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梁實秋:最會吃的文學大家

有書君說

梁實秋,原名梁治華,字實秋,中國著名的現當代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國内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

他曾與魯迅等左翼作家筆戰不斷,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創造了中國現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紀錄。

他享譽國内外,卻從不驕縱自滿。

他被冰心稱為是“花一樣的男人”,因為很少有人像他一樣,既幽默又優雅,總能把最平凡的人間事寫出味兒來。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民國最有趣男人梁實秋先生的故事。

梁實秋:最會吃的文學大家

1903年,梁實秋出生在一個富足的書香門第。

他的父親梁鹹熙不僅是一位秀才,還是清政府最早送往國外學習英語的主要人才,是當時思想開放的進步人士。

在父親的影響下,梁實秋對英語和外國很感興趣。

1923年,梁實秋在清華畢業後,便前往美國留學,獲得了文學碩士學位。

1927年,梁實秋留學歸國後,和胡适、徐志摩、聞一多等人創辦了新月書店,次年又創辦了《新月》月刊。

這個時期的梁實秋隻是中國文壇上二十多歲的新人,很多人并不知道他。

而後來逐漸被衆人所知,不得不歸功于他和魯迅那場著名的長達八年之久的激烈論戰。

這場論戰的起點,是1927年,梁實秋在《上海複旦旬刊》上發表了一篇《盧梭論子女教育》的文章,對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的觀點進行了批評。

梁實秋認為,文學一定要追求真實,忠于永恒不變的人性。

當時,特别敬仰盧梭的魯迅剛從廣州來到上海,對梁實秋的文章極其不滿。

一個月後,魯迅發表了一篇《盧梭與胃口》的文章,對梁實秋的觀點進行了駁斥,并指出人性是一直變化的。

被文壇領袖魯迅批評,梁實秋卻沒有因為自己是文壇新人而怯場,反而是鬥志昂揚地繼續寫文章和魯迅辯論。

且不論魯迅和梁實秋的觀點誰對誰錯,單單從這件事情上,我們可以看出梁實秋的文人風骨,就像孟子講的“威武不能屈”。

之後,梁實秋和魯迅又因為如何翻譯外國文學爆發了激烈的論戰。

最後這場論戰已經從單純對某一個觀點有争論,上升到了文學是否有階級性的巨大争論。

在這個時候,文壇很多作者都開始聲援魯迅,批評梁實秋。

有一位革命作者馮乃超寫了一篇《資本家的走狗》來指責梁實秋。

梁實秋很生氣,寫了一篇文章說,自己就算是資本家的走狗,但不知道主人是誰,因為沒有資本家給他發工資。

魯迅針鋒相對地寫了一篇文章《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說梁實秋是所有資本家的走狗,梁實秋的稿費都是這些資本家出的。

一系列尖銳的措辭,即使梁實秋身懷再多罵人之術,最後也隻能被罵的體無完膚。

這場大論戰,直到1936年魯迅去世結束。

很多年後,梁實秋的女兒問梁實秋,當年和魯迅先生的那場大論戰,到底是為什麼?

梁實秋說:“我們兩個人并沒有什麼深仇大恨,隻是對同一個問題有着不同的看法和了解而已。”

魯迅去世後,很多生前和他關系密切的朋友,突然選擇反目,對其大肆攻擊,人性醜陋的一面暴露無遺。

沒有對比,就看不清楚人心。

後來梁實秋寫了一篇《關于魯迅》的文章,通讀文章我們發現,梁實秋竟可以不帶任何情緒和功利色彩,客觀評價魯迅。

由此可見,他是一位真君子!

梁實秋:最會吃的文學大家
梁實秋:最會吃的文學大家

一提到吃,每個人都會感到特别的親近、歡快,因為吃是一件會讓人感到快樂的事情。

而梁實秋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吃貨”,還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吃貨。

比如他寫過一篇去朋友家吃排骨蘿蔔湯的散文。

他在散文中繪聲繪色地寫道,這個排骨蘿蔔湯太好吃了,排骨煮得酥爛,吃一口蘿蔔,就湧出滿嘴的熱、濃、香、稠的湯汁,在場的每個人都吃得酣暢淋漓。

有客人好奇地問,這個湯是怎麼做的?

做湯的朋友隻是嘿嘿一笑,什麼都不肯說。

有一個心直口快的人說,方法很簡單,多放排骨,少加蘿蔔少加水,小火慢慢熬就可以了。

後來,梁實秋就按照這個方法,成功地煮出了一鍋香氣四溢的排骨蘿蔔湯。

普通吃貨看到這裡,可能滿腦子都想着怎麼去做這個湯。

但梁實秋卻聯想到,做排骨蘿蔔湯和寫作有着一種類似的關系。

要做好排骨蘿蔔湯,要少加蘿蔔少加水,想要寫出好的文章,也要少說廢話,要言之有物。

把怎麼做菜和怎麼寫作聯系起來,還能總結出一個正确的寫作觀點,我想這點大多數人是做不到的。

這就是孔子在《論語》中講的舉一反三。

作為一個吃貨,梁實秋還用自己的文學才華表達對美食的款款深情。

2018年,九州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梁實秋的美食随筆集,起得書名叫做《就隻知道吃》。

