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清照的這首詞,用典頗多,值得學習

作者:日日益大國文

李清照的這首《多麗》原載于《樂府雅詞》卷下,《漱玉詞彙鈔》題作《詠白菊》,《曆代詩餘》題作《蘭菊》。至于寫作背景,大概如陳祖美《李清照詩詞文選評》分析的,其為“重返汴京和婕妤初歎(1106年前後)”而作。這首詞裡運用了很多典故,可見詞人旁征博引的文學功底以及豐贍的才情。李清照的《多麗·白菊》詞,通過對風雨揉損仍清芬醞藉,秋色将闌仍雪清玉瘦,經曆磨難的白菊的描繪,進而贊美其冰肌玉骨、高潔清雅的品格和操守。李清照贊頌了白菊的容顔、風韻、香味、氣質、精神。深有寄托,表現對腐敗污濁的社會風習的不滿。作者以白菊為喻,反映了詞人高潔的心志,端莊的品格。

李清照的這首詞,用典頗多,值得學習

多麗·詠白菊

小樓寒,夜長簾幕低垂。恨蕭蕭、無情風雨,夜來揉損瓊肌。也不似、貴妃醉臉,也不似、孫壽愁眉。韓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細看取、屈平陶令,風韻正相宜。微風起,清芬醞藉,不減酴醿。

漸秋闌、雪清玉瘦,向人無限依依。似愁凝、漢臯解佩,似淚灑、纨扇題詩。朗月清風,濃煙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縱愛惜、不知從此,留得幾多時。人情好,何須更憶,澤畔東籬。

注釋:

①蕭蕭:形容風雨聲。《詩·鄭風·風雨》:“風雨蕭蕭,雞鳴膠膠。”《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

②瓊肌:美玉般的肌膚,多用以形容女子皮膚美。宋晏殊《玉樓春》“紅條限制瓊肌穩,拍碎香檀催急衮。”此比喻白菊花瓣。

③貴妃醉臉:唐楊貴妃酒後臉色紅潤。唐李浚《松窗雜錄》宋樂史《太真外傳》等皆有楊貴妃飲酒的記載。此用以比喻一種紅豔富貴之菊,與白菊相比。像楊貴妃醉酒後那樣嬌媚造作。

④孫壽愁眉:像孫壽那樣故作愁眉惑人。《後漢書·梁冀傳》載:東漢梁冀“妻孫壽,色美而善為妖态,作愁眉、啼妝、堕馬髻、折腰步、齲齒笑,以為媚惑”。李賢注引《風俗通》:“愁眉者,細為曲折。”此形容一種妖态媚人的菊花,與白菊相對比。

⑤韓令偷香:像韓壽那樣偷來别人的奇香。東晉韓壽,貌美體輕,賈充女賈午看中了他。壽逾牆暗通。她将皇帝賜給其父的西域奇香偷來給壽。後賈充會見諸吏聞壽身上有奇香,疑壽與午私通,但沒有宣揚,後将午嫁給壽。宋·歐陽修《望江南》:“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韓壽愛偷香。”《世說新語·惑溺》:“韓壽美姿容,賈充辟以為掾。每聚會,賈女于青瑣中看,見壽,悅之,恒懷存想,發于吟詠……壽聞之心動,遂請婢潛修音問,及期往宿。壽蹻捷絕人,逾牆而入,家中莫知。自是充覺女盛自拂拭悅暢有異于常。後會諸吏,聞壽有奇香之氣,是外國所貢,一着人則曆月不歇。充計武帝惟賜己及陳骞,餘家無此香,疑壽與女通……充乃取女左右婢考問,即以狀對。充秘之,以女妻壽。”韓壽習稱韓椽,無稱“韓令”。不知是李清照誤記還是為避與“孫壽”重複“壽”字而改易。此典意在形容白菊芳香之氣。

⑥徐娘傅粉:像徐娘那樣,擦脂抹粉。南朝梁元帝妃徐昭佩與帝左右暨季江私通。季江曾曰:“徐娘雖老,猶尚多情。”後稱婦人雖年老面色不衰者為徐娘。《南史·梁元帝徐妃傳》:徐妃“諱昭佩,東海郯人也.……帝左右暨季江有姿容,又與淫通。季江每歎曰:‘柏直狗雖老,猶能獵;蕭溧陽馬雖老,猶駿;徐娘雖老,猶尚多情’”。但徐娘并無“傅粉”事,詩文多用何晏傅粉為典故。據《世說新語·容止》“何平叔美姿儀,而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與熱湯餅,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轉皎然。”此處當作者誤記或改易。唐·李端詩:“敷粉何郎不解愁。”清照誤記何郎為徐娘。這二句當為“韓椽偷香,何郎傅粉。”或清照筆誤,或傳抄緻訛。此用以形容白菊皎潔。

⑦莫将比拟:不拿來對比。

⑧屈平陶令:屈平:屈原名平,戰國時代楚國偉大詩人。他在《離騷》中雲:“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象征他的高尚和純潔。陶令:即陶潛,字淵明,東晉末年偉大詩人。曾為彭澤令,故名。他對黑暗現實不滿,“志趣高潔,不慕名利”。後棄官歸家,作《歸去來辭》,有《陶淵明集》傳世。他很愛菊花,在《飲酒》詩中雲:“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⑨風韻:風度韻緻。唐丘丹《經湛長史草堂》:“煙霞雖異世,風韻如在矚。”相宜:指白菊與屈平陶令風韻相适。

