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受到外界幫助,多蘭多-皮特利被取消了冠軍成績,意大利人雖然輸掉了比賽,但是赢得了所有人的心。

1908年倫敦奧運會馬拉松比賽,皮特利到達終點線
1908年7月24日,這是奧運會田徑比賽的最後一天,倫敦萬人空巷。10萬名觀衆把懷特城競技場擠的水洩不通,數百萬人滞留在場外,他們隻是為了見證馬拉松比賽最後的結果。作為奧運會當中最缺乏爆發力的項目,馬拉松居然能吸引到如此多的觀衆來觀看最後的400碼,也就是全程的0.87%,這一盛況必被載入史冊。
紐約時報第二天寫道:“古希臘馬拉松比賽的冠軍倒在了終點線上,在勝利的歡呼聲中悄然離世,但自從那時開始,沒有一次比賽能比1908年倫敦奧運會上的這一次更加激動人心。這絕不是誇張。”
就戲劇性、吸引力和時常發生的喜劇情節而言,早期的馬拉松比賽一直精彩紛呈。它起源于1896年第一屆現代奧運會,自誕生之日起就從不缺乏傳奇故事,但也一直醜聞不斷。它有着像倫敦奧運會那樣的壯觀景象,也有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在1896年第一屆雅典奧運會上,季軍斯比瑞頓·柏勒克斯被剝奪了獎牌,因為他并沒有跑完全程,而是乘了一段馬車。四年後,在巴黎奧運會上,馬拉松的路線設定得極為混亂,巴黎的市中心随處可見三三兩兩的選手。美國運動員阿瑟·牛頓排名第五,但他宣稱在整個比賽中從未有人超過他。他的同胞理查德·格蘭特則表示,在他就要追上第一集團的時候,自己被一名騎車人故意撞倒。觀衆同樣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因為一名叫做“冠軍”的選手得到了亞軍,而另一名叫“跑得快”的選手得了第三名。
在1904年聖路易斯奧運會上,約翰·魯爾茲比第二名選手提前了16分鐘到達終點,他受到了觀衆熱烈的掌聲和第一夫人愛麗斯·羅斯福的祝賀,但是,在第二名選手到達終點之後,魯爾茲才承認自己其實在跑到九英裡時就已經退出了比賽,然後坐車走完了大部分餘下的距離。此後,魯爾茲雖然名義上被終身禁賽,但在第二年就解禁複出。還是在這次比賽中,有兩名黑人選手參賽。他們成為了奧運會比賽中最早的黑人運動員,其中一名來自南非的選手取得了第九名的成績,值得一提的是,他赤腳完成了所有的比賽,而且一度被一隻兇猛的野狗緊追不舍,不得不跑離賽道達一英裡之多。
這次比賽是在35度的高溫之下進行的,最終在取消了魯爾茲的成績之後,托馬斯·j·希克斯獲得了冠軍,他的訓練師表示:“這是人類曆史上最艱苦的比賽環境”。可以說,希克斯是在士 的 甯(一種使人興奮的藥物)、蛋清和白蘭地的幫助之下完成比賽的,而且他實際上最終是被擔架擡過了終點線。(如果這張圖檔有據可查,那麼這就不是他第一次在比賽中得到這樣的幫助了。)
然後,時間就來到了1908年倫敦奧運會,來到了擠滿10萬人的懷特城競技場。在人群中有幾位特殊的人物,其中就有每日郵報的記者阿瑟·柯南道爾爵士,他在自傳當中曾寫道:“我不經常做記者的工作,但是這次我有一個位置很好的座位,于是我動了心。”人群當中還有英國的亞曆山大女王,她對這次比賽興緻盎然,一定要求參與到比賽的開頭和結尾中,她不僅親臨現場觀看了結尾部分,還發電報給威爾士公主,讓她為比賽開始發令。
