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驢得水》裴魁山轉變背後的三大心理因素

作者:提米絲

#人在什麼情況下才能大徹大悟##人生在世,你悟到什麼道理##人與人之間交往最重要的是什麼##有什麼社會潛規則#

01

《驢得水》裴魁山轉變背後的三大心理因素

《驢得水》是一部悲喜劇。大文豪魯迅則在《再論雷峰塔的倒掉》提出:“悲劇将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将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其中,無論是悲劇還是喜劇都是要有一些毀滅或者撕破部分的。而,張一曼在劇中很明顯地承擔了這樣一個角色。

當然,被撕破被毀滅的不止張一曼,還有一些其他的,隻不過沒有張一曼這麼直接而且明顯罷了。在劇中,裴魁山被撕毀的部分也很明顯,那就是他起初有些高高在上,但還算得上是有些溫情的态度和外表。當然,這其中少不了有他對張一曼好感所造成的因素。

《驢得水》裴魁山轉變背後的三大心理因素

有人會說:他對張一曼的愛很明顯是有條件的。但,對于絕大部分的凡夫俗子來說,愛都是有條件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我會說:裴魁山離我們并不遠。

02

抛開作為教育工作者的光鮮外衣,他其實就一俗人。一個延續着那個時代絕大部分人的糾結、虛榮與彷徨的俗人。一個把面子和高高在上的感覺看得極為重要的俗人。

《驢得水》裴魁山轉變背後的三大心理因素

如果,張一曼願意扮演一個類似于被他解救的失足女性的角色,沒準他們真會在于一起,甚至結為夫妻,過着類似于《玩偶之家》裡的生活。也可以了解為他是一個願意為那個離家出走以後的娜拉留一絲門縫的人。但,娜拉進了門以後會發生什麼,就不得而知了。

不過,就他救火等一系列事情的表現來看,張一曼很難指望他能有什麼擔當。而,這也是很多中國已婚女性所面臨的現實。就像電視劇《三十而已》裡所說:“都想要避風,誰當港啊?”而,裴魁山很可能就是想像絕大部分人一樣隻是“為了輕松省心,就是為過踏實日子。”

《驢得水》裴魁山轉變背後的三大心理因素

是以,張一曼沒有同意,也在情理之中。隻不過,張一曼還是太低估了那個時代對女性的惡意了。

03

裴魁山當然知道張一曼主動提出去睡服銅匠這個事情中有想要幫助這個教師群體避免麻煩的因素。他也知道自己并沒有獲得張一曼有關于他們兩人之間的肯定答複。但,那一刻,他内心裡的種種感覺和思維翻湧而出的結果就是:張一曼是個蕩婦。

《驢得水》裴魁山轉變背後的三大心理因素

要知道為什麼,我們就需要更加詳細地了解那個時代男性對女性看法的具體形成。

之前,我們提到過:那是一個剛剛擺脫帝制,擺脫封建時代那套包辦婚姻以及男尊女卑的思想,卻沒有新秩序的時代。但,對于弱者來說,建立新秩序太難而且太不現實,是以,選擇繼續延續舊有秩序才是絕大部分人的首選。就像《白鹿原》裡白嘉軒說:“沒有皇帝了,往後的日子咋樣過哩?”于是,那個原子自覺不自覺地都往舊有的模式上去進行。

《驢得水》裴魁山轉變背後的三大心理因素

而,在那個原子上,隻要在性方面敢于冒進的女性沒有一個落得好下場。當然,不追求的日子也不見得好。按照裡面的說法就是:“女人不過是糊窗子的紙,破了爛了揭掉了再糊一層新的。”甚至連窗戶紙自己都維護着窗戶紙的秩序,就像白嘉軒的母親白趙氏,一生堅定維護封建禮教,最得意之事便是将白嘉軒培養成了男權社會裡最合格的繼承者,也是在如此變态老媽的引導下,白嘉軒最引以為傲的事情就是一生糊過七層窗戶紙,也就是娶過七房女人。

《驢得水》裴魁山轉變背後的三大心理因素

張一曼雖比不上其中最幸運的女人,但絕對是比其中絕大部分的女人要幸運得多得多。

是以,裴魁山覺得自己很文明,很高尚,也是有原因的。

大家不要看不起他。其實,哪怕是在現今的21世紀,他都已經比一些比他更有文化、更風光的人文明太多太多了。比如,包麗麗事件、寫出《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被性侵未成年女性悲歌的林奕含自殺事件其中的男性就不能用高傲來進行評判了,而得用pua、衣冠禽獸、僞君子、犯罪分子進行定義了。

