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品鑒龍井茶 | 越州“小衆”龍井品鑒報告(來自山東茶友)特别感謝這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茶友寄來如此特别的龍井茶。

作者:小喜年
品鑒龍井茶 | 越州“小衆”龍井品鑒報告(來自山東茶友)特别感謝這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茶友寄來如此特别的龍井茶。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茶友,從山東給小喜年寄來了越州龍井,确實跟平常喝到的西湖龍井有所不同。

品鑒龍井茶 | 越州“小衆”龍井品鑒報告(來自山東茶友)特别感謝這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茶友寄來如此特别的龍井茶。

我分别在不同時間用蓋碗和玻璃杯試了這款茶,發現它是一款比較“小衆”的龍井茶,應該很少人喝過,為什麼這麼這麼說呢?請看下文~

品鑒龍井茶 | 越州“小衆”龍井品鑒報告(來自山東茶友)特别感謝這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茶友寄來如此特别的龍井茶。

第一次是用蓋碗泡

首先幹茶與平常的龍井有所不同。

從袋子裡倒出來,當時愣了一下。其條索較為扁平挺直,整體比較勻整,但表面不太光滑,幾乎不見茶毫,初步判斷應該是半手工龍井。顔色也與西湖龍井那翠綠微帶嫩黃光澤不同,它卻是呈亮黃綠色的,相機拍不太出來,肉眼看上去還要亮黃一點。

品鑒龍井茶 | 越州“小衆”龍井品鑒報告(來自山東茶友)特别感謝這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茶友寄來如此特别的龍井茶。

不同狀态下聞到的香氣差別明顯。

聞幹茶有奶油瓜子香,就像小時候吃的那種黃色的鹹瓜子香。然後溫杯、幹搖香,出現了比較馥郁的嫩栗香。一共沖泡了7次,前幾泡茶湯表現為熟栗香,後兩泡茶湯則有炒豆香。

品鑒龍井茶 | 越州“小衆”龍井品鑒報告(來自山東茶友)特别感謝這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茶友寄來如此特别的龍井茶。

茶湯雖有點鮮豔,但屬于正常範圍。

湯色黃綠,清澈明亮,幾泡下來變化較小。湯中有少量茶毫,有少許沉澱物。

品鑒龍井茶 | 越州“小衆”龍井品鑒報告(來自山東茶友)特别感謝這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茶友寄來如此特别的龍井茶。

滋味比較醇厚,是龍井内味兒。

第一泡滋味偏淡,第二泡開始茶湯較為醇厚,口感很鮮爽,回甘也比較明顯,并且茶香入湯,回味也比較持久。

品鑒龍井茶 | 越州“小衆”龍井品鑒報告(來自山東茶友)特别感謝這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茶友寄來如此特别的龍井茶。

看葉底不僅嫩,還很新鮮。

葉底較勻齊,色澤黃綠,節間距較短,芽葉很嫩,葉質偏薄。看不出明顯的采摘标準,一芽一葉、二葉、三葉的都有,一芽二葉偏多。部分葉底有焦邊,略有爆點(起泡現象)。可能是由于鮮葉太嫩,但殺青時使用的是平常的殺青溫度,看似溫度不高,其實對于葉薄且嫩的鮮葉來說,溫度需要再低一點點。

品鑒龍井茶 | 越州“小衆”龍井品鑒報告(來自山東茶友)特别感謝這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茶友寄來如此特别的龍井茶。

過了4天,又試了一下。

這一次是用玻璃杯泡

玻璃杯沖泡時使用的是下投法,先溫杯,然後投茶,再倒入約1/3的水進行搖香,再注水高沖,香氣便撲鼻而來。

品鑒龍井茶 | 越州“小衆”龍井品鑒報告(來自山東茶友)特别感謝這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茶友寄來如此特别的龍井茶。

高沖完茶葉幾乎全部浮在表面,靜待2分鐘左右,茶葉慢慢下沉。第二次注水後茶葉便全部沉底了。

品鑒龍井茶 | 越州“小衆”龍井品鑒報告(來自山東茶友)特别感謝這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茶友寄來如此特别的龍井茶。
品鑒龍井茶 | 越州“小衆”龍井品鑒報告(來自山東茶友)特别感謝這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茶友寄來如此特别的龍井茶。

用玻璃杯沖泡的香氣主要為炒豆香,較為清新,聞到的香氣沒有蓋碗沖泡時那麼豐富;

品鑒龍井茶 | 越州“小衆”龍井品鑒報告(來自山東茶友)特别感謝這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茶友寄來如此特别的龍井茶。

湯色呈綠黃色,比用蓋碗泡的顔色深,蓋碗泡的湯色以綠為主,玻璃杯泡的湯色以黃為主;

滋味比蓋碗泡要醇厚一點,口感比較甘甜,喝完後微澀,伴着明顯的回甘。

玻璃杯泡完後的葉底幾乎是黃色的,不像蓋碗泡完後那麼綠,這跟長時間浸泡有關。

品鑒龍井茶 | 越州“小衆”龍井品鑒報告(來自山東茶友)特别感謝這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茶友寄來如此特别的龍井茶。

品鑒完之後回報給粉絲,得知這是越州龍井的群體種中的一種,鮮葉幾乎是黃白色的,有茶友知道這是什麼品種的龍井嗎?

品鑒龍井茶 | 越州“小衆”龍井品鑒報告(來自山東茶友)特别感謝這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茶友寄來如此特别的龍井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