⑩清芬清香。宋韓琦《夜合詩》“清芬逾衆芳。”醞藉:醞釀。

⑪酴醾(túmí):一作“茶蘑”植物名。初夏開花,色似酴醾酒,故名。

⑫秋闌:秋深,秋盡。

⑬雪清玉瘦:形容白菊潔白如雪,清瘦似玉。

⑭依依:依戀不舍的樣子。《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

⑮漢臯解佩:《太平禦覽》卷八〇三引《列仙傳》:“鄭交甫将往楚,道之漢臯台下,有二女,佩兩珠,大如荊雞卵。交甫與之言,曰:‘欲子之佩。’二女解與之。既行返顧,二女不見,佩亦失矣。”漢臯,山名,又名萬山,在湖北襄陽西北。佩,即佩玉,古人系在衣帶上的飾物。後因以作男女愛慕贈答的典故。此句意謂盛開後的白菊,猶如漢水邊解佩的兩位仙女,凝聚着惜别的愁思。

⑯纨扇題詩:指漢班昭(班婕妤)寫《團扇歌》。纨扇,用細絹制成,是以叫纨扇。漢成帝即位之初,班氏被選人後宮,頗受寵愛,不久即為婕妤。後來,趙飛燕姊妹寵盛,婕妤失寵,于是求供養太後于長信宮,乃做團扇詩,以團扇秋涼即被主人棄置不用比喻棄婦遭遇。用此兩典,寄寓對白菊的贊美憐惜。

⑰朗月清風:《世說新語·言語》:“清風朗月,辄思玄度。”

⑱澤畔東籬:用了屈原行吟澤畔,陶淵明采菊東籬的典故。作者既發議論,又發感慨。既同情菊花,又同情屈陶,更隐含以屈陶自況深意。

李清照的這首詞,用典頗多,值得學習

譯文:

小樓寒冷,

簾幕低垂.

秋夜長長。

恨蕭蕭無情風雨。

一夜搓揉,

将白玉般的肌膚損傷。

她不像貴妃嬌豔的醉容.

也不似孫壽愁眉的媚樣。

韓令的風流,

徐娘的傅粉.

都不算新奇.

切莫用來比拟白菊的形象。

細細看來,

隻有屈原、陶令,

風度神韻正相當。

微風吹起,

送來清遠芬芳.

若比酴醾花,

絲毫不遜讓。

秋深氣含霜,

雪一樣清白,

玉一樣堅瘦,

無限依依,

對人情意長。

她恰似含愁凝視的漢臯神女,

又如同灑淚題扇的班姬神傷。

時而風清月朗,

時而煙濃雨暗.

天教憔悴伴孤芳。

縱然倍加愛惜.

也不知

姣好的姿容還能留多長!

隻要世人曉得憐惜.

又何必再思念那——

屈原行吟楚澤畔.

陶潛采菊東籬旁

李清照的這首詞,用典頗多,值得學習

賞析:

李清照寫這一首詞,是因為白菊是高潔的象征。她所欽慕的是愛菊者屈原、淘淵明的高風亮節,并且也借此自抒襟抱,達到詠物見志之目的。

上片用反襯手法形容所詠白菊的顔色姿态,借此顯出其風度韻緻,進而詠贊了屈平(原)和陶潛(淵明)的雅量高标。首四句寫秋夜風雨凄其,小樓上簾幕重重,還是敵不住寒氣的侵襲。在這漫漫的長夜裡,詞人所擔心的是那庭院中的叢叢白菊花,它的瓊肌玉骨,恐怕經受不起冷雨凄風毫不留情的摧殘。接着四句舉出幾個曆史人物的品貌特征,說明白菊既不像貴妃醉酒後的臉龐,以嬌态媚人,也不像孫壽故意描成纖細彎曲的愁眉,以妖姿惑人,至于賈女私贈給韓壽的奇香的芬馨,還有徐娘半面妝上所塗抹的白粉,更是不足取,不能與白菊相比較。

“細看取”三句,承以上否定語“不似"而來,指出以上幾個人都不能與白菊相比,仔細看來,還是以屈原和陶淵明的風度韻緻來比較正好相宜。“微風起”三句,描寫菊品既高,微風過處,散發出酴醾相似的清香,淡雅而又耐人玩昧。

下片從正面詠贊白菊。“漸秋闌”三句,寫白菊比雪還要潔淨,比玉還要窈窕。秋光漸晚,她似乎有感于分離在即,透露出不勝依依之情。“似愁凝”兩句,形容盛開後的白菊,好像那漢水岸邊的二位仙女,在解下所佩明珠贈送給悅己之人,滿懷凝聚着惜别的愁思;又好像漢宮中的班婕妤,在題詩訴述失寵後的苦痛,清淚灑上了潔白的纨扇。“朗月”三句,叙說經曆了秋天的明月清風,濃煙暗雨,白菊的玉貌豐姿逐漸憔悴,縱使加意愛護憐惜,亦不知能夠将她留住多久,這是表示愛菊的深情。

末尾三句是對即将謝落的白菊加以挽留,言下之意是隻要此地有知音,又何必苦憶那行吟澤畔的屈原和采菊東籬的陶遊明,并且要追随而去。最後點出作者自己亦深慕屈原和陶淵明的人格與襟抱,希望白菊能引以為知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