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把堯舜禅讓“記載”成舜囚堯,篡位的“曆史”的相比,《竹書紀年》也颠覆了伊尹的形象:
《紀年》雲:……仲壬崩,伊尹放太甲于桐而自立也。伊尹即位于太甲七年,太甲潛出自桐,殺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奮,命複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尚書·鹹有一德》正義
這個片段是《竹書紀年》的編輯方式,“《尚書·鹹有一德》正義”标注了此段文字的“引用出處”。這是因為西晉時期出土的戰國魏國史書,被整理成《竹書紀年》13卷,後在流傳中遺失。後代學者從宋代以前古籍中輯錄出斷語殘篇,形成古本《竹書紀年》。另外,明代開始流傳兩卷本《竹書紀年》,稱為今本《竹書紀年》。
這段被“《尚書·鹹有一德》正義”引用過的《竹書紀年》,柳宗元的文章也引用過,顯然出自古本《竹書紀年》,記載了這樣一段曆史:
商湯的兒子仲壬崩逝,伊尹把本該繼位的商湯的孫子太甲軟禁到了桐——商湯墓的地宮,而自立為王。太甲七年,太甲偷跑出地宮,殺死伊尹。但讓伊尹的兩個兒子伊陟、伊奮為官,并繼承了伊尹的田宅。
果真如此,那伊尹僭越的罪名是逃不掉的,正如梁宏達在節目中所說:哪還有什麼君臣之義,謙謙君子啊?是赤裸裸的篡位!

本人閱讀《史記•殷本紀》,所看到的司馬遷筆下的伊尹的形象完全相反,曾撰文進行過評析。
《史記》中的伊尹是中國古代第一位賢相,是商朝的開國元勳。
在《殷本紀》,我們看到伊尹是這樣的:年輕的阿衡是身份卑微的廚子,但是一個懷揣平亂治國的才華與理想的青年。作為有莘國的女兒的媵臣到了商。并以“滋味”說王道,言王事,說服成湯效法堯舜以德治天下,為救民于水火而讨伐夏桀。
成湯覺得這個廚子不簡單,就委任阿衡管理國政。阿衡盡心輔佐成湯。成湯滅掉夏朝,建立了商朝,阿衡成了開國元勳。
商湯正式封阿衡為伊尹。“伊”是阿衡的氏。皇甫谧注雲:"尹,正也,謂湯使之正天下。”"正天下"就是要以身作則,作天下楷模。
伊尹曆事五代君王,關帝太甲桐宮三年
商湯崩逝前将商托付給了伊尹。太子太丁先于湯去世。是以伊尹擁立太丁的弟弟外丙。帝外丙即位三年,崩。伊尹擁立外丙之弟中壬。帝中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于是擁立太丁之子太甲。太甲是成湯的嫡長孫。太甲繼位後伊尹操碎了心:
帝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訓,作肆命,作徂後。
但帝太甲卻使伊尹大失所望:
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湯法,亂德,於是伊尹放之於桐宮。三年,伊尹攝行政當國,以朝諸侯。
伊尹無奈,成為史上最嚴厲的帝師,把太甲關到商湯墓的地宮,三年中伊尹主持朝政,接受諸侯朝見。
最後,伊尹過激的教育方法有效果:
帝太甲居桐宮三年,悔過自責,反善,於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諸侯鹹歸殷,百姓以甯。伊尹嘉之,乃作太甲訓三篇,褒帝太甲,稱太宗。
這就是與《竹書紀年》不同的地方:
1.說明伊尹把太甲“放之於桐宮”的原因,是太甲失德;
2.三年中,伊尹代理國事,行帝權,接受諸侯朝拜,而不是篡位稱帝。
3.三年後歸政,伊尹依然稱臣輔佐太甲,而不是被太甲所殺。
《殷本紀》記載:
太宗崩,子沃丁立。帝沃丁之時,伊尹卒。
據說,伊尹活了100歲,大概廚子出身的伊尹懂得營養養生。是以伊尹不僅是廚聖,還是營養學之祖。
《竹書紀年》與《史記》應該相信哪一個?本人依然相信司馬遷的《史記》:
一、司馬遷嚴謹的史學觀不容置疑,本人在前文《〈竹書紀年〉颠覆堯舜禅讓的曆史真相?司馬遷笑了》中已有論述,關于這一點,曾批評司馬遷“不與聖人同是非”的班固都贊揚《史記》:
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隐惡,故謂之實錄。
二、甲骨文研究中發現,有“大乙(成湯)和伊尹并祀”的記載。
據研究,殷墟甲骨文中,關于伊尹的記載有130多處,且蔔辭顯示,即便相隔300餘年,伊尹還得到晚商帝王尊崇。如:
“辛亥不,至伊尹,有一牛”。
用牛作犧牲是帝王級祭祀規格,試想,一個因僭越而被殺的權臣怎麼可能享受同帝王一樣的尊崇呢?而且《竹書紀年》本身記載也很沖突,如果帝太甲殺掉伊尹,再殺掉他的兒子,斬草除根,以絕後患才合乎邏輯。怎麼可能讓他們做官,享受伊尹的田宅,留下後患呢?
三、與《竹書紀年》同時代的韓非子大贊伊尹是“霸王之佐”
韓非子在《說疑》中,模仿奸臣的黨羽的口吻,鼓動奸臣謀反所說的話:
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被梁宏達與@李師弟都誤會成是韓非子的觀點。同是《說疑》,韓非子表達了自己對伊尹的評價:
若夫後稷、臯陶、伊尹、周公旦、太公望、管仲、隰朋、百裡奚、蹇叔、 舅犯、趙襄、範蠡、大夫種、逢同、華登,此十五人者為其臣也,皆夙興夜寐, 單身賤體,竦心白意;明刑辟、治官職以事其君,進善言、 通道法而不敢矜其善,有成功立事而不敢伐其勞;不難破家以便國,殺身以安主, 以其主為高天泰山之尊,而以其身為壑谷洧之卑;主有明名廣譽于國,而身不難受壑谷洧之卑。 如此臣者,雖當昏亂之主尚可緻功,況于顯明之主乎?此謂霸王之佐也。
與伊尹同列的這些人都赫赫有名:後稷就是棄,周始祖,輔佐大禹治水;臯陶,上古四聖之一,法學師祖,舜的輔臣;周公旦,周公,他與伊尹類似,輔佐年幼的周成王,攝天子事,周成王成年後還政。
韓非子評價他們,日夜操勞,降低身份,赤膽忠心;申明法律制度,大膽進言獻策,不居功自傲;為國家與君主可以破家舍命,把主上推崇得如高天泰山,把自己謙卑得像溝壑,隻要主上之名譽滿天下,自己甘願低微如溝壑。有這樣的臣子,即使是不賢明的君主也能做出成就,何況他們都遇到了有作為的君主呢。
是以,韓非子給伊尹們的評價是“霸王之佐”,國家與君主不可或缺的賢臣!
綜上,确鑿的事實都能維護司馬遷《史記》的權威性。反觀《竹書紀年》,産生于三家分晉的戰國魏國,而出現于司馬氏篡權的晉,有些耐人尋味,所記載的舜篡位、伊尹僭越的可信度就大打折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