《驢得水》裴魁山轉變背後的三大心理因素
《驢得水》裴魁山轉變背後的三大心理因素

而,裴魁山跟他們相比簡直如清流一般的存在。隻是這股清流變成洪流的速度實在是太快了,簡直就是180度的轉變。

當然,這可能是為了讓這個戲劇獲得更好的張力有意而為之。但如何解釋這麼一個轉變的過程就需要下一番功夫,并且涉及較深的心理學知識了。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這三個心理學概念:自戀、替罪羊效應、破窗效應。

《驢得水》裴魁山轉變背後的三大心理因素

對于自戀比較公認的解釋是:自我崇拜并過分關心自己的完美的一種心理狀态。如果沒到極端的情況,自戀其實是可以被視為健康心理的重要元素。簡單來說就是:裴魁山在張一曼和銅匠發生睡服事情之前,他雖然自視甚高,認為自己就是一個好人,一個高尚的人,但還屬于正常的心理健康範圍。可,現實就是借着張一曼的睡服事件給他一個重重的耳光,一個他無法承受的耳光,而很多人擺脫這種痛苦的捷徑往往就是尋找替罪羊。

《驢得水》裴魁山轉變背後的三大心理因素

對于替罪羊效應比較公認的解釋則是:因某事物而引起的強烈情緒和沖動不能直接發洩到這個對象上去,就轉而移到另一個對象上去了。 在人群心理學中,人們把替罪羊引起的心理效應現象,稱之為替罪羊效應。替罪羊原指古代猶太教在贖罪日用做祭品的羊,表示由它替人受罪,後比喻代人受過的人。

當然,造成睡服銅匠事情的因素除了張一曼以外,還有其他因素和人,比如,當時其他人沒有及時的阻止以及銅匠沒有秉持柳下惠之風等。這都是可以成為裴魁山尋找替罪羊的契機。現實生活,還是有那種因為自己女友或者妻子出軌,依然選擇接納女方,并且說那個男方不是或者其他人不是的人。更何況,張一曼睡服銅匠這個事情本身就有很大成分是為了大家好的因素在。但,裴魁山依然選擇了張一曼,哪怕他就是明确表現自己對張一曼是有好感的。這是為什麼呢?

《驢得水》裴魁山轉變背後的三大心理因素

而我的了解是:張一曼成為替罪羊除了有替罪羊效應以外,還有破窗效應的成分在其中。

《驢得水》裴魁山轉變背後的三大心理因素

破窗效應是犯罪學的一個理論,該理論由詹姆士·威爾遜(james q. wilson)及喬治·凱林(george l. kelling)提出。此理論認為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以一幢有少許破窗的建築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會有破壞者破壞更多的窗戶。最終他們甚至會闖入建築内,如果發現無人居住,也許就在那裡定居或者縱火。一面牆,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被清洗掉,很快的,牆上就布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一條人行道有些許紙屑,不久後就會有更多垃圾,最終人們會視若理所當然地将垃圾順手丢棄在地上。這個現象,就是犯罪心理學中的破窗效應。

其中,那幾個人最具備性方面破窗效應的人就是張一曼。

《驢得水》裴魁山轉變背後的三大心理因素

當然,可以借機獲得一部分,甚至全部控制群體的權力,也是非常能夠推動裴魁山這麼做的重要原因。

那一刻,他似乎就由一個處境尴尬的小教師變成了一個師出有名的大将,其光輝剛好可以彌補那一刻他失落的自戀感。

如果這個時候群體管理者,也就是校長及時出手進行幹預了,事情可能就止步于此。畢竟,張一曼是為了大家去睡服銅匠的,但校長卻沒有這麼做。任由這種失而複得的自戀感不斷蔓延,通過不斷壓榨張一曼的存在而蔓延着,進而導緻了後面更加失控的局面出現。

04

的确,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可,當一個人不是真的猛士,卻要面對殘酷的現實,卻無路可走的時候,那是很容易做出極端事情的。比如,怨恨那個讓自己看到超過自己能力範圍以外鮮血的人。

《驢得水》裴魁山轉變背後的三大心理因素

另外,緩解讓自己感覺糟糕的捷徑就是找個比自己還糟的人,或者說是還要慘的人進行碾壓獲得一種“最起碼死後還有個墊背的”的感覺。當然,如果找不到,直接進行毀滅也是一些人可以接受的途徑。那一刻,當事人的心理台詞往往就是:我知道我很差勁,但我可以毀了你,這足以說明我沒那麼差了。

《驢得水》裴魁山轉變背後的三大心理因素

而,這種人在現實中是比較容易找到的,這也是為什麼在現實的成人世界中需要小心的重要原因。

正所謂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但,當你懂得接受這麼一個現實的時候,就會擁有從苦難解脫出來,甚至超越的可能。而那又是另一套體系了。

繼續閱讀