比賽的起點原先設在溫莎城堡之外的一條街上,但是公主(她是現任女王的祖母)希望她的孩子也能看到比賽,就把起點移動了幾百碼,到了城堡之内,保育室的旁邊。與此同時,女王也希望看到比賽的結尾,因而馬拉松比賽的距離就增加到了26英裡385碼,這也成為了到現在為止的正式長度。此前,這一長度是在25英裡到26英裡之間。新增加的385碼雖然不多,但是卻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電報準時于下午2時33分到達,公主發出開賽的指令,55名運動員沿着擠滿了觀衆的賽道開始了比賽的征程。在倫敦,此時主體育場的人們正在為110米欄、摔跤和跳水的比賽而歡呼雀躍。和現在不同的是,奧運遊泳池設在主體育場的中間,田徑場的内部,這樣觀衆就能夠同時欣賞到這些比賽。大概每隔五分鐘,馬拉松比賽進行完一英裡,主體育場内就會報出領先者的名字:首先是托馬斯·傑克,然後是傑克·普萊斯,他們兩人都是英國人。而後在後半程比賽中的大多數時間查爾斯·海福隆一直保持領先。這名南非選手在24英裡處仍然處于領跑,在他跑過24英裡的地标之後,一枚信号彈發射到天空之中,讓主體育場裡面的人知道他們的焦急的等待馬上就要結束了。但是海福隆卻晚節不保,在還剩兩英裡的時候被意大利選手多蘭多·皮特利超過。在主體育場當中,人們把目光都集中在了大門口,等待着第一名選手的出現。
柯南道爾寫道:“我們焦急、熱切地盼望着,人群中不時發出一陣陣騷動,顯示出大家的不安。那個人肯定會從遠處的門進來,每個人的目光都盯緊了大門的方向。他一定就要進來了,他正在街道兩旁呐喊的人群中間加速前進。人群中低沉的躁動聲越來越大,每一隻眼睛都緊盯着門口,最後,我們終于看到了他的身影。”
如果人們希望看到的是一個亞平甯美男子,那他們恐怕要大驚失色了:皮特利隻有5英尺2英寸,看起來就像一個做意面的小廚師,長得明顯比他的真實年齡22歲小很多。柯南道爾把他形容為一個“很矮的人,就像一個小孩子”。皮特利似乎被場内強大的氣勢和歡呼聲所震懾,他不由得停了下來,随後才搖搖晃晃地上了跑道。
七年之後,皮特利在接受一家意大利雜志的采訪時說:“當我跑到體育場中的時候,我已經無法忍受雙腿的疲勞和胸中的疼痛,就好像一隻巨手緊緊掐住我的喉嚨,在這一刻任何意志力都是毫無作用的了。如果不是那麼難受,我也不會在比賽裡第一次摔倒。我自己站起來,向前跑了幾步,甚至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跑錯了方向。别人告訴我後來我又摔了五、六跤,就像一個癱瘓的病人一樣,朝着自己的輪椅步履蹒跚。我不記得其他東西了,在那次摔倒之後,我就什麼都不記得了。”
在他第一次摔倒之後,有三個人過來幫忙:賽道從業人員傑克·安德魯(照片中拿着一個一般用于喜劇表演的擴音器)、愛爾蘭業餘田徑協會的邁克爾·巴爾格博士和比賽當天的首席醫療官員。他們的善舉卻斷送了皮特利奪冠的機會,因而此後一直為人所诟病。直到50年之後,安德魯的女兒在整理父親的物品時,才發現了他對這件事情的解釋。
“皮特利上了跑道,他踉踉跄跄跑了幾步,然後摔倒了。我讓那些想上去拉一把的人都不要動,但巴爾格博士已經過去了。我提醒他這可能會讓皮特利失去比賽資格,但他告訴我,雖然我負責維護賽道秩序,可是我必須服從他。每次皮特利摔倒的時候,我都得抓住他的腳,醫生為他做按摩,保持他的心跳。每次他起身繼續跑的時候,我們都要在後面準備着,但是不能碰到他,防止他摔倒以後頭直接着地,最後他沖過了終點線,倒在了我們的懷裡。”
