最“岁月静好”的时间留给《参考消息》,在温和的灯光下,当万籁俱寂时,独自翻开带有墨香的《参考消息》。

这份报纸给我留下的记忆太多太多。

上世纪70年代初,《参考消息》一篇文章提及西德的人均住房面积是35平方米。当时,国人根本没有用“平方米”去衡量住宅大小的概念。我家住在大学里的一套五居室,家里七口人住其中的三间,另外两间各住两个青年教师的家庭,都是一家三口,一厨一卫公用。现在想想,那套房子最多150平方米,而且还是建筑面积,却住了13口人!那个居住条件在当时的我国,应当算相当不错的。读报后,年纪尚小的我独自掐指算了算,然后浩叹:“西德,真大啊!”

近年来,《参考消息》的文章含金量更高。2020年7月,《参考消息》刊载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阿米泰·埃齐奥尼的文章《新冠肺炎检验社群主义价值观》,文中说:“社群主义通常被定义为共同利益胜过个人权利的社会哲学,个人被视作社会这个有机体的细胞,因此通过他们对社会的贡献获得自身的意义。这种哲学借鉴了儒家、佛教和道教的价值观。”这一段话简直就是在阐述围棋的精髓,而围棋正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继续说:“社群主义最弱的国家——以美国为首,英国紧随其后——在控制疫情方面表现得非常糟糕。”

多年阅读《参考消息》的经历,也是学习的经历,使我这个从职业角度看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八竿子打不着的围棋人,具备了某种鉴别能力。

历史,在不断延伸;世界,在不停变化。《参考消息》自诞生起至今,就是一份伟大的日志。时见一斑,是其一面;见微知著,是另一面。除自然科学之外,任何“学习”,深入而单一都是不够的。而《参考消息》,既是广阔平台,又像药引子,还似催化剂。对于我个人来说,有了多年阅读《参考消息》的基础,再辅以其他偶见偶得的点滴信息,就可以将历史、世界、文化的碎片拼装成形,形成属于我个人的认知“成就”,而这样的“成就”,极有利于家国情怀的不断夯实。

关于《参考消息》的话题太多,就此打住。谢谢《参考消息》,祝《参考消息》90岁生日快乐!

最后,附上七律一首,概括我读《参考消息》的感受。

我读参考

岂止风云壁上观,

学因趣向更欣然。

百科识见充时日,

家国情怀伴岁年。

论迹虽迟殊动静,

凭心不晚赋歌弦。

西媒萎萎成三滥,

参考行行足洞穿。

(作者为围棋名家)

来源:参考消息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