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日本人眼中“神”一樣的男人:王守仁

日本人眼中“神”一樣的男人:王守仁

圖源網絡

中秋已過,在“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等秋思中,小編趁着假期又拿起了中外教育史。

猶記得大學學習期間,在教育史的課堂上聽到誇美紐斯、赫爾巴特、盧梭、孔孟等等各位大家的教育理念時内心的激動。古人聖賢的思想,于今日來說,實屬有益。當然,以上各位大家提出的各種觀點,不免有時代局限性。我們需要辯證地去解析這些思想理念。

今天想分享給各位王守仁的教育思想。也是對我産生了很多啟發的偉大思想家、教育家。擇選起對我有啟發的幾點分享給各位,希望能給各位帶來新的教育靈感。

王守仁,明朝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他在中國的思想史乃至日本的思想史上曾經發生過很大的影響。九十多年前年的日本,電車上你甚至能看到有人捧着《傳習錄》靜思。維新諸豪傑,也皆沉醉于其‘知行合一’說。

他是一位理學家,其理學思想繼承了南宋理學家陸九淵的“心學”主張,并加以發展,提出“心即理”、“緻良知”、“知行合一”說,這種學說也成為他的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

日本人眼中“神”一樣的男人:王守仁

王守仁畫像

1、“心即理”——他認為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權威,理存在于每個人的心中,他并不認為萬事之中存在理,他認為“心外無事,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外無義,心外無善”。王守仁不談性,隻談理:不像朱熹談理與性。

2、“緻良知”——王守仁認為良知是一直存在的,隻不過像上了一層灰塵。緻良知的過程就是教育的過程。

3、“知行合一”的思想——他認為知的過程就是行的過程,知行不能脫節,知行是一個過程,他認為行的開始就是知。“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是以,知行關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系。

不過,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深化了道德意識的自覺性和實踐性的關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後的弊病,但是同時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說中的知識論成分。

王守仁此觀點有利于道德修養,但忽略了客觀知識的學習。

然而,這在當時的時代環境下,已經是十分領先的教育思想。打破當時程朱理學盛行的社會風氣。他的思想的開拓性,曾國藩評: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有着大聖賢之稱的曾國藩卻将王陽明與大禹相提并論,足見王陽明思想之領先,曾國藩也拜倒在王陽明的神壇之下。

日本人眼中“神”一樣的男人:王守仁

曾國藩畫像 圖源百度百科

王守仁關于兒童教育的論述,是其整個教育思想的精華。不僅當時在反對傳統教育方面具有明顯的積極意義,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兒童教育的規律。

1、順導性情,鼓舞興趣

關于兒童教育,王守仁的基本思想是:教育兒童應根據兒童生理、心理特點,從積極方面入手,順導兒童性情,促其自然發展。他說:“大抵童子之情,樂嬉遊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痿。”意思是說兒童性情好動,喜歡嬉戲玩耍,而害怕受拘束和禁锢,就像草木剛剛萌芽,順其自然就會使它長得枝葉茂盛,摧撓它則很快會使它衰敗枯萎。是以對兒童進行教育,必須注意順導兒童性情,不宜加以束縛和限制。

順導兒童性情進行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激發兒童學習的興趣,興趣在提高兒童教育品質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積極作用。他說:“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譬之時雨春風,沾被卉木,莫不萌動發越,自然日長月化。”意思是說兒童如果對學習興趣盎然,則學習時必然心情愉快,能生動活潑地學習,這樣進步自然不會停止。就像時雨春風滋潤草木花卉,沒有不生機勃發,自然而然地一天天長大的。反之,如果忽視了兒童興趣的培養,則會壓抑兒童學習的積極性,使兒童的學習很難進步,如同遭遇冰霜的花木,“生意蕭索,日就枯槁。”

2、循序漸進,量力而施

王守仁認為,對兒童進行教育必須注意“從本原上用力,漸漸盈科而進。”在他看來,任何人的認識水準都有一個由嬰兒到成人的發展過程,譬如“嬰兒在母腹時隻是純氣,有何知識?出胎後方始能啼,既後能笑,又既而後能識認其父母兄弟,又既面能立能行,能持能負,卒乃天下之事無不可能。”教育者必須根據兒童這種“精氣日足,筋力日強,聰明日開”的成長過程,循序漸進地進行教育,不可躐等。

3、因材施教、各成其材

“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歸于善。”他認為每個兒童都有其長處,教育者如能就其長處加以培養,就可以使他們某一方面的才能得到發展。“人的資質不同,施教不可躐等,中人以下的人,便與他說性、說命,他也不省得也,須謾謾琢磨他起來。”是以教育者對兒童施教,不僅要考慮兒童認識發展水準的共性特征,而且還要注意個體發展水準的差異,針對每個人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就像良醫之治病,對症下藥。“夫良醫之治病,随其病之虛實、強弱、寒熱、内外,而斟酌、加減、調理、補洩之,要在去病而已。初無一定之方,不問症候之如何,而必使人人服之也。”

“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歸于善。”他認為每個兒童都有其長處,教育者如能就其長處加以培養,就可以使他們某一方面的才能得到發展。針對兒童性格方面的不同,他也要求教師應根據兒童各自的特性,采取不同方法,分别予以适當的陶冶,各成其長。他說:“聖人教人,不是個束縛他通做一般,隻如狂者便從狂處成就他,狷者便從狷處成就他。人之才氣,如何同得?”

日本人眼中“神”一樣的男人:王守仁

王守仁的因材施教,各成其材的思想,承認了發展個性的必要性有力地批判了傳統教育抹煞兒童個性的存在、以一個模式培養兒童的教育方法,在反對傳統教育上具有明顯的積極意義。展現了他思想的進步意義。

他的“自然教育論”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兒童教育的規律,比西方最早表達自然教育思想的名著法國盧梭的《愛彌兒》的出版時間(1762年)早了200多年,實屬難能可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