柯南道爾的座位離皮特利第二次摔倒的地方很近,他對意大利人的英勇緻以了特别的敬意,他寫道:“場面很恐怖,但卻是震撼的,一個現實的目标和一個力竭的軀體之間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在他身邊,幾個人彎下腰來幫忙,某一瞬間,我看到了一張形如枯槁般蠟黃色的臉,他的目光呆滞無神,黑色的長發一绺一绺地穿過發髻。顯然他不能再堅持比賽了,他根本不能再站起來。”
就在這時,第二名選手跑進了體育場。他的胸口印着星點條紋旗:這是一個美國人。他改變了一切。
當美國隊在開幕式中首次踏入這個場地時,他們卻驚訝地發現,在布滿了各國國旗的頂棚上,居然沒有自己國家的國旗。主辦方對此的解釋稱也讓他們難以了解:他們居然找不到任何一面美國國旗。瑞典的國旗同樣也沒有出現在場内,因而瑞典隊拒接參加開幕式。美國隊雖然出席了開幕式,但是他們有着自己回擊的方式:在所有運動員最後聚集在女王面前時,美國隊的旗手拉爾夫·羅斯拒絕遵守規定,雖然主辦方此時已經為他找來了一面旗子,但是他沒有把旗子舉起來,而是從容地放下。
據美國奧運代表團的阿莫斯·阿倫佐·斯塔格介紹,這一來二去讓英美兩國之間産生了不小的摩擦,在整個奧運期間雙方争吵不斷,當然這也可能間接成為了美國代表團發揮出色的原因。這個不愉快的小插曲在400米決賽當中進入了高潮,這是在馬拉松比賽的前一天,參加決賽的四名選手是三名美國人和一名英國人。雖然一名美國選手獲得了第一,但是他被判定阻擋了英國選手維丹姆·哈斯威爾,被取消了成績。比賽是以要重新進行,但是另外兩名美國選手卻拒絕比賽,因而這成了奧運會曆史上第一次,也是到目前為止唯一一次不戰而勝的情況。
在英美的緊張關系下,如果除了皮特利以外隻能是美國人奪冠,那麼現場的所有人都希望能助皮特利一臂之力,這在英國觀衆給皮特利的掌聲和榮耀當中或多或少地顯示了出來。
這名美國選手名叫瓊尼·海耶斯,他不出意外地完成了比賽,而且馬上就皮特利的問題提出了上訴。但是,英國通訊社卻報道海耶斯在進入體育場之前也受到過外界的幫助,無獨有偶,第三個跑到終點的海福隆一并投訴了前兩名選手,但他提出如果美國人不再上訴,他自己也會相應撤銷上訴請求。最終,海福隆放棄了上訴,但海耶斯并沒有這樣做,因而皮特利被取消了成績。那家采訪皮特利的意大利認為這樣的決定是“苛刻而無情”的。海耶斯躺在一張桌子上,興奮的美國人擡着他們的英雄繞場一周。美國隊的經理說:“這難道不是一次偉大的勝利嗎?雖然我們之前一直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但是過去的都已經過去了。”
場地裡一開始宣布皮特利獲得了冠軍,亞曆山大女王為此興奮異常,她“不停地用雨傘敲打着觀衆席的地面”,在最終結果産生之後,她也一直堅持應該對皮特利的精神予以鼓勵,于是在閉幕式的時候,女王向皮特利頒發了一個小銀杯。皮特利說:“在女王陛下召見我的時候,我無比緊張,全身顫抖,幾乎就像在比賽裡那樣摔倒在地。她的口氣十分和藹,雖然我隻能了解她說的一個詞——bravo(好極了),但我能從她的笑容當中明白她想表達的意思。這個杯子是對我靈魂的巨大安慰,是我畢生都要珍惜的東西。”