這個書名就特别的有趣,就像一位家長在責備整天隻會吃吃喝喝的小孩。

在這本書中,梁實秋講了自己小時候就特别饞。

為了攢錢買一個街邊小攤售賣的零食,他和哥哥在學堂硬是忍着一天沒有吃飯,省下飯錢去買零食。

長大之後,離開了故鄉,梁實秋就更饞了。後來他在書桌上,竟寫出了舌尖上的故鄉。

冒着熱氣的烤羊肉、烤鴨、六必居的醬菜、特别惹口水的水晶蝦餅、湯包、核桃酪、炒雞蛋、瓦塊魚、夏天的酸梅湯、冬天的冰糖葫蘆、北京特有的燒鍋雞、煎馄饨、豆汁兒、芙蓉雞片、炸丸子等等。

梁實秋把這本美食随筆徹徹底底變成了一個惹得所有人都流口水的菜單。

把美食通過文學藝術加工,變成了飲食文化,這一點梁實秋先生功不可沒。

其實梁實秋的才華,不僅展現在寫作上,更主要的是他翻譯了莎士比亞全集,這對近現代文學史來說是一重大貢獻。

27歲那年,梁實秋決定将《莎士比亞全集》全部翻譯成中文。

在随後的三十年裡,他日拱一卒,竟真的做到了,成為了中國第一位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人士(朱生豪以前翻譯過,但是沒翻譯完)。

這本全集将近有五百萬字,而翻譯這事特别考驗一個作家的才華。

現在,不僅在翻譯界,甚至在如何學習英語這件事情上,我們都繞不開大名鼎鼎的梁實秋。

他編寫了三十多種英漢字典、詞典以及英文教科書。

後來有人問梁實秋怎麼看待翻譯莎士比亞所取得的成就,他卻謙虛地說道:

“要翻譯《莎士比亞全集》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第一,我必須沒有學問。如果有學問,我就去做研究、考證的工作了。 第二,我必須沒有天才。如果有天才,我就去做研究、寫小說、詩和戲劇等創作性工作了。 第三,我必須能活得相當久,否則就無法譯完。 很僥幸,這三個條件我都具備,是以我才完成了這部巨著的翻譯工作。”

梁實秋這一生會選擇去翻譯莎士比亞文集,其實主要原因是當年寫文章和人吵架太多,最後負氣走上了這條路。

哈哈,想想,先生還挺可愛的。

梁實秋:最會吃的文學大家
梁實秋:最會吃的文學大家

冰心說:“一個人應當像一朵花,不論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隻有梁實秋最像一朵花。”

能被一個女人形容成一朵花,這個男人該有多麼美好。

那是因為梁實秋和中國近現代以來的大多數文學家間有一個非常顯著的差别,他的文章非常貼近生活,顯得特别有趣和溫暖。

比如在一篇名為《快樂》的散文中,梁實秋講,良辰美景,賞心悅事,随時可見。

雨有雨的趣,晴有晴的妙,小鳥跳躍啄食,貓狗飽食酣睡,哪一樣不令人看了覺得快樂?

如果有幸,能和梁實秋成為朋友,我想他身上無時無刻湧出了快樂,也會讓我們的臉上總是洋溢着笑容吧。

這樣的朋友,誰能不喜歡呢?

再比如他寫過一篇叫做《女人》的散文。

他說女人總愛說謊、愛善變、愛哭,話多,真膽小。

把女人狠狠數落了一遍,但是在字裡行間,他又暗暗地贊美女人,說女人是偉大的,最像小孩,很天真可愛。

這篇散文讀起來,你會感覺女人的這些小毛病,不就是她們的可愛之處嗎?

如果女人和男人一樣,那這個世界就少了太多太多的趣味和美好。

在文章的最後,他筆鋒一轉,開始光明正大地贊美女性,特别是有學問的女人,往往讓男人感到很震驚。

如果梁實秋先生能生活在今天,他也一定能成為備受女性喜歡的超級大v。

除了文章,即便在戰亂的年代,梁實秋的心态依然還是一副歲月美好的樣子。

抗日戰争爆發後,梁實秋從北京到了重慶,主要工作變成了編撰敵後國小生課本。

梁實秋和幾位朋友住到了一個叫做雅舍的小樓裡。

大家可别認為這是一個别墅,恰恰相反,這是一個破爛的小樓,甚至連一個正經的木床都沒有。四個闆凳上,鋪上一張棕墊就當床了。

雅舍的物質條件很差,但梁實秋和朋友們把這個小樓叫做雅舍。

一個名字讓人知道了什麼是文人樂趣,更讓人體會到他們苦中作樂、貧賤不能移的風骨。

1987年11月3日,84歲高齡的梁實秋先生悄然去世。

如今當我們再翻看梁實秋的散文集,看到他寫的那句“你走,我不送你,你來,無論多大風雨,我要去接你”時,我想我們依然能在字裡行間感受到那份獨有的溫情和真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