衛報是這樣報道皮特利的:“歡呼是無邊無際的。他這樣走了,正如他曾經這樣地來,隻不過沒有同其他人一起,而是單獨離開。他的身後留下了觀衆們心中永不磨滅的印象——那是一個孤膽英雄,沒有人舍不得賦予他“勝利”二字,也正是因為他觀衆們才有了這罕見而非凡的熱情。
據說皮特利在賽程中段也使用了一些士 的 甯,但是他把退出比賽的原因歸咎于早飯時吃了太多牛排。一個世紀以來,運動營養學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但在當時還非常落後,我們從銅牌得住約瑟夫·福爾薩的話當中就不難看出。他當時還曾順便把襪子浸泡在牛肉脂肪裡以便增加舒适感。福爾薩這樣說:“我們采用了之前馬拉松比賽慣用的方法,早餐吃了很多牛排,兩個生雞蛋,一點面包,還喝了點茶。在比賽當中我們基本上隻喝水,隻有在距離終點四英裡的地方,我身上摔破了,縫了一針,于是喝了一點白蘭地。一般來講我不願意喝酒,但是在那個時候是不得已而為之。”
雖然皮特利一點英語都不會說,但他立刻得到了一筆商業合同,在倫敦音樂廳參加了巡遊,柯南道爾做了一項調查,發現有300人購買了當天的每日郵報。皮特利在倫敦停又留了兩周,當他準備回國的時候,很多人到車站為他送行,而在他的家鄉意大利都靈,也有很多人去迎接他的歸來,在都靈他又得到了另外一座獎杯。
從此以後,皮特利的生活就再也不會回到之前的樣子了。在回到意大利三周之後,在一場意外中,他被意大利一位著名的摔跤手從自行車上碰下來,腿部受傷,他的田徑職業生涯是以受到了很大影響。
兩個月後,皮特利接受了邀請,乘船從南安普頓出發到達紐約,在麥迪遜廣場花園再一次與海耶斯進行較量。他自己表示“在倫敦奧運會馬拉松比賽之後再也沒有進行過任何訓練”,希望能夠将比賽延期,“給自己恢複訓練的機會,”但是主辦方沒有答應他的要求。這次比賽與上次的情況大體不同,兩人需要在室内跑上262圈,還要忍受場内的灰塵味和觀衆抽煙的煙味,不過有一點是沒有變的:這次重賽吸引了兩萬名觀衆到現場觀戰,還有一萬名買不到票的觀衆在場外失望地等候。紐約時報稱,這是“紐約曆史上最精彩的賽跑比賽”,最終皮特利以一圈半的優勢獲勝。雙方在接下來的三月又進行了一次重賽,結果皮特利再次毫無争議地取勝。
皮特利此時已經名聲大噪,紐約的一個年輕人甚至寫了一首關于他的歌曲,在這首歌中,一個意大利的理發師賣掉了全部家當,下注皮特利獲勝。歌詞是這樣的:“他跑啊,跑啊,健步如飛/一次,又一次,穿過鈴聲/我大喊着:‘請不要停’/但就在這時,他不幸退出了比賽/再見了我可憐的老理發店。”寫歌的人是以得到了25美元的收入,并且在後來聲名鵲起,創作了《白色聖誕》及《娛樂至上》等歌曲。他就是歐文·柏林。
1911年十月,皮特利在哥德堡參加了最後一次比賽。在他三年的職業生涯中,他參加了46次比賽,獲得獎金20萬美元。退役之後,他和自己的兄弟在家鄉卡爾皮開了一家酒店,後來移居聖雷莫,經營汽車修理,1942年去世,享年56歲。
1948年,倫敦再次舉辦奧運會,《晚間新聞》刊出了一則對皮特利的采訪。據這篇報道稱,65歲的皮特利在伯明翰經營一個酒吧,該文章讓卡爾皮的居民感到震驚和憤怒,他們派出了一個以市長為首的四人團隊到英國進行調查,發現酒吧老闆既沒有獲得任何比賽獎杯,也沒有護照,甚至聽不懂他們的方言。他叫做彼得·帕勒西,來自意大利皮斯托亞旁的一個小鎮。他也因而受欺詐罪入獄。
至今,卡爾皮的人們仍然沒有忘記皮特利,四年以前,在倫敦奧運的百年紀念之時,人們在市中心建造了一座他的雕像,名為冠軍多蘭多。皮特利寫道:“雖然我失去了冠軍,而且走上了一條漫長的道路,但是我獲得了名望,這場比賽讓我至今都感到十分快樂,就好像這是上帝的旨意。”
《衛報》1908年7月25日報道
在昨天進行的馬拉松比賽中,美國選手jj海耶斯獲得了冠軍。本次比賽的起點是溫莎城堡,重點在奧運會主體育場,總長25英裡385碼。共有來自16個國家的55名選手參加了比賽。比賽于下午2:30分開始,氣溫較高。
第一個跑進體育場的選手是意大利的多蘭多,但是他在跑道中四次摔倒,隻是在其他人的幫助下第一個到達了終點。海耶斯落後多蘭多約80碼,第二個沖過終點線,南非選手赫福隆排名第三。賽後,由于多蘭多在比賽中接受外界的幫助,裁判員接受了其他選手的申訴,取消了多蘭多的成績,海耶斯獲得冠軍,他的最終成績是兩小時55分鐘18.2-5秒。
昨晚有傳言稱,多蘭多因為在比賽中過度消耗了體力,在賽後猝死,但現已證明這一言論為謠傳。雖然多蘭多在比賽最後時刻出現了身體的嚴重不适,但是他在昨晚9點已經恢複,走出了體育場,乘出租機車傳回了駐地。海耶斯同樣也在昨晚早些時候就離開了體育場,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位參加比賽的選手出現嚴重的身體狀況。
英國政府昨晚舉行了晚宴,邀請了前來英國參加奧運的各國代表,愛德華·格雷爵士出席了這一晚宴。在晚宴上,代斯堡勳爵宣布,英國女王希望給多蘭多頒發一個獎杯,獎勵他在馬拉松比賽當中的精神,雖然沒能夠獲得最後的冠軍,但是他的行為證明了他理應是實際上的勝利者。女王希望能以這一個人行為,來表達對這名意大利選手的贊賞。
雖然這場馬拉松賽是在英國本土舉行的,但是占據天時地利的英國選手仍然沒能赢得比賽。在此前的比賽中,由于參賽資格的問題,我們沒能夠有所斬獲,但如今這一問題已經得到解決,因而很多人認為這是我們取得佳績的好機會。但最終,我們卻被自己的天氣所打敗,最好成績僅獲得第13名。個子不高的意大利人多蘭多在終點線之前倒下,在其他人的幫助下完成了比賽,進而引發了其他人的不愉快和抗議,但是他似乎在跑到最後一英裡之前都絲毫沒有感覺到炎熱的天氣。此外,南非人赫福隆,美國人海耶斯,甚至瑞典人斯萬伯格似乎都沒有像英國選手那樣感到不适。美國人的成功或許要讓我們重新認識這個國家,他們有不知疲倦的田徑運動員,在這樣炎熱的天氣之下,仍然能在前五名中占據三席。這次馬拉松比賽的過程出現了富有溫情和戲劇性的場面,它讓馬拉松的曆史地位得到了提升。
在比賽之前,倫敦人得知比賽将于溫莎城堡開始,他們紛紛來到貝克街和帕丁頓的車站,坐上去溫莎的火車。威爾士的王子打響了發令槍,瑞典王子與55名選手一同起跑。在參賽選手中,有一名來自加拿大的印第安人,他的參加在開賽前引起了很多争議。來自薩爾福德的選手鄧肯是冠軍的有力争奪者,他在比賽開始後輕松取得領先。在比賽中,凡是火車能夠到達的地方,都擠滿了觀衆。倫敦城一半的人都幾乎出來看比賽了,當然這其中包括了很多元持秩序的警力。來到倫敦的還有很多美國和其他國家的觀衆,他們舉着各自國家的國旗,但是由于沒有法國選手參賽,法國觀衆的數量很少。在下午兩點之後,天似乎更熱了,在比賽即将進行到一半的時候,沒有人覺得在這次比賽中能産生一項新的紀錄。在馬拉松選手到達終點的主體育場前,體育場内安排了一些墊場比賽,但是它們都索然無味,場内的7萬名觀衆鴉雀無聲,隻有跳水和撐杆跳的比賽引起了他們的一點興趣。很明顯,所有觀衆都在想象着馬拉松比賽的精彩結局。炎熱的夏日倒是給場内增添了幾分色彩,在場内的向陽面,陰影和陽光把體育場隔成了一绺一绺的形狀。這樣的景象和上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上周,大雨滂沱,隻有不多的觀衆到場,他們不得不聚在一起,縮在雨傘之下,而現在,他們把手中的報紙當成了風扇,好像已經熱得無法忍受了一樣。
三點鐘的時候,整個體育場看起來已經坐滿了人,人流還在過道上行進着,希望能找到一處位置。比賽的選手最早五點才能到達體育場,觀衆們隻好盡量去欣賞這兩個小時的其他比賽,美國人在110米欄當中占盡優勢,觀衆們倒是也樂得欣賞,真心為選手加油,沒有懷着任何的惡意。
一隻野天鵝唱着走調的曲子,關于比賽的傳言滿天飛,人們焦急而緊張地等待着第一個來到體育場中的運動員。入場的路線已經空出來了,人們都覺得冠軍應該能以最快的速度沖進場内,圍着跑道飛馳一圈,然後沖線。他也許會有點疲憊,但絕對不影響比賽的程序。可是,人們最終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一番景象。跑道兩邊來了一群維護秩序的從業人員,然後人們看到了一個骨瘦如柴的人跌跌撞撞地跑進了場,頭上綁着手帕。人們可以通過望遠鏡看到他的臉,似乎睡着了,又似乎有着發狂一樣的表情。很明顯,他幾乎已經神智不清醒了。他沿着水泥跑道步履蹒跚地向前移動,被身後的人推着向終點的方向前進。他隻能機械地擡起腿,讓身後的人推他一把,這樣才能勉強前行。他還能保持跑步的動作,也許在内心深處,他似乎知道自己應該向前奔跑。
多蘭多在彎道的地方倒下了,旁邊的人把他扶了起來,繼續推着他向前走,但他卻再一次倒下。這一次,似乎有人在用言語鼓勵他,多蘭多站了起來,但他其實已經不大有這個能力了。當他再一次摔倒的時候,一大群人圍到了他的身邊,體育場出動了警察把人群驅散開,而不幸的多蘭多再次被人扶起來,向着終點進發。
在從進入體育場到沖過終點線這短短的四分之一英裡中,多蘭多總共摔倒了五次,最後,他躺在地上,離終點隻有25碼。這時,美國人海耶斯跑進了體育場。多蘭多雖然筋疲力盡,但是他似乎明白這一消息的重要性,于是他掙紮着再次站起來,幾乎是半攙扶着,半跑着到達了終點,然後,他徹底躺在了地上。海耶斯倒是自己獨立完成了比賽,但是沒能趕上觀衆的第一波歡呼。歡呼聲是首先送給意大利人的。體育場上飄揚着意大利國旗,而美國國旗在它的下方。
對于熱情的觀衆來說,這樣的結局讓人們贊歎不已,人們看到了在逆境當中的堅忍。但是,一個運動員必須獨立完成比賽。如果他在比賽當中摔倒,别人可以把他扶起來,但是不能幫助他前進。顯然,意大利人多蘭多在别人的幫助下才完成了比賽,這些人的好心幫助卻也徹底葬送了他獲得冠軍的機會。最後,美國人海耶斯提出了申訴,并得到了裁判的通過,海耶斯最終獲得冠軍,而這一切本